知识经济与精神文明
“知识经济” 把对精神文明的构成要素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精神文明是由科学文化要素、思想要素、审美要素构成的。但对三要素各自地位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并不相同。公元5—15世纪的欧洲,作为审美要素的宗教道德与思想要素共同占据统治地位,而哲学和自然科学则是神学的婢女。第一位深刻地揭示科学技术作用的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他认定野蛮与文明的分野根源于科学技术知识,并响亮地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 的口号,奠定了英国的科学革命。马克思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联系起来,并且放在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进行考察,得出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则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作出的深刻地概括。“第一生产力” 即知识经济在构成当代精神文明的三个要素中,科学文化已不处于思想要素的从属地位,而是处于主要的决定性的地位。抓精神文明必须把科学技术抓上去。
“知识经济” 揭示出物质生产本身就带有精神文明的因素。在近代科技革命产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的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多是沿用增加劳动者的数量,扩大同类劳动对象,添置更多的劳动设备来实现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表明: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决不局限于传统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者,而是通过开辟出新的劳动对象、采用新的劳动手段,甚至创造出新型的劳动者,使物质文明呈飞跃式发展。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凭借纺织机、蒸汽机、有线通讯、无机化工材料和高炉炼钢技术的使用,创造了欧洲一流的物质文明。从1850年到二战前夕,德国凭借对石油作为能源对象的崭新科学技术,以及汽车、飞机、炼钢转炉等新工具,使德国的物质生产水平大大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引发的物质生产,使1860年以前还处于落后状态的美国,只用30年时间便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以科学技术的知识含量为标志的生产日益显示出创造物质财富的卓越功能。例如,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存储器所用的原料,可以比相同质量的铁锅便宜,但经现代科技加工增值后,其售价则不低于相同重量的最昂贵的白金。“点石成金”、“变废为宝” 在现代科技面前已变成现实。能否依靠科技从事物质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明水平的象征。
“知识经济” 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历来对思维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代科学史表明,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占据统治地位的自然科学理论观念作为新的方法论支配着普遍的社会思维方式。17世纪建立的牛顿力学体系以机械论否定了中世纪的神学宇宙观。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发展否定了机械论,促使了辨证发展观的形成。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形成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论断。
“知识经济” 将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知识经济” 理论揭示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超常的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它同时揭示出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遇到了与传统观念、传统道德的碰撞。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显然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人类应该变征服自然为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上,要兴利避害,在推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