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首要问题。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经历了资源经济到社会最终到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人们最初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和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或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前。
(2)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为经济增长过程。
(3) 70年代里,自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 《人类环境宣言》 后,人们将发展看作追求人与社会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的和谐平衡、协调发展。
(4) 在80年代,人们进一步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进而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 “可持续发展” 的概念 ,并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1981年,美国学者布朗在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著作中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 一词,并阐述其基本观点。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发表了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一书,广泛采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思想体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其崭新的世界观和应用的光明前景,被正式列入国际社会议程。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认可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的最高级别的承诺。《21世纪议程》 要求各国制定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新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执行 《21世纪议程》,促使各个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环境,标志着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一书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不造成破坏的发展,不产生负面影响的发展,也就是不仅当代人应该生存、发展,而且后代人也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强烈地追求水平性,它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当代人的水平,即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并给予机会以满足其较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代际间的水平,即当代人不能为自身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要给子孙后代以水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能力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更新观念,以全新的方式对待经济与生产科学研究。
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资源经济,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达和繁荣。但是,在工业社会中,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得最大利润,而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资源经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危及人类的长期发展。知识经济产生在大多数自然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全面的认识。事实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仅仅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在能源、运输、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地改革。这就要求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使用能源,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代替矿物燃料,研究开发效率更高的材料,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把污染控制在第一发现场,知识经济,将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总之,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的生产和人的智力的充分发挥为支撑,以信息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企业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和经济的和谐与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