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知某县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知某县事

差遣官名。


职源与沿革

“知县”二字,源于唐诗“今朝知县印,梦里百忧生”(《全唐诗》第八函第三册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知县事作为差遣始见于唐大中六年四月,裴让权知县事(《事物纪原》卷6《知县》)。唐又有“权知县令”(《白居易集》卷54《裴克谅权知华阴县令制》)。在唐,权知县事、权知县令,寓“试才”之意,非正官,也无定名。五代十国,有“知丹阳县镇县公事”(镇,兵事;县,民事)(《云麓漫钞》卷3引《练湖碑》)。北宋乾德元年六月三十日,始以朝臣知县事。其后,以朝官、京官掌县事者,则称“知某县事”,成为定制(《长编》卷4庚戌)。


职掌

与“县令”同。


品位

视所带本官阶或寄禄官阶。宋初,如屯田员外郎(从六品上)于继徽、监察御史(从八品上)王祐分别知临清县、知魏县事(《宋会要·职官》48之25)。元丰改制后,则视所带寄禄官阶。崇宁三年六月十一日定制,万户以上县,差承务郎(从九品)以上知县,即以京官知县事(《宋会要·职官》48之32)。知县由京官以上充,位高于县令(《宋会要·职官》48之37、《云麓漫钞》卷3)。


编制

依格设知县处,则置一人。


简称与别名

❶知县。《宋会要·职官》48之25《县官》:“旧《会要》,分知县及县令为两门。……朝臣知县,自(奚)屿等始。”《事物纪原》卷6《知县》:“《宋会要》曰:‘大理正奚屿知大名府馆陶县事。’”
❷上官、百里之官。《游宦纪闻》卷8:“德兴邑廨,有石刻二诗云:‘百里之官,得人生死。孤儿寡妇,一张白纸,入着县门,冤者有理。上官不嗔,民即欢欣。上官不多,民免辛苦。生我父母,养我明府。”《宋史·地理志》4《江南东路》:“饶州 县六:……德兴。”
❸县尹。《林和靖诗集》卷3《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州监、县尹多才识。”《剡录》卷1:“嵊县 皇朝令题名:史安之。……县尹史安之移于县西之化民坊。”按:员外为乌江县官,必是知县。县令题名记,包括知县。
❹作邑、邑长、邑宰、县宰。(宋)李元弼《作邑自箴》。《齐东野语》卷8《作邑启示》:“林德崇父,尝为剧县有声。其与监司启云:‘鸣琴堂上,将诒不治事之讥。’”《清明集》卷2《汰去贪庸之官》:“元僚任一邑之长,……邑长乃百里之系命。”《林和靖诗集》卷3 《赠钱塘邑长高秘校》:“九万人家山水中,为官古雅少人同。”《二老堂杂志》卷5《记昆山登览》:“予在平江府昆山县,挈家同邑宰程沂泳之,游山寺。”《齐东野语》卷4《避讳》:“(徐申)知常州,一邑宰白事,言:‘已三状申府,未施行。’徐〔申〕怒形于色,责之曰:‘君为县宰,岂不知长吏名,乃作意相侮!’宰亦好犯上者。”
❺县家。《州县提纲》卷1《燕会宜简》:“为县官者,同僚平时相聚,因有效郡例。原为折俎,用妓乐倡优,费率不下二、三十缗者。夫郡有公帑,于法当用。其家无合用钱,不过勒吏辈均备耳。”
❻宰。宰与某县地名相连,即为某县知县之别称。《齐东野语》卷17《景定行公田》:“劾罢嘉兴宰段浚、宜兴宰叶哲佐。”《宋史·理宗纪》5:“(景定四年)知嘉兴县段浚、知宜兴县叶哲佐买公田不遵制,诏罢之。”
❼县令。知县或便称县令。因两者职事同,唯资序一以京朝官充,一以选人充不同而已。故知县、县令或相互通称。《攻媿集》卷40《建宁府浦城知县鲍恭叔降两官永不得与亲民差遣》:“县令与民最亲。”《清明集》卷2《县令老缪别委官暂权》:“县令之职,最为劳人,……王知县年龄已暮,精力已衰,而乃投身于繁剧之地。”
❽宰字。字,字民,即爱民、抚民、亲民之意。古人常用字民之官喻地方官。字民上宰,喻指知县、县令。《宋会要·职官》48之25《县官》:“于幕职州县官内录举堪任京官知县者各一员,俾知天雄军、相州管内剧邑。真宗曰:‘河朔宰字,尤籍得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