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的言论 不好的言论流俗的言论:流议 讥讽的言论:讥言 过头或过分的言论:过论 不明事理的言论:瞽言 瞽说 瞽论 瞽语 瞽辞 内容空洞、重复烦琐的言论:长篇大论 长篇大套 大篇长什 浅薄的言论:刍言 刍论 刍议 刍说 见解狭隘的言论:管说 肤浅、狭隘的言论:管窥之说 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言论:迂阔之论 违背自己本心的言论:违心之论 低级浮秽、不正经的言论:淫词邪说 淫辞邪说 邪说淫词 背地里散布的消极的言论:冷风(吹~) 使人感到害怕和震惊的言论:危言竦论 琐屑的言论:说铃 导致国家灭亡的言论:亡国之语 ☚ 正直的言论 不实的言论 ☛
谦辞 谦辞猥 逊辞 孙辞 对尊长表示谦逊之词:下(~官) 对人谦称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弟;~字) 敝(~友;~舍;~处) 拙(~作;~笔;~译;~妻;~见) 末(~技;~议;~学;~见) 鄙(~意;~见;~计) 愚(~意;~见) 窃(~意;~见) 贱(~躯;~羔;~姓) 犬(~儿)寒(~门;~舍;~下) 贫 自称性拙的谦词:鸠拙 谦称自己的言论:刍议 刍言 不明事理的言论。谦词:瞽言 谦称自己的心意:下怀(正中~) 谦称自己微薄的敬意:杯茗之敬 谦称自己所献的是粗劣、无价值的东西:刍荛之献 谦称自己简单的酒席:不腆之酒 谦称自己言行轻率:冒昧(~陈辞) ☚ 谦辞 称自己才能 ☛ 瞽言gǔ yán本指盲者无知的言论。常用以谦称自己的言论。《后汉书·桓谭传》:“臣前献~~,未蒙诏报,不胜愤懑,冒死复陈。” 瞽言明清之际陈确著。是作者论道德的文集。凡4卷,30余篇。此书曾长期湮没,今收入1959年科学出版社版《陈确哲学选集》、1979年中华书局版《陈确集》。序中自称其学说不苟同于习俗, “世皆切切然莫不以吾言之瞽”(《瞽言序》),故命之《瞽言》。认为“情、才与气,皆性之良能”(《气情才辨》),故人性离不开人的自然生命,“养气即是养性,尽心、尽才即是尽性,非有二也”(同上书)。进而指出“欲即是人心生意,百善皆从此生”(《无欲作圣辨》),欲之追求同理之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亦指出庸圣皆有人欲,“圣人岂必无人欲,要能使人欲悉化为天理”(《近言集》),“真无欲者,除是死人”(《与刘伯绳书》)。坚持“理寓于欲”,“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无欲作圣辨》)。并据以反对宋儒将“天理人欲分别太严”,指斥“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导致“身心之害百出”(《近言集》)。主张“生,所欲也;义,所欲也;两欲相参,而后有舍生取义之理。富贵,所欲也;不去仁而成名,亦君子所欲也;两欲相参,而后有非道不处之理”(《与刘伯绳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作用,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有善有不善之相远者,习也,非性也,故习不可不慎也”(《子曰性相近也二章》)。进而亦提出“素位”的自律修养方法,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与刘伯绳书》)。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中,“素位而行”,以达到理想之境界。该书较全面地反映了陈确的伦理观。 瞽言 瞽言明末清初批评宋明理学的著作。四卷,三十一篇,另附《瞽言序》和《书后》各一篇。明清之际陈确著。陈确(1604—1677),初名道永,字非云;后改名确,字乾初。浙江海宁人。年少时不喜理学之言,科举屡试不第。四十岁时与黄宗羲同受学于刘宗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灭后,隐居著述。一生未仕。四十七岁丧妻、耳聋。此书的命名,作者称:“吾既瞽矣,吾言葬,言《大学》,则世皆切切然莫不以吾言之瞽。人瞽吾言,吾又何敢不以瞽言自命乎?”此书旨在论述从物理推人理的哲学思想,以阐明对人性的见解。 《瞽言》借助孔、孟来批判程朱,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反对到“人生而静”上去寻找人的本性。指出性只是一种本性、天然性质,认为人性包含三个方面:气、情、才,三者都是一性的表露,而非独立于性之外的,“一性也,推本言之曰天命,推广言之曰气、情、才,岂有二哉?由性之流露而言谓之情,由性之运用而言谓之才,由性之充周而言谓之气,一而已矣”(《气、情、才辨》),指出若离开气、情、才而谈性就会落入老、庄的“无”、佛氏的“空”。性之上并无悬着的本体,性的本体即是工夫(或功能),心之思便是心的本体,耳目之视听便是耳目之本体。批评了朱熹的“气禀清浊说”,主张性本善,之所以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积习的结果,指出“气清者无不善,气浊者亦无不善;有不善,乃是习耳。若以清浊分善恶,不通甚矣!”(《气禀清浊说》)认为人性中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善或恶,肯定人人皆可为善。 认为性的善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指出“性习善不移为智;上智移于恶即非性。性习恶不移(不是不能移而是不肯移)为下愚;下愚移于善即是性。性习于诡异为异端;异端反于常即是性。性习于一曲为曲学;曲学归于正即是性”(《性习图》)。上智、下愚;善、恶;异、常;曲、正皆可通过“习”发生转化,故书中极其强调工夫(即行动),要求在孜孜行善的工夫中逐步使人性达到完善。借用《易传》中“继善成性”的命题,对此加以发挥,指出“继善”就是继“一阴一阳之道”即人的自然本性,它还不是完备的道德之善,故要“成之”。如何“成之”,借《易》中元、亨、利、贞、资始、流行、各正、葆合等范畴,把人性看成同自然一样的变化发展过程。认为人性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便能成就,而要经历长时间的学习、锻炼。 肯定了人的正当情欲。认为天理人欲并非截然对立,“人欲正当处,即是天理”,“学者只时从人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近言集》)。指出人人皆有欲望,圣人只是善于节制而已,“真无欲者,除是死人”(《与刘伯绳书》)。欲望只要以正当的手段加以满足,就是合理的。指出了“存天理、灭人欲”造成的不良社会作用,指出“天理人欲别分别太严,使人欲无躲闪处,而身心之害百出矣,自有宋诸子始也”(《近言集》)。这番言论在当时被视为异端,已足见出作者的灼见。 此书长期湮没,今收入1959年科学出版社《陈确哲学选集》和1979年中华书局《陈确集》。 ☚ 理学宗传 大学辨 ☛ 0000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