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当环境中的照明度突然加强到一定程度时瞳孔缩小;反之,当照明度突然减弱到一定程度时瞳孔扩大。这种随着光线强度变化而出现的瞳孔直径变动是反射性的,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如下: ❶感受器为视网膜; ❷传入神经为视神经及视束; ❸反射中枢位于中脑; ❹传出神经为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❺效应器为瞳孔括约肌。由于此反射的中枢在中脑,而且用手电筒改变眼前的光亮度并观察病人的瞳孔反应很容易进行,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检查这一反射了解中脑有无损害,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状况(例麻醉深度)。眼睛观看近的物体时瞳孔也反射性地缩小,但与瞳孔对光反射不同:一方面与环境照明度无关;另一方面,其反射中枢较复杂,必需通过大脑皮层才能实现。故瞳孔缩小时不一定是瞳孔对光反射在起作用。 ☚ 色盲与色弱 眼内压与房水 ☛ 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不同强度光线照射视网膜引起瞳孔口径变化的反射。如增强照明引起瞳孔缩小,减弱照明引起其扩大,这种反应具有保护意义,可限制强光对视网膜的损害。其反射的中枢在中脑。瞳孔反应迟钝见于脑炎、脑膜炎;对光反应消失见于深度昏迷、麻醉或濒死的危象。 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系常用而重要的一种眼部检查方法。让病人向远方光亮处直视,检查者用书本或手掩遮其双眼,然后两眼交替移开掩遮物,观察本侧瞳孔变化情况,亦可用手电筒快动作而瞬间的照射瞳孔观察其变化(但应避免让病人直视手电筒,光度不要过强,防止产生调节反射和精神反射)。正常者瞳孔接受光刺激后立即收缩变化,光亮移去后瞳孔散大,两眼反应相同。视神经有障碍双侧瞳孔均不收缩或反应迟钝而不持久,动眼神经障碍则直接光反射消失而对侧瞳孔光间接反射仍存在,病人危重处于深昏迷状态光反射消失,虹膜粘连时1侧瞳孔光反射障碍,光传导路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均可影响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当环境中的照明度突然加强到一定程度时,瞳孔反射性缩小;反之,当照明度突然减弱到一定程度时,瞳孔反射性地扩大,这种随着照射视网膜的光线强弱而出现的瞳孔变动,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有以下特点: ❶双侧性效应。用光照一只眼的视网膜时,本侧的瞳孔缩小,另侧的瞳孔也随之缩小。 ❷瞳孔对光反射的潜伏期比躯体反射(如屈反射等)的潜伏期要长得多,约0.5s。 ❸瞳孔对光反射有适应现象。如用适当强度的光照射视网膜,初时可见瞳孔缩小较明显,但持续照几分钟后,瞳孔缩小的程度就不大明显了。瞳孔对光反射是眼的一种重要适应功能。通过这个反射,可使射入眼内的光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视网膜不致因光线过强而受到损害,还可使人在较暗的照明下进行工作。 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是通过中脑水平的,因此临床上通过检查这一反射可推知中脑有无损害或中枢神经系统的一般情况(如麻醉程度的深浅)等。 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主要如下: ❶感受器为视网膜; ❷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形成视神经及视束,经中脑四叠体上丘臂到达顶盖前区; ❸顶盖前区(复合体)中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一部分经后连合交叉到对侧的Edinger-Westiphal核,一部分到本侧的Edinger-Wes-tiphal核; ❹Edinger-Westiphal核中的缩瞳孔节前神经元再发出纤维沿动眼神经到睫状神经节,在这里换神经元; ❺缩瞳孔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形成短睫状神经支配虹膜的瞳孔括约肌。 近来发现,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至少有三种,即W、X和Y神经元。W神经元的轴突主要是投射到中脑的各中枢和外膝状体的外侧核,这种神经节细胞的胞体最小;X神经元的胞体属中等大小的一种,其轴突主要投射到间脑; Y神经元的胞体最大,它的轴突投射到中脑与间脑。有些学者认为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W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照光反应中心部位,对光照较敏感。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也投射到两侧的视束核,橄榄顶盖核和前、后顶盖前区。有人证实在猫中脑的腹侧被盖区和中脑中央灰质内均有缩瞳孔神经元。而由Edinger Westphal核发出的纤维也不仅是传向睫状节,同时还有些纤维投射到脑干和脊髓,特别是第8颈髓到第二胸髓节段的中间外侧柱 (支配瞳孔的交感节前神经元所在部位),可能对其起抑制作用。 ☚ 视神经冲动的传入途径及视觉中枢 眼球运动 ☛ 00009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