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orchioncus系男性生殖系统中较多见的一种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良性者罕见。常见的有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畸胎癌等。临床主要表现为睾丸肿大,其肿大程度、表面光滑程度、坚硬度可不一致,恶性者发展迅速、坚硬、表面不平。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各种肿瘤均以早期手术切除为佳。 睾丸肿瘤tumors of testis睾丸肿瘤多发生于20~40岁,绝大多数为恶性。可分为生殖细胞瘤与非生殖细胞瘤两类。前者发生于曲细精管上皮,多见;后者少见。主要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肿块,偶有下坠感及胀痛。发生转移后,可出现转移部位的相应症状。体检可发现睾丸质地坚实,失去固有弹性,表面光滑,偶可出现结节。治疗以早期手术为主,应彻底切除并做腹膜后淋巴清扫或放3治疗。 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睾丸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一般都是原发的,继发性极为罕见。 原发性睾丸肿瘤 原发性睾丸肿瘤多属恶性,并可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前者占90~95%,后者占5~10%。睾丸恶性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半数以上发生在25~46岁的青壮年。异位或未降睾丸中有3.6~11.6%发生癌瘤,为正常睾丸的20~48倍。这种睾丸大多发育不良,因而睾丸固定术并不能防止恶变的发生,但有利于对睾丸进行检查。近年应用下腔静脉造影,胸部和腹部的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测定等,来进行临床分期有助于治疗。睾丸肿瘤的治疗方法首先是行睾丸切除术。根据睾丸肿瘤的病理诊断,再用放射治疗或腹膜后淋巴清除术; 必要时辅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对于精原细胞瘤有效,即使出现转移,也有55%的病人得到5年治愈。1960年以来化学治疗提高了精原细胞瘤的疗效。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氮甲(N-甲酰溶肉瘤素)、长春碱、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环磷酰胺等。非精原细胞瘤须行腹膜后淋巴清除术。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 发生的年龄多在生殖功能最旺盛的青壮年。其分类主要是根据形态学,因这类肿瘤中30%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因此采用形态学和内分泌结合的分类法。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特点是多向性。单纯或混合型的睾丸畸胎瘤发源于多向细胞,如临床常见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即属于这一类型,多为恶性。其中一半是单一基本类型的肿瘤,另一半则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常见如下。 (1) 精原细胞瘤: 占全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35~70%,常见于未降或异位睾丸。生长速度比其他睾丸瘤慢,罕有浸润或穿破白膜者。肿瘤可能来自精母细胞,切面呈灰白色,间有黄色坏死组织。细胞分化不良、排列不整、分裂多者,预后不佳,约12%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精原细胞瘤病人比其他类型的睾丸肿瘤病人的发病年龄约大5年,预后一般较好。 (2) 胚胎癌: 约占全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20%,细胞分化不良,细胞排列为片状、乳头状或腺体样。往往在一个肿瘤内含有多种瘤细胞。偶有出血和坏死,恶性度较高,淋巴和血行转移较常见。 (3)畸胎瘤:约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0%。生长较慢,肿瘤内有各种不同上皮细胞团、腺体、囊肿、骨、软骨以及神经等。由于各种细胞均分化较好,很少有局部或远处转移,当其中某一组织发展较快,也可恶变。单纯的畸胎瘤不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故不发生睾丸间质细胞增生现象。 (4) 畸胎癌: 约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3。凡畸胎瘤所包含的各种组织中有分化不良者,皆属此类。畸胎癌不是一种单纯的肿瘤,多为畸胎瘤、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精原细胞瘤的混合体,有时可有神经细胞瘤和肉瘤的成分。 (5) 绒毛膜上皮癌: 是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由两种细胞构成,即滋养细胞层和合体细胞层;两者排列犹如胎盘的绒毛,诊断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的两个特点是绒毛的形成和肿瘤细胞侵入血管,纯一的绒毛膜上皮癌较少见。对化疗不敏感。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约1/3的病人在就诊时已有转移,转移主要经淋巴管或血液。睾丸肿瘤的淋巴转移先出现于肾蒂附近的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旁淋巴结,并可至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髂血管旁或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往往是由于逆行性转移,或肿瘤已侵犯附睾、鞘膜或阴囊皮肤。腹部淋巴结转移可发展成巨大肿块,以致引起输尿管或肾脏的压迫移位。经血行转移至远处脏器者较少见,可出现于肺、肝、骨甚至脾脏。 此外,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转移很特殊,即转移癌在组织病理上与原发肿瘤可以不同,而且,在一处转移为一种肿瘤,在另一处又是另外一种肿瘤。 症状一般较少,多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的坠胀感。病人多因睾丸发生硬块而就医。若肿瘤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支柱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肿瘤分泌女性激素,皆可引起乳腺增大。转移时可出现腹部或锁骨上肿物,也可因肠道或输尿管受压而引起梗阻,出现腹痛。若肺部有转移可有咳嗽。 根据下列临床表现和检查可得诊断,睾丸肿瘤分布均匀,表面光滑,仍保持睾丸的卵圆形态。肿瘤质硬且较重,为实质性、不透光,正常睾丸感觉消失,附睾常不易摸到,除在晚期肿瘤,精索阴囊多无浸润。胸部X线片可明确有无肺转移,静脉尿路造影,若输尿管或肾脏移位,则可确定腹膜后肿块的存在。淋巴造影术可明确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若淋巴结数目减少、淋巴结充盈缺损,或见到扩张的淋巴管,则应怀疑淋巴结有转移。尿中测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说明肿瘤内有滋养层组织。绒毛膜上皮癌是分泌这种激素最多的睾丸肿瘤。治疗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逐渐降低,说明可能治愈,否则疗效不佳,预后不良。在睾丸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鞘膜积液,睾丸树胶肿,睾丸炎和附睾病变。 甲胎蛋白和人绒毛膜促性腺素在诊断睾丸肿瘤中有一定价值。甲胎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一般在胎儿的卵黄囊中合成。在75%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病人中,这种蛋白的含量增高。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诊断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另一标志物,正常时,只在妊娠期胎盘的合体细胞层才产生,它也是一种多糖蛋白。5~10%纯精原细胞瘤病人HCG检查阳性; 在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中,阳性率为40~60%。 根据这两种肿瘤标志物对睾丸肿瘤作下面的分期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Ⅰ期:肿瘤限于睾丸及其附体。在睾丸切除后,阳性标志物恢复正常。 Ⅱ期:肿瘤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在睾丸切除后,标志物仍阳性。 (1) 淋巴结清扫,淋巴结阴性,标志物仍阳性→Ⅲ期。 (2) 淋巴结清扫,淋巴结阴性,标志物消失→Ⅱ期(表示淋巴结内有微转移,病理未发现)。 (3) 淋巴结清扫,显示淋巴结有转移。 标志物消失→Ⅱ期 标志物仍存在→Ⅲ期 Ⅲ期:肿瘤超越腹膜后淋巴结的转移,如纵隔、锁骨上、颈及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肺及其他多个器官的转移。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后,标志物仍阳性。 睾丸肿瘤一经诊断,应及早切除睾丸,术时在内环处分别结扎精索血管及输精管,连同精索、睾丸鞘膜整块切除。睾丸切除术比较简单,并可明确病理类型,为以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精原细胞瘤对放射治疗很敏感,故放射治疗是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疗法。经证实的精原细胞瘤,如无临床转移,应在睾丸切除后对腹主动脉旁、髂动脉旁,有时纵隔及颈部淋巴结给予预防性放射治疗。若临床发现腹膜后淋巴结有转移,则切除睾丸后即予放射治疗,并辅以化疗。如已有临床广泛转移者,则睾丸切除术后可辅以化学治疗。我国创制的氮甲,对此病有较突出疗效,可用于睾丸切除后及晚期病人,五年生存率为65.3%。此外,较有效的药物有长春碱、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及顺式二氨二氯铂Ⅱ这几种化学药物的联合使用及多个疗程的治疗,可使约1/3的Ⅲ期病人治愈。 胚胎瘤、畸胎瘤、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的治疗中在睾丸切除后。如病理证实属上述肿瘤之一,应进一步做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如病理检查为阴性,AFP及HCG亦阴性,可不必做放射治疗后的化学治疗;若淋巴结病理检查为阳性,则应在放射治疗后辅以化学治疗。 精原细胞瘤的预后较佳,如病属早期,手术、放疗和化疗掌握适当,五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较晚期的精原细胞瘤以及其他类型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较差。 睾丸非生殖细胞肿瘤 非生殖性的睾丸肿瘤可来源于纤维组织、平滑肌、横纹肌、血管和淋巴组织。但这些肿瘤很罕见。 (1) 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瘤占睾丸肿瘤的2~3%,大多属良性,少数为恶性。尿及血浆内雄激素及雌激素均升高。在幼儿可产生性早熟症状; 但在成人却引起乳腺增大和性欲减退等。睾丸切除后,以上症状迅速消失。 (2) 支柱细胞(Sertoli细胞)瘤,或称雄性母细胞瘤,其组织结构为睾丸的曲细精管。此肿瘤多发生于隐睾或两性畸形、发育不全的睾丸。病人可有乳腺增大的症状。 上述两种肿瘤,大多数为良性,睾丸切除可获治愈。但要随访。 继发性睾丸肿瘤 继发性睾丸肿瘤罕见,往往见于恶性肿瘤广泛转移的尸体。肿瘤可以经血行、淋巴途径或直接蔓延而至睾丸。肾癌可经精索血管转移至睾丸。有些腹腔内恶性肿瘤沿腹膜鞘突而转移至精索及睾丸。原发的恶性肿瘤常在前列腺、肺、胃肠道、肾等器官,亦可来自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瘤、白血病、网状内皮系统肿瘤。 ☚ 睾丸炎 睾丸损伤 ☛
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睾丸肿瘤可从睾丸本身及睾丸鞘膜发生(如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等)。由睾丸本身发生的肿瘤又可分为生殖细胞瘤与非生殖细胞瘤。 睾丸生殖细胞瘤 睾丸生殖细胞瘤多数恶性,多发生于三岁以前,而半数发生于二岁以内,故与睾丸下降不全无关。 异位或未降睾丸发生肿瘤的机会较正常睾丸大20~48倍,约3.6~11.6%的异位或未降睾丸发生肿瘤。既往于6~10岁小儿作睾丸固定术,并不能预防肿瘤发生。 睾丸生殖细胞瘤的病理分类: ❶卵黄囊癌。 ❷畸胎瘤及畸胎癌。 ❸精原细胞瘤。 ❹绒毛膜上皮癌。小儿最多见的是卵黄囊癌,其次为畸胎瘤,二者共占小儿睾丸肿瘤的90%,精原细胞瘤少见,而绒毛膜上皮癌更罕见。 (1) 卵黄囊癌: 又称睾丸胚胎癌睾丸呈均匀性增长,切面隆起,偶见轻度粘液样变性,罕见小囊形成。肿瘤生长迅速,常有出血和坏死。镜下见癌细胞分化不良,是以腺瘤样、乳头状或形成囊性的扁平、立方或柱形细胞及间质构成。细胞浆清楚,细胞核大而分裂多。少数胚胎癌内可见散在绒毛膜上皮癌及精原细胞瘤成分。甲胎蛋白测验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 (2) 睾丸畸胎瘤: 生长较慢,切面可见实质到多囊性结构,镜下可见包含三个胚层的组织,有神经、肌肉、软骨、骨及上皮等成分。可有未成熟组织并见核分裂,但于小儿罕见类似胚胎癌结构。畸胎瘤的各种组织或部分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分化不良者,皆属畸胎癌。 (3) 精原细胞瘤: 多发生于青春期,即10岁以上男孩,常发生于萎缩或未降的睾丸,除非肿瘤很大,均保留原睾丸形态。切面呈灰白色,罕见出血及坏死。镜下细胞呈均匀一致圆形或多角形,核大、核膜清楚,分裂少,细胞排列呈柱状及索状。 (4) 睾丸绒毛膜上皮癌: 极罕见,偶见于实性畸胎瘤或精原细胞瘤中。有细胞滋养层及巨大多核性的合体层。排列绒毛状是其特点。 睾丸肿瘤可经淋巴管转移。精索淋巴系造影显示精索淋巴管沿精索血管方向,自髂窝向内上方,进入肾门水平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且两侧互相沟通。若睾丸肿瘤已直接侵及精索或阴囊,则髂外或腹股沟淋巴结也可有转移。晚期肿瘤细胞经血流转移至肺、肝、脑、骨胳等处。睾丸肿瘤的大小与转移瘤的发生不成比例,有时肿瘤很小,却已有远处转移。 睾丸肿瘤的病理分型与扩散程度决定治疗方案,也影响预后。临床上根据肿瘤的病变范围,分期如下: 第一期 肿瘤仅限于睾丸及附睾内,尚未突破包膜或未侵入精索者。 第二期 肿瘤已扩散到精索、阴囊、腹股沟、髂窝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者。 第三期 肿瘤已超出腹膜后淋巴结范围而达到其他区域的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者。 临床基本症状为睾丸增大,可较健侧大2~3倍,保持正常睾丸之长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有沉重感,透光试验阴性,与阴囊内其他组织无粘连。偶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以腹部肿物而就诊,而小的阴囊肿物则未被注意。如肺内有转移瘤,则可有咳嗽及喀血,胸部X线片可见肺野有大小不等的“棉花球”样阴影。 如混有绒毛性肿瘤,则尿中促性腺激素增多,部分胚胎癌患儿甲胎蛋白可呈阳性反应。 睾丸肿瘤的诊断并不困难,除检查阴囊外,亦应检查身体其他部位,尤其腹部有无肿块,以确定是否已有转移。胸部X线检查了解肺野情况。睾丸肿瘤须与鞘膜积液,睾丸炎,外伤血肿以及睾丸扭转相鉴别,根据病史及肿物特性可区别,如判断确有困难,宁可手术探查,也不做睾丸肿瘤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治疗需手术切除。经腹股沟切口,于腹股沟内环处作高位精索切断,切除睾丸。若病理证实为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虽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亦应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仅清扫肿瘤同侧淋巴结,半数以上病例日后不影响生育。如淋巴结病理检查无肿瘤细胞,可不必放射治疗,但应定期给化学疗法。如病理检查证实腹膜后淋巴结有肿瘤细胞,但切除彻底,也可不加放射治疗。如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不彻底或不能切除,则须加用放射治疗。参考剂量为4~7周内用2000~3000rd。化学疗法首选药物为阿霉素(adriamycin),光辉霉素(mithr-amycin)及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长春花碱(vinblastine)、长春新碱(vincristine)及氨甲喋呤 (methotrexate)。一般选用上述一种抗生素并用植物硷或氨甲喋呤,每2~3月一疗程,最少用一年。此外也可用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 一岁以内小儿预后好,手术探查如系一期病变,术中精索活检无肿瘤,可仅作高位睾丸切除,以后定期随诊。 如病理检查证实为精原细胞瘤,即使属一期病变,也应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精原细胞瘤的重要方法。 睾丸性腺基质细胞瘤 有睾丸间质细胞瘤和睾丸足细胞瘤两种,分别由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均属良性。 (1) 睾丸间质细胞瘤: 睾丸间质细胞瘤是较常见的非生殖细胞瘤,绝大多数见于2~6岁男孩,大多单侧,约1~3cm直径,具有清晰包膜,切面呈黄棕色。镜下有疏松结缔组织,将细胞分为小叶,核可呈多形性或不规则,但非恶性。未见青春期前发生间质细胞瘤转移的报告。 2~6岁男孩出现声音低沉,肌肉发达,外生殖器呈成年状态,虽有性特征早出现,但不产生精子,并有一侧睾丸轻度增大时,应想到睾丸间质细胞瘤的可能。血压一般于正常范围内。X线长骨影示骨龄超过正常。尿中17-酮类固醇排出量略增加。 鉴别诊断须注意由肝母细胞癌,绒毛膜上皮癌以及肾上腺皮质增生、腺瘤、腺癌所引起的性早熟。 治疗,肿瘤侧睾丸或单纯肿瘤切除可使症状停止发展,一部分性早熟现象逐渐消失。 (2) 睾丸足细胞瘤 (Sertoli细胞瘤): 属少见的睾丸非生殖细胞瘤。常见于两性畸形及睾丸未降、发育不全的皋丸。睾丸呈无疼性肿大,少数病侧可有女性型乳房。治疗为睾丸切除。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时,需切除睾丸及腹膜后转移瘤。术后用放疗及长春新碱。 ☚ 睾丸下降不全 女性生殖器发育异常 ☛
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睾丸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睾丸原发性肿瘤根据其组织起源又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及非生殖细胞肿瘤,而90%以上的睾丸肿瘤属生殖细胞肿瘤。 分类和流行情况 目前对此尚无统一的分类,按世界卫生组织分类: ❶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可依其病理分为:精原细胞瘤,有典型、精母细胞型及未分化型三亚型; 胚胎性癌;畸胎癌或胚胎性癌畸胎瘤;畸胎瘤,有成熟型、未成熟型两亚型;绒毛膜癌;卵黄囊瘤。 ❷睾丸非生殖细胞肿瘤: 是由性腺间质衍化而来的。主要有间质细胞瘤和支持细胞瘤。附睾肿瘤较罕见。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睾丸肿瘤如睾丸原发性类癌等。 我国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于1974年在北京召开的病理命名和分类会议,将睾丸肿瘤分类如下: ❶生殖细胞性肿瘤: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婴儿型胚胎性癌、滋养叶细胞癌(绒毛膜癌)、混合性癌。 ❷功能性肿瘤: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男性母细胞瘤)、支持细胞瘤(良性或恶性)、间质细胞瘤。 ❸附属组织(睾丸膜、附睾、精索等)肿瘤: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纤维上皮瘤(良性或恶性)、腺癌、精原细胞瘤、腺癌样瘤、间皮瘤、间皮肉瘤、黑色素神经外胚瘤。 睾丸肿瘤的发病率有地区和人种的差异,欧美地区和白色人种发病率较高,而亚非地区和黑色人种发病率低。我国上海1972~1978年的发病率为0.82/十万男性。睾丸肿瘤中以精原细胞瘤最常见,约占睾丸原发性肿瘤的40~50%,胚胎性癌次之,约为20~30%,再次为畸胎瘤,约为10%左右,其他细胞类型睾丸肿瘤少见。各年龄均可发生睾丸肿瘤,好发年龄因睾丸肿瘤的种类而异,如卵黄囊瘤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胚胎性癌多发生于20~30岁,精原细胞瘤多见于30~40岁。隐睾患者发生睾丸肿瘤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这和睾丸发育不良以及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可能有关。其他如遗传、染色体异常、内分泌障碍、感染等因素均尚有待研究。 临床表现 睾丸肿瘤临床上多表现为睾丸进行性肿大,常为单侧性,一般右侧较左侧多见,少数表现为两侧同时或先后发生肿瘤。半数患者诉病侧睾丸有沉重感、牵拉感,有的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肿瘤发生出血坏死时,可有剧烈疼痛。检查时病侧睾丸肿大,表面光滑或有结节,质地较坚实,沉重感,失去正常弹性。透光试验不透光。隐睾时可在腹股沟管或腹部发现肿块。两性畸形患者可在外阴部发现肿块,晚期病人有阴囊粘连、变色、溃疡。少数患者以肿瘤转移病灶为首发症状,如腰背痛、腹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咳嗽、咯血、下肢浮肿等。有的原发病灶可很小或退化为疤痕,睾丸肿大不明显乃至萎缩。睾丸绒毛膜癌、间质细胞瘤和部分胚胎性癌等可有分泌激素的功能,病人临床上可表现有乳腺发育、性早熟或女性化、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其亚基、雄激素或雌激素量增加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激素、17酮类固醇排量增加。支持细胞瘤可有上述内分泌失调临床表现,但上述激素测定常正常,而尿中孕二醇和黄体生成激素增高。 睾丸肿瘤可经淋巴途径和血行播散。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膜后淋巴结、纵隔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以及肺、肝、骨、中枢神经系统等脏器。睾丸肿瘤的淋巴转移多为同侧性,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可向对侧淋巴结转移。一般左侧睾丸肿瘤主要转移至主动脉旁淋巴结,少数至左侧髂总和髂外淋巴结。右侧多转移至主动脉和腔静脉间区淋巴结,部分至右髂总、右髂外淋巴结。有时转移灶的细胞类型和原发灶不同,这多见于混合型肿瘤。 测定血中的甲胎蛋白(αFP)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对某种肿瘤的诊断有帮助。睾丸肿瘤中含有卵黄囊成分则血中α-FP浓度升高;如含有滋养叶成分则HCG多升高。一般αFP升高多见于卵黄囊瘤、部分胚胎性癌;HCG升高多见于绒毛膜癌、畸胎瘤、恶性间质细胞瘤、胚胎性癌和精原细胞瘤。联合测定这种肿瘤标志物可增加发现上述肿瘤的机会,有报道同时测定αFP和HCG,对非精原细胞瘤的发现率可由分别测定αFP或HCG的约60%提高至90%。测定αFP和HCG还具有估计治疗效果和指示肿瘤复发的意义。另外癌胚抗元(CEA)在某些睾丸肿瘤可升高。多见于绒毛膜癌和部分精原细胞瘤。睾丸肿瘤病人的染色体数目常增加,多在50个以上,部分畸胎瘤染色体呈XX型。因而凡睾丸肿大经两周治后未见效果者,均应疑有睾丸肿瘤而需进行经腹股沟管的睾丸检查手术。切忌经阴囊进行活检或睾丸切除,因可引起肿瘤的局部转移。睾丸肿瘤的诊断除询问病史、对睾丸及其附件进行仔细检查外,还需进行全身检查,特别注意锁骨上淋巴结、乳腺发育、腹部肿块和肝脏以及下肢浮肿。还要进行胸部及骨胳X线检查、静脉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肾图、肝扫描、腹膜后超声检查、下腔静脉X线造影、双侧下肢或精索淋巴管造影,测定血αFP,尿HCG等,对了解肿瘤的性质、病变范围,对临床分期,决定治疗方案和预后有意义。 临床分期尚无一致的意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防治研究所分为:Ⅰ期:肿瘤局限于睾丸:ⅡA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Ⅱb期:腹膜后以外的淋巴结转移(包括纵隔,锁骨上,腹股沟淋巴结);Ⅲ期:远处转移。国外一般分Ⅰ期:肿瘤限于睾丸;Ⅱ期:有膈下淋巴结转移;Ⅲ期:有血源或膈上淋巴结转移。国际抗癌协会用修订的睾丸肿瘤TNM分类。 治疗和预后 早期诊断,进行合理手术,中西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睾丸肿瘤治愈率的重要前提。单作睾丸切除术的病例治愈率很低,采用手术加化疗或放疗后治愈率明显提高。各类肿瘤均应进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并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进一步采用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化疗或放疗治疗。精原细胞瘤对放疗极为敏感,早期病人于睾丸切除术后对淋巴引流区进行放射治疗,剂量2000~3500rad。无放射条件的可选用氮-甲酰溶肉瘤素治疗,成人每日150~200mg,分3~4次服或睡前一次服。总剂量6~8g。若α-FP或HCG升高,应进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再行放疗或化疗。胚胎性癌及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应作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再进行化疗或放疗。光辉霉素、顺-双氯双氨洛铂 (PDD)、博莱霉素、长春新碱,更生霉素对此类癌有疗效。这类癌对放疗中度敏感,放疗剂量为4000~5000rad。绒毛膜癌对放疗不敏感,且易早期经血行播散,故睾丸切除术后多进行中西药物治疗。一般认为早期肿瘤腹膜后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术后做一个或几个疗程化疗。而淋巴结阳性者则应抗癌治疗二年。晚期病人及复发病人多采用化疗后进行残余转移病灶切除手术,再继之以补充化疗或放疗,以提高疗效。化学治疗近多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方式。常用的药物组合方式有博莱霉素、长春新碱、氯氨铂,或长春新碱、博莱霉素、放线菌素D等。其他常用的药物尚有红比霉素、氨甲喋呤、顺铂化合物、更生霉素等。 祖国医学认为睾丸为外肾,睾丸肿瘤属病气范围,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❶化痰利湿法:药用生地、桃仁、川芎、乳香、没药、赤芍、白芍、半支莲、龙葵、黄柏等。 ❷补肾舒肝法:药用生地、熟地、山萸肉、女贞子、寄生、肉苁蓉、桔核、荔核、莪术、茴香、夏枯草等。 睾丸肿瘤的预后和其病理、病期、病理类型、治疗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早期精原细胞瘤经合理治疗后,五年生存率达90%左右。胚胎性癌35%,胚胎性及恶性畸胎瘤47%,绒癌11%。晚期病人的预后较差,但经积极合理治疗,预后也有改善。间质细胞瘤和支持细胞瘤多属良性,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 ☚ 隐睾症 男子乳房发育症 ☛ 00016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