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扭转精索扭转
睾丸扭转是在精索扭转的同时发生的。精索扭转时,精索内的血管也随之扭转,致睾丸血循环发生障碍,引起睾丸缺血或坏死。正常下降的睾丸或隐睾均可发生。多见于婴幼儿或青年。
正常睾丸及附睾侧方有一小部分无鞘膜覆盖而直接附着于周围组织,不易活动。若睾丸附睾完全为鞘膜包绕并有较长系膜时,如横位睾丸或倒转位睾丸,就易于发生扭转。精索太长,在提睾肌强烈收缩时,可发生扭转。扭转可发生在鞘膜囊内或囊外,后者多见于初生儿。
精索扭转的幅度可从90°~360°,精索血运受阻,睾丸附睾部分或完全失去血液供给,从而导致绞窄或缺血性坏死。
剧烈活动后,睾丸突然发生疼痛,睡眠时也可发病。疼痛常放射至腹股沟和下腹部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剧烈者,甚至出现休克;体温及血白细胞偶有升高;阴囊皮肤红肿发热。发病二、三天后,疼痛虽逐渐减轻,但肿胀并不消退。睾丸位置常因提睾肌痉挛,精索缩短而上移。睾丸有明显压痛,扪诊附睾不在正常位置(睾丸的后外侧),而在睾丸的前面、侧面或上方,托起阴囊疼痛不减轻,反有所加重。轻度不完全的扭转,仅引起轻度不适,鞘膜腔可有间歇性积液。
注射99m锝(99mTc)作睾丸扫描,显示扭转侧的血流灌注减低。两侧睾丸血流图的比较或用超声听诊器听诊血流,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睾丸扭转应与急性附睾炎、睾丸炎及绞窄疝鉴别。
早期诊断及治疗,可避免睾丸坏死。因此怀疑有扭转时即应及时手术探查,不可延误时机。较高位扭转虽有时可手法复位,但易复发,故仍以手术为宜。复位后睾丸血液循环恢复,色泽好转,将睾丸固定于鞘壁上,一般主张将对侧睾丸如法固定,同时做鞘膜翻转术以预防继发鞘膜积液。若在复位后睾丸的血液供应并不好转,已发生坏死时,则应切除睾丸及附睾。
睾丸附件扭转 睾丸附件是一直径0.1~1cm有蒂的卵圆形小体,附在睾丸白膜上,存在于1/3的正常人中,为副中肾管的残余体,含有胶质物或结缔组织,并有少数上皮覆盖的小管。儿童时期,尤其在10~14岁之间,易发生睾丸附件扭转。症状为局部疼痛,一般较轻,不及睾丸与精索扭转那样严重,有时亦可放射到下腹部,伴有低热。阴囊皮肤有轻度红肿,睾丸与精索的关系无改变,睾丸位置并不上移。在睾丸上极可扪得一小肿物。有时继发睾丸鞘膜积液使诊断发生困难,须抽液后复查。睾丸附件扭转也应与阑尾炎及睾丸附睾炎鉴别。通过睾丸血流检查,若患侧睾丸血流不减少,则可与睾丸扭转鉴别。睾丸附件扭转一般不需手术治疗,但如不能与睾丸扭转鉴别时,应及时行手术探查以免延误睾丸扭转的治疗。此时可切除睾丸附件,并作鞘膜切除或翻转术,以防鞘膜积液形成。
睾丸扭转
由于精索扭转,睾丸、副睾血流发生急剧障碍,可导致特发性睾丸梗塞或坏死,常误诊为急性睾丸炎、副睾炎。有些原因不明的睾丸萎缩也是本症的后果。
睾丸扭转 精索扭转可发生于三个部位(图):
❶发生于固有鞘膜之外,新生儿多属此型,睾丸及鞘膜均发生梗塞。
❷发生于固有鞘膜之内,多见于青年,睾丸系膜过长可能是诱因。
❸发生于睾丸与副睾之间,可能与二者之

睾丸扭转
(1)精索扭转发生于睾丸固有鞘膜外
(2)精索扭转发生于睾丸固有鞘膜内
(3)睾丸扭转发生于睾丸与副睾间
间接合不完全有关。
任何一侧睾丸均可扭转,偶有双侧者。睾丸扭转后突发局部剧疼,常向腹、腰部放射。并有恶心、呕吐及发热,可误为睾丸、副睾炎症、嵌顿疝,甚至腹腔内疾患。阴囊皮肤充血、浮肿、发热。由于提睾肌痉挛及精素短缩,睾丸被提到阴囊上部。
阴囊肿大、皮肤水肿、压疼显著。轻度扭转仅引起轻度不适,伴有间断性积水。新生儿及幼婴睾丸扭转常无痛苦,扭转的睾丸增大、硬,而无压疼,阴囊内容常与其壁粘连,并透过皮肤可见蓝色。间歇性鞘膜积液伴有轻度压疼者,可能发生过不完全扭转。睾丸肿大与睾丸肿瘤的鉴别在于有疼痛,皮肤红肿者多系睾丸梗塞;与睾丸、副睾炎的鉴别在于后者发病缓慢,于托起阴囊时疼痛减轻,而睾丸扭转时移动或提起阴囊则疼痛加重。
确诊后应即手术,扭转后四小时内睾丸尚有保留希望,手术时将扭转的睾丸复位并固定于阴囊壁。若睾丸及副睾坏死应予切除。
睾丸附件扭转 睾丸附件是副中肾管的残余体,含有结缔组织或胶样物的有蒂小卵形结构附着于白膜上。睾丸附件扭转多发生于10~14岁儿童。症状与睾丸扭转相似,但程度较轻,有些病例于睾丸上端可发现压疼点或隔着皮肤可见到该处有变色如豆大的压疼肿块。
治疗应切除鞘膜与坏死肿块,以免发生鞘膜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