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保護眼睛或矯正視力的鏡子。以玻璃或水晶製成,有平光鏡、近視鏡、遠視鏡等。明中葉由西洋傳入我國,起初只有凸光鏡,玻璃製成,用以矯正老人花眼。明末渐多,盛行於清代。國人始以水晶倣製,後亦以玻璃製造。明·吳寬有《謝人送西眼鏡》詩。清·趙翼《陔餘叢考·眼鏡》:“古未有眼鏡,至有明始有之,本來自西域……此物在前明極為貴重,或頒自内府,或購之賈胡,非有力者不能得,今則遍天下矣。蓋本來自外洋,皆玻瓈所製,後廣東人倣其式,以水精製成,乃更出其上也。”清·趙翼《初用眼镜》詩:“相傳宣德年,來之番舶駕。内府賜老臣,貴值兼金價。初本嵌玻瓈,薄若纸新砑。中土遞倣造,水晶亦流亞。”《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又有一個眼鏡匣子……〔賈母〕又取眼鏡向戲臺上照一回。”參閱清·姚之駟《元明事類鈔·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