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与饮食劳倦
饮食和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如饮食不节,饥饱无时,劳逸失度,均可成为人体致病的重要原因,眼病的发生、发展与其亦有密切关系。早在《千金要方》中已指出“生食五辛,接热饮食,食飡面食,饮酒不已,房室无节……”等为丧明之本。至宋代陈无择将饮食不节和劳倦归入不内外因,与外因、内因并列为眼病的三大原因,至金元时期李东垣阐述了饮食劳倦伤损脾胃对眼病的影响,提出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理论,在《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著作中详述了饮食劳倦在眼发病中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使眼病在这一方面的理论,更加系统化。
饮食不节,脾胃先病,脾胃有伤,则生精化血之职失司,五脏精气皆失所养,不能上注于目,则内障之病即生。李东垣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兰室秘藏》)
饮食不节,易伤脾损气,升清降浊之令不行,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以濡养头面诸窍,则九窍不利,耳目不聪,内障由生。如《脾胃论》谓: “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藏之气,肾主五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又谓: “胃气既病则下溜,……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
饮食偏嗜或忌口等不良之生活习惯,使机体营养单调,常可形成生精化血之源亏乏,则养目之精血不足,而致目病。《证治要诀》谓:“有因茹素,至目少光,或成雀目。”劳倦是指过度的劳动,使人体疲劳伤气,或脾胃受损,正气亏虚,甚则在劳累中,汗泄气伤,气阴两虚,眼目诸病即生。劳倦不仅表现在全身的过劳,也常表现于眼的目力使用方面,如不知保养目力,劳瞻竭视,阅读细书,光线太暗,距离太近,均可引起目病,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一不注意,则近视诸病即生。一旦病成,则又难于治疗。劳倦对眼病的发展亦有影响,如高度近视,常因重力作劳,或从高处着下,而有视网膜脱离盲于旦夕者; 眼底出血者,可因负重劳累而反复发作者;更有旧患目疾,因劳而复发者,皆不可不防。
劳倦从广义上讲,还应包括房劳过度,伤精损肾,斵伤真元,对眼病的发生和发展,乃至治疗和预后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毋妄作劳,固精强身,是养目之要法。
与劳倦相应的是过度安逸,安逸使人懈怠安惰,体力少劳,少劳则饮食不振,食而难化,肌肉萎弱,体力减退,气血营卫,周流缓滞,从而正气日衰,目失濡养,则眼病易成。因此,即使在因病情需要而休息时,也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条件,适当做一些体操、保健功之类的活动,使体内血脉宣利,气血畅流,脾胃健旺,饮食知味,食而易消,肌肉丰满,筋骨强壮,则正气日盛,邪气渐怯,有助目病之速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