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形象爲主體的繪畫,多指没有風景陪襯的人物畫像。有時爲了烘托氣氛,或表明特定環境,亦可襯景,以突出人物。可分爲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古時亦稱“寫真”或“傳神”,單稱“像”。先秦已見,多爲遺像。漢時盛行,尤以於臺閣之壁畫功臣肖像爲世人矚目。魏晉以後,道釋人物肖像漸多,其他人物肖像亦豐富多彩。唐代已有很高成就。此後歷代不衰,名家時出,表現方法亦更複雜多樣。《楚辭·招魂》:“天地四方,多賊姦些,像設君室,静閒安些。”朱熹注:“像,蓋楚俗,人死則設其形貌於室而祠之也。”蔣驥注:“若今人寫真之類,固有生而爲之者,不必專指死後也。”《後漢書·趙岐傳》:“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像圖孔肖,咸在斯堂,以瞻以儀,俾不惑忘。”現存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卷》、《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均爲歷史上珍貴的肖像畫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