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作业法借助真空负压将多余的水从刚成型的混凝土拌合物中吸出,使混凝土密实的方法。1935年美国人Billner就获得该项技术专利,此后美国、苏联及西欧一些国家就将该项技术用于混凝土工程,但由于设备笨重,操作不便,使应用受到限制。70年代初,瑞典研制出一套简便又价廉的真空设备,使这一工艺得到推广。瑞典、苏联、联邦德国、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都在研究与推广该项技术。中国在50年代就将该项技术用于水工建筑、混凝土管、水泥船等,但为数不多。近年来一些研究单位、高等学校与工厂又开展了工艺理论与设备的研究,在高层建筑和路面等工程中推广应用。 真空作业分表面真空作业与内部真空作业。前者是在构件的上、下表面或侧面布置真空腔进行吸水; 后者是利用插入混凝土内部的真空管进行吸水。混凝土进行真空作业的主要设备有: 真空吸水机组(包括真空泵、电动机、真空室、集水室、排水管及滤网)、真空腔及吸水软管。真空腔有刚性吸盘与柔性吸垫两种。后者施工方便,效果好,应用广泛。常用的真空度约60~80Kpa。 进行真空作业的程序如下: 混凝土布料→混凝土摊平→稍加振实→铺设真空腔→周边密封→接通软管→真空作业→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