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相和三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相和三调

相和三调

中国古代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民间歌曲 “相和歌” 中的三种主要调式。即: 清调,以商音为准,相当于现在的SOI调式 (又称G调);平调,以角音为准,相当于现在的la调式 (又称A调); 瑟调,以宫音为准,相当于现在的fa调式(又称F调)。后世统称为“相和三调”,又称“魏世三调” (即 “相和三调” 之前身)、“清商三调” (即“相和三调” 之流变)。其来源,主要是原始民歌,所谓 “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后经宫廷音乐家的整理、加工,遂广泛流传,并得以不断发展。其演唱形式,初为无伴奏独唱,称“徒歌”。后又伴以合唱,一人唱,数人和,称“但歌”,已有 “相和”之意。再往后,又增加器乐伴奏,配以笙、笛、篪、琴、瑟、琵琶、筝管、弦乐器,所谓 “丝竹更相和”,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完善。最后,再加上器乐合奏,称为 “但曲”。各种形式相结合,遂发展为“相和大曲”。有歌,有舞,有器乐合奏,表演规模十分壮观,遂成为宫廷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代 “相和歌”,除清、平、瑟三调外,另有楚调、侧调。至魏晋之时,独以三调为盛,故称 “魏世三调”。西晋灭亡,东晋南迁,相和歌亦随之传入江南,并与原有的吴歌杂曲相结合,成为南方俗乐的主流,时称 “清商乐”。南朝时期,从汉代沿袭的相和三调旧曲,行用者仅有平调、清调各六曲,瑟调八曲,而相和大曲则十分盛行。据《宋书·乐志》所载,有 《东门》、《西山》、《罗敷》、《碣石》、《洛阳行》、《白头吟》 等十五首之多。北朝的北魏,又从江南掠获一批乐工,将 “清商乐” 扩展到了北方,并与北方的民间歌曲相结合,形成北方俗乐的主流,仍称“清商乐”或“清商三调”。此后,遂发展成为隋、 唐燕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京房六十律   汉宫秋 ☛
000036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