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慢性便秘的一种。是由于直肠粘膜感受器的敏感性减弱,致粪便堆积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内而引起的便秘。临床上可见于肛门周围疾病、骶神经炎、急性腹泻后、长期不合理灌肠导泻、食物中缺少残渣等情况。
直肠性便秘
长期粪便排出不完全可在直肠内形成逐渐增多的坚硬粪块,充塞于肠腔,经久不能排出,称为直肠性便秘。偶尔也可发生于乙状结肠,极少数发生于近段结肠。
粪便在直肠内积滞,因水分逐渐被吸收而变硬、缺乏可塑性,表面粗糙,不能随排便动作在肠腔内移动,甚至部分钙化而成“粪石”。硬块长期充塞于原位,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粪块还可刺激肠粘膜,使嵌塞处以上的液状粪质或粘液通过粪块周围溢下而被排出,可被误认为腹泻或排便失禁。大多数直肠性便秘是由单纯性便秘发展而来,最常见于年老体弱、长期卧床和严重精神病患者,亦可发生于痛性肛门疾病或直肠肿瘤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直肠性狭窄。慢性便秘患者如同时服用铋、铝等制酸剂,或因X线检查而服用钡剂,亦可导致粪块嵌塞。
主要表现为便意频繁而排便困难,伴直肠膨胀感、里急后重、肛门会阴区隐痛、腹部不适和餐后腹胀等,可伴头昏头痛、厌食、口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患者可排出小量粪水或半液状粪便,多混有粘液和鲜血。如出现肠梗阻则表现为肠绞痛、腹胀等。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内有硬而不能移动的粪块。偶尔可见粪块嵌塞发生于结肠下段者,可于左下腹部沿结肠部位触及硬块,无压痛,可移动。
年老久病卧床的患者如出现顽固性便秘和有关症状体征时应想到直肠性便秘的可能,此时应及早行直肠指检。对左下腹部沿结肠部位出现的块质,检查者用手指持续向块质加压,如块质出现持久存在的压迹,似可排除因器质性疾病所致者。有时须经清洁灌肠后才能鉴别粪块和实质性包块。为求进一步和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肠梗阻鉴别,必须作X线钡剂灌肠和乙状结肠镜检查。胃肠X线钡餐检查有加重病情的可能,一般不宜进行。
对慢性便秘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鼓励多进食蔬菜和多饮水。对长期卧床、神经系统疾病及粘液性水肿的患者,尤其当其服用有引起便秘的药物时,应特别注意,可定期进行直肠指检,给予轻泻剂或辛丁酯磺酸钠(dioctylsodium sulfosuccinate),必要时灌肠。
嵌塞于直肠内的粪块可用手指掏出,亦可灌入液体石蜡或盐水软化后挖出;对肛门痉挛或并发痛性肛门疾病者,须先使用镇静、镇痛药后才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