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天说的提出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最早的一种学说。《晋书·天文志》 记载,中国古代存在着两种盖天说: “周髀家说 (天圆地方说) 和周髀算经说。中国科学史家钱玉琼认为,前者为第一次盖天说,后者为第二次盖天说。
第一次盖天说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殷末周初。它对宇宙的认识是把天和地组合在一起,看成一个整体。它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只张开的伞; 地是正方形的,像一个棋盘,即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高高地悬挂在大地上空。天顶的高度为8万里,向四周垂下来,日月星辰附着在半球形天上的某个位置与天一起绕着大地转动。大地是正方形的、平直的、静止不动的,每边长为81万里。它的面积为6561万平方里。在它上面有九 “洲”,九个 “稗海”,一个大 “赢海”。圆形的天和方形的地是怎样吻合在一起的呢? 它解释为有8根柱子支撑着天盖,天盖的枢纽由大绳缚住。但8根柱子在大地上怎样分布,大绳拴在什么地方,它却讲不清楚。第一次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天文工作者在长期的观测基础上提出的。它生动、形象、直观地描述了宇宙的结构、形状、运动等方面的内容,但比较简单、笼统、粗糙。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和怀疑,如春秋时期的单居离就提出了 “天圆而地方,诚有不乎?” 的疑问。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 (公元前340—前278) 写了 《天问》,也提出了质疑。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第一次盖天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大约到西汉时代,人们修改了第一次盖天说,提出了第二次盖天说。
第二次盖天说认为: “天修盖笠,地法复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陨,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6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6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2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8万里”。其大意是天象圆形的斗笠,地象扣着的大盘子,两者都是中间高四周低,呈相互平行的拱形。天地之间的距离是8万里。北极是 “盖笠”的中央,日月星辰绕它交替出没,大地就有了昼夜。第二次盖天说提出了大地拱形的概念,否定了大地平直的概念,向球形大地概念前进了一步。盖天说从提出到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定量化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对宇宙结构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表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天文学家的聪明才智。
盖天说的提出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最早的一种学说。《晋书·天文志》记载,中国古代存在着两种盖天说: 周髀家说 (天圆地方说)和周髀算经说。中国科学史家钱玉琼认为,前者为第一次盖天说,后者为第二次盖天说。
第一次盖天说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殷末周初。它对宇宙的认识是把天和地组合在一起,看成一个整体。它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伞; 地是正方形的,像一个棋盘,即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高高地悬挂在大地上空。天顶的高度为8万里,向四周垂下来,日月星辰附着在半球形天上的某个位置与天一起绕着大地转动。大地是正方形的、平直的、静止不动的,海边长为81万里。它的面积为6561万平方里。在它上面有九 “洲”,九个 “稗海”,一个大 “赢海”。圆形的天和方形的地是怎样吻合在一起的呢?它解释为有8根柱子支撑着天盖,天盖的枢纽由大绳缚住。但8根柱子在大地上怎样分布,大绳拴在什么地方,它却讲不清楚。第一次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天文工作者在长期的观测基础上提出的。它生动、形象、直观地描述了宇宙的结构、形状、运动等方面的内容,但比较简单、笼统、粗糙。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和怀疑,如春秋时期的单居离就提出了 “天圆而地方,诚有不乎?” 的疑问。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 (公元前340—前278) 写了 《天问》,也提出了质疑。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第一次盖天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大约到西汉时代,人们修改了第一次盖天说,提出了第二次盖天说。
第二次盖天说认为: “天修盖笠,地法复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陨,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其大意是天像圆形的斗笠,地像扣着的大盘子,两者都是中间高四周低,呈相互平行的拱形。天地之间的距离是八万里。北极是 “盖笠”的中央,日月星辰绕它交替出没,大地就有了昼夜。第二次盖天说提出了大地拱形的概念,否定了大地平直的概念,向球形大地概念前进了一步。盖天说从提出到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定量化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对宇宙结构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表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天文学家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