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监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监军 监军武官名。《史记·司马穰苴传》 中载,齐景公使穰苴将兵,以庄贾监军。这是监军得名的开始。汉、魏时代皆有监军使者,从唐玄宗开始,以宦官为监军。书中的监军,是宋朝禁军中的官职。略等于现代的参谋。 ☚ 都军 花名 ☛ 监军 古代国君以亲信督察大将的军事行动称之为监军。监军之名始见于春秋末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兵防御匈奴,就是以太子扶苏为监军的。此后,历代皇帝也多派监军督察统兵之将,隋唐时均设有监军御史,唐玄宗重用宦官,形成宦官监军的制度。唐代宦官权势极重,监军擅作威作福,经常导致兵变和藩镇叛乱。唐末,朱温诛杀宦官,并挟持唐昭宗命令地方诸镇捕杀监军。唐末至五代,宦官监军制度始告终结。明代在作战时往往设监军,以御史等官充任。清代废。 监军官名。为临时差遣之官。《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齐景公使穰苴将兵,以庄贾监军,此为监军名之始。汉武帝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 又有军师、军史、皆为监军之职。隋末或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官为监军,明以御史为监军。清不设,参阅《文献通考·监军》。 监督 监督护(监护) 董(董督;监董) 监临 拘管 ☚ 督促 鞭策 ☛ 监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掌监察军事、稽核功罪等。位在军帅下,亦仅为临时差遣。唐自玄宗始,于各军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皆以宦官为之,参与军谋,常与军帅分庭抗礼。 监军 监军官名。非常设,出征则置。常以帝王的心腹充任,无战事则罢。因统帅率大军出,帝恐有军变,派监军与之分庭抗礼。清代废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穰苴曰: ‘臣素卑贱,群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资治通鉴·唐纪·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 “(五月) 乙亥,以枢密使西门思恭为凤翔监军。”《辽史·百官志二》: “行军都统所: 有监军,有行军诸部都监,有监战。” ☚ 监 监候 ☛ 监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掌监察军事、稽核功罪等。位于军帅之下。唐玄宗起,于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以宦官为监军,常与军帅分庭抗礼。 监军jiān jūn官名。齐景公使穰苴帅师防晋、燕,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国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监军之名始于此。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汉武帝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也称监军事,省称监军。隋末或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官为监军,明以御史为监军。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监军》。 监军❶战国秦汉临时委任的皇帝使者,监督出征的将帅,不常置。三国时权势颇重。唐代中期以后成为常设官员,诸方镇及出征军队皆置,多以宦官充任。 监军使职名。❶战国时始于出征军队中设此职,以监督诸将。以后历代皆沿置,但无定制,无常员,根据需要临时委派。隋以前任此职者多为位高望重的大将。隋末唐初则多由御史任之。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始以宦官为之,称为监军使。安史乱后,不仅在出征军队中设有监军,在方镇中也开始设其职,而且建立了监军使院等常驻监军机关。其主要职掌是监视刑赏,奏察违谬,以及消弭兵乱、稳定军情等。至唐昭宗天复三年,大诛宦官。其为监军者诏方镇诛之,除少数人外,大多被处死,宦官监军之制遂废。明监军由御史充任,掌稽核功罪赏罚。清废。 监军官名。(1)春秋时齐景公使穰苴将兵防燕、晋,穰苴请以君之宠臣监军,景公使庄贾任之,此为监军设置之始。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末,刘焉以监军使者领益州牧。魏晋亦置监军,如魏时司马昭征寿春,以石苞监军;晋时孟康持节监石苞诸军事。另外,三国时魏蜀吴均有军师之设,军中诸事悉归节制,其职与监军同。晋避司马师之讳改军师为军司,设于诸军,而太尉军司,其职任尤重。南朝宋齐以来不常置,至隋末始以御史监军,唐不常置,至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后,复以宦官为监军,称为监军使。明代复以御史或内臣监军,清代不设。(2)太平天国设置,为前期军中正职官,官等为十一等。分炎水木金土各一至十,又分正副,再加天干编排,自炎正炎一丙一监军至土副土十已十监军,共一百人。女营亦有监军,按前后左右中各一至八编排;自前一监军至中八监军共四十人。县亦置监军,为县的守土官,常由乡官充任。 监军军职差遣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