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盂兰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盂兰节 农曆七月十四日是民间传统节日盂兰节,俗称“鬼节”。很多渔民认为农曆的七月初一至十四日那段时间内,地府的鬼门关大开,一些过去死于海难的尸骨无存的孤魂野鬼,也会趁机出来阳间走动,四处游蕩。为免其滋扰人间,渔民们每年到了七月,便会对他们拜祭一番。他们会把预先準备好的纸船、纸钱、金银元宝、纸衣物、阴司路票、香烛冥镪及一应祭品,投放海中,以慰幽魂。这和陆上人在马路旁摆路祭、烧街衣的风俗,做法虽不同,意义却一样。 盂兰节指夏历七月十五日,旧俗在此日举行盂兰盆会,为超度亡灵的节日,旧传目连从佛言,于此日置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南朝梁以后,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是日延僧尼结孟兰盆会,诵经施食,后亦演为仅具祭祀仪式而不延僧尼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 盂兰节 盂兰节时间:每年8月或农历七月十四日 ☚ 端午节/龙舟竞渡 花地圣母游行 ☛ 盂兰节 盂兰节中国民间传统的佛教节日。俗称七月十四、中元节,亦称鬼节。源自目连救母的佛教故事。据说,目连身入地狱,供养生在饿鬼之中、地狱之内的母亲。但所备食物均被饿鬼抢光,无法供奉母亲。目连回来问佛,佛说他的母亲罪恶极重,如果想让他的母亲得食,则应先以百味五果供祀众鬼。目连如佛言行事,母亲始得一饱。由此,佛教中便有盂兰盆会,是为佛教徒追悼祖先的仪式。梁武帝始设 “盂兰盆斋”,后来每逢农历七月十四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遂相沿成俗。此日既拜祭祖先,也拜祀阴曹中一切无祀孤魂,且广为华饰。往昔的盂兰节,往往一连三天或七天,由佛寺主持,举行盂兰盆万人缘会。善男信女在中元节的水陆道场拜祭先祖,超度和施舍一切无主游魂。一般的人家,多在盂兰节前后烧衣。所谓 “烧衣”,即烧纸元宝、纸钱、香烛等。此外,还购买彩纸扎成的各种楼房及衣服物件,于祭毕焚烧。一般会在冥衣上写明祖先的名字,以防别的野鬼来争抢。备办牲醴、祭祀祖先之后,便顺祀一切无祀的鬼魂。一些大户人家、街坊会社,往往于七月十四晚便撒掷银子、铜仙、铜钱,本意借金声驱鬼,但撒掷时,常引动众人集聚哄抢。二三十年代撒的是铜钱铜仙,五六十年代撒的是壹毫硬币,现在有人撒一元硬币。这些习俗流传至今,人们依然奉行。 ☚ 七夕乞巧节 中秋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