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老年性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皮肤各层及附属器和皮下脂肪发生萎缩和功能衰退。一般在40~50岁即可以见到皮肤的老年性表现。其原因除年龄因素外还有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皮肤:皮肤全层厚度减少,表皮轻度变薄,细胞形态和大小不一,增殖减少,角层对某些化学物质的通透性增加。在真皮,结缔组织减少,胶原物质浓缩变硬而少弹性,弹力纤维变性、缩短、增厚成团。这些变化随年龄增长而更明显,加上皮下组织的变性,就构成老年人皮肤的特点是皮肤萎缩变薄,皮纹加深,皮肤松弛缺少弹性,皱纹增多。由于皮肤含水量减少,汗腺及皮脂腺分泌减少而致皮肤干燥,脱屑。皮肤的机械防御和损伤后愈合能力下降,不能耐受各种刺激。曾长时期暴露在日光下的老年人,真皮上部可以发生胶原组织及弹力纤维变性,肤色浅的人更容易发生。中国人因黑色素多,有保护皮肤免受紫外腺损伤的作用故较少发生。这种变性在皮肤上发生黄色的小丘疹或斑块,称为日光性弹性组织变性。在项部发生项部菱形皮肤。老年人皮肤的真皮还可发生胶状变性而形成胶状粟粒疹。
皮肤色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某些局部功能性黑色素细胞逐渐减少,同时其他部分有代偿性增生,表现为色素减退和色素增多的斑点。在中国老年人很常见的一种皮肤色素减退改变是老年性皮肤白点。在躯干和四肢被盖部见到散在的,大小不等、直径为数毫米的圆形或卵圆形白点,直径很少超过1cm。发生率及斑点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健康无影响。色素增多的皮肤改变为老年性着色斑,50岁以后逐渐出现。中国有不到1/3的老年人有此种变化,而白种人几乎都有。此斑主要位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和前臂伸面,为黄褐色的斑点,直径一般为0.5cm,不超过2cm,可稍高于皮面,与初发的老年疣不易鉴别。
毛发:成人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长发的终末毛囊逐渐减少,毛发逐渐退变为毳毛,此过程进行缓慢,只使老年人头发变稀变薄但不形成秃发。老年人的刚毛如眉毛、鼻毛,外耳道毛和毛痣上的毛变得粗而长。部分妇女40岁以后上唇及颏部的毛也变得粗而长。老年男性约60%有男性型脱发,除年龄因素外,遗传和男性激素的因素更为重要,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主要变化是终末毛囊逐渐为毳毛毛囊所代替,头发变为细小的毳毛。50~60岁的男人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秃发。在妇女只有家族秃发倾向明显者,才可能出现这种秃发,且多在高龄时出现,额颞角不秃,仅头顶部秃。秃发者男性激素多,常并发皮脂溢。毛球部黑色素细胞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制造黑色素的功能也减退,绝大多数老年人有程度不同白发。一般40岁以后两鬓开始灰白。白发出现的迟早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由于结缔组织变性,毛囊的支持减少但扩大,在老年人常发生黑头和毛囊囊肿。
指(趾)甲:指甲生长变慢,有潴留性角化增多。外观为甲片肥厚,色混暗,变脆;可有纵嵴。拇趾甲增厚变弯,呈爪状称为弯甲症。如剪修不当,穿鞋过紧可造成嵌甲,易有甲沟感染。趾甲生长变慢易受真菌侵犯,因此老年人易患趾甲霉菌病。
皮肤血管:老年人由于真皮结缔组织变性,皮肤萎缩变薄,因而对皮肤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支持减弱,由此可引起血管改变。常见的老年性毛细血管扩张,是真皮浅层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扩张,常在面、颈和下肢等处。扩张的毛细血管呈细红丝或成片红斑,稍粗而呈蓝色或紫黑色的是扩张的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与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也有关。老年人都有老年性血管瘤,从30~40岁以后即开始发生,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率和病损数均增加。主要位于躯干。开始为针头大的鲜红小丘疹,缓慢地长大成半球形,一般直径不超过5mm。老年性紫斑多在60~70岁以后发生,女性较多,发生机理与血管脆性和凝血机理无关。由于轻微损伤或自发地在手背或前臂发生不整形的瘀斑,常并发假疤即间有小的斑块,线形或星形的萎缩下陷疤痕。老年人其他血管改变还有静脉星和静脉湖。
皮脂腺和汗腺:老年人皮脂腺的分泌一般是减少的,绝经期妇女更为明显,但皮脂腺的结构变化不大,少数发生皱缩。男性激素的刺激可恢复其分泌,故皮脂腺的变化取决于男性激素的水平。另外,在老年人还可能发生老年性皮脂腺增生,在额、颧和鼻部发生一个或几个球形小结节,中央有脐窝,应注意与基底细胞上皮瘤鉴别。老年人小汗腺的数量和分泌量都减少,引起皮肤干燥易痒。大汗腺也受内分泌的影响而活性减少,有一些腺体萎缩,大多数无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