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皮肤毒理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皮肤毒理学

皮肤毒理学

皮肤毒理学研究化学物对皮肤直接损伤和通过皮肤吸收的机理。经皮吸收所致全身中毒,在有关毒物的条目中阐述。
皮肤具有屏障作用。表皮角层是防止外界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屏障。角层中细胞膜、细胞内容物及细胞间的基质均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细胞膜对理化损伤有高度抵抗力。它富有固醇磷脂,能阻止水溶性物质透过,但不能阻止脂溶性物质透过。化学物一般依靠被动扩散通过屏障层,随后经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进入血流。细胞间隙是电解质进入机体的唯一通道,而低分子量的非电解质则经过细胞而透入。一般分子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透过无损的皮肤。脂溶性毒物又具有水溶性时,经表皮吸收后,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都溶的物质(如苯胺)易为皮肤所吸收; 仅脂溶而水溶极微的苯,经皮肤吸收的量较少。
毒物进入毛囊,可绕过表皮的屏障直接透过皮脂腺和毛囊壁而进入真皮。电解质和某些重金属如汞,可经些途径被吸收。脂溶性物质在很大程度上亦可经毛囊皮脂腺吸收,这和它分泌脂质有关。毒物通过汗腺吸收的量很小。
如果表皮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坏,如外伤、灼伤及某些皮肤疾患时,可加速毒物的吸收。皮肤充血、皮温增高也有利于毒物的吸收。皮肤经常接触脱脂物质可降低其屏障作用; 经常浸水可使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屏障作用减弱; 长期接触水,由于细胞间粘附受到影响,细胞发生进行性肿胀,最后细胞膜破裂,屏障功能更加下降。
引起皮肤病变的化学物很多,有的凡与之接触都可引起损伤,如强酸、强碱; 有的接触后仅在少数人中引起异常反应。如某些染料、药品;有的兼具此两种性质;还有相当多的化学物并不引起皮肤形态学改变,但可通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如有机磷酸酯类等。损伤皮肤的化学物可分为原发性刺激物和致敏物两大类。
(1) 原发性刺激物:
❶无机酸类: 如硫酸、盐酸、硝酸、氢氟酸、磷酸、铬酸、氢溴酸、氯磺酸等。
❷无机碱类:如氨、氢氧化钾(钠、钡、铵)、碳酸钠(钙、钡)、氧化钙及硅酸钠等。
❸某些金属元素及其盐类: 如锑、砷、铬、镍、银、汞及其盐类,氯化锌,锂、锇、铂、硒的化合物,铍、磷及其化合物,硫酸铜等。
❹有机酸类: 如甲酸、醋酸、鞣酸、乳酸、水杨酸、石炭酸及一氯醋酸等。
❺有机碱类:如乙醇胺类、甲基胺类、乙二胺及多乙烯多胺等。
❻有机溶剂:如二甲基亚砜、二硫化碳、松节油、酮类、石油、煤焦油及其衍生物等。
❼其他: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萘乙酸;香料原料及中间体对甲氧基氯化苄、邻氨基苯甲醚重氮盐;合成纤维原料丙烯腈、己内酰胺,以及某些化工原料如硫酸二甲酯、肼及其化合物、氧蒽母醇等。
(2) 致敏物:
❶天然树脂、合成树脂及其原料,如生漆、酚醛树脂、脲醛树脂、聚酯树脂及环氧树脂等。
❷石油、焦油及其衍生物。
❸橡胶制品的某些促进剂和防老剂。
❹偶氮类染料及其中间体。
❺药物,如氯丙嗪、磺胺类、青霉素及普鲁卡因等。
❻铬、镍、银、汞、铍等金属及其盐类。
❼照像显影剂如米吐尔、焦性没食子酸、对苯二胺、对氨基酚及重铬酸盐等 (参见 “化学物致敏作用”)。
化学物引起皮肤损伤主要是通过原发性刺激和致敏两方面的作用。
(1) 原发性刺激: 约70%的职业性皮肤病是通过原发性刺激作用所致。主要由于化学物对皮肤局部产生作用而引起这类反应。在一定的浓度和条件下,任何人的皮肤与化学物接触一定时间后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化学物的刺激作用强烈,可立即使局部组织起疱,甚至坏死。例如强酸可引起凝固性坏死,强碱可引起液化性坏死。如果刺激作用较弱。则需间隔一段时间后才引起局部反应;从轻度红斑、丘疹到水疱,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刺激物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长短与皮肤损害的轻重程度成正比。这种皮肤病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❶发病率高,一般人接触后均可发病。
❷无一定潜伏期,初次接触后即可发生。
❸发病仅限于直接接触部位,边缘清楚。
❹停止接触后皮炎迅速消退,如果加强防护,可不再复发。
❺一般不应作皮肤斑贴试验,如采用低浓度作斑试,应为阴性。
有些物质如石油、煤焦油类对毛囊的亲和力较大,长期接触往往在手背、前臂及面部等暴露部位引起角化性毛囊损害,表现为粉刺、毛囊炎(油疹)。石油、煤焦油类及某些染料、橡胶制品促进剂等尚可影响皮肤色素代谢,引起皮肤色素沉着。
(2) 致敏作用: 指机体接触某种致敏物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再遇该物质时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从变态反应角度看,它属于第Ⅳ型反应 (即迟发型变态反应),由T淋巴细胞引起。
这种皮肤病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❶发病率低,在同样接触条件下一般不超过30%的人发病。
❷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并不发生反应,经过4~20天如再接触同样物质才能发病。
❸皮损不一定限于接触部位,可广泛、对称地发生,边缘不清。
❹高度敏感者往往反复发作,只要嗅到气味或在该环境停留片刻即可复发,即使采取防护措施也难避免。
❺皮肤斑贴试验常为阳性。
变态反应在新工人中颇为常见,在老工人中也可发生。大多数患者经过长期接触后虽可复发,但往往愈来愈轻,以至消失。即所谓“硬化”(或脱敏),只有极少数人愈来愈重。
光敏感反应是指一些化学物引起皮肤反应时需要一定波长的光线参与。光敏感物种类繁多,如沥青、煤焦油、蒽醌、磺胺药、氯丙嗪、六氯酚、某些香料、荧光增白剂及无花果等。光敏感反应机理比较复杂,目前认为不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而由光能直接作用于皮肤所引起的可称为光毒性作用; 在光能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则称为光变应性反应。
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涂抹皮肤防护剂即为综合性防护措施之一,可针对所接触化学物的性质而选用相应皮肤防护剂。防止化学物所引起的诱变反应,并寻找病因,避免接触。
治疗也要针对不同皮肤损害,分别处理:
❶对酸碱类化学物引起的急性皮肤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起中和作用的溶液。
❷对接触性皮炎,可根据皮损性质、范围等,选用适当的外用药物和剂型。如皮损广泛或反复发作者,可酌情同时用抗组织胺药物或其他抗过敏药物。
❸油疹,可搽含有硫黄的洗剂或乳剂。
❹手部角化皲裂,则先以热水浸泡,再涂硫黄水杨酸软膏或15%脲素脂。
❺色素沉着,可涂白降汞软膏或3%氢醌霜等。

☚ 生殖系统毒理学   眼毒理学 ☛
0001428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