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其他 > 百藥煎 百藥煎 bǎiyàojiān 五倍子同茶葉等經發酵製成的塊狀物。因是多種藥物的製成品,故稱。灰褐色之小方塊,面具黄白色斑點。微香。主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明·陳嘉謨《本草蒙筌·蟲部·五倍子》:“百藥煎,治肺脹喘咳不休。”清·楊時泰《本草述鈎元·蟲部·五倍子》:“牙齦疳蝕,百藥煎、五倍子、青鹽煅,各一錢半,銅緑一錢,爲末,日摻二三次,神效。”清·張璐《本經逢原·蟲部·五倍子》:“百藥煎煅過,主下血,烏鬚髮,消腫毒,斂金創。” 百药煎药名。出 《本草蒙筌》。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酸、甘,平。入肺、胃、大肠经。润肺化痰,涩肠止泻,清热解毒。 ❶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煎服: 3~9g。 ❷治口疮,痈肿疮疡,研末调敷;牙疳,研末掺。 百药煎1bǎi yào jiān《本草纲目》虫部第39卷五倍子(31)。药名。法酿的五倍子,参见“五倍子”条。
百药煎2bǎi yào jiān《本草纲目》鳞部第44卷。药名。 【基原】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 【性味】酸甘,平。 ❶《医学入门》:“味酸,无毒。” ❷《本草纲目》:“酸咸微甘,无毒。” ❸《要药分剂》:“味酸咸,无毒。” 【归经】 ❶《本草求真》:“入肺、胃。” ❷《要药分剂》:“入心、肺二经。” 【功用主治】润肺化痰,生津止渴。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口疮,牙疳,痈肿疮疡。 ❶《本草蒙筌》:“治肺胀喘咳不休。” ❷《医学入门》:“润肺治嗽,化痰,止渴。疗肠风下血;为末糁诸疮,干水敛口。” ❸《本草纲目》:“清肺化痰,定嗽解热,生津止渴,收湿消酒。止下血,久痢,脱肛,牙齿宣𧏾,面鼻疳蚀,口舌糜烂,风湿诸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三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泡汤含漱。 【宜忌】外感咳嗽,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均忌服。 百药煎 百药煎和入酒糟、茶叶汁等经发酵而成的制成品。药材为灰黑色小方块,表面间有黄白色斑点,微具香气。 本品味酸、微甘,性平。归肺、胃经。功能清肺化痰止嗽,解热生津,止泻止血,敛疮。主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风热牙痛、齿宣、口舌糜烂、湿疮等证。配黄芩、橘红、甘草以治肺热痰嗽,最为相宜; 配槐花治酒毒血痢; 配荆芥炭治大便下血; 配腊茶、乌梅消暑止渴;配硼砂、甘草治咽痛。煎服6~9g,布包入煎;或作丸噙化;外用研末撒。外感咳嗽,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忌用。 百药煎的组成,在古代文献里,虽均以五倍子为主药,但辅药则各有不同。如《本草蒙筌》所载的百药煎,系配桔梗、甘草末等制成; 《医学入门》记载的百药煎,则配乌梅、白矾、酒曲、水荭蓼汁制成。由于辅药不同,因此在主治方面亦略有出入,前者侧重治疗肺胀喘咳不休,后者润肺治嗽,化痰止渴,疗肠风下血。 ☚ 五倍子 赤石脂 ☛ 00002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