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规模报复战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规模报复战略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执行的军事战略。当时美国对苏联占有核优势,因此主张全面核战争,企图主要依靠核力量夺取世界霸权。 大规模报复战略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1953~1960)奉行的军事战略。当时美国统治集团认为,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用常规战争取胜,只有依靠核武器进行“大规模报复”,才能在平时威慑各国革命,在战时战胜敌人。1954年1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这一战略。其总的企图是:依仗核优势,推行“战争边缘”政策,以核战争威胁苏联、中国及世界各国人民。为此,在战争准备上侧重与苏联打“闪电式”的核大战,依靠原子弹和战略空军制胜;在“不发达地区”主要依靠当地武装进行局部战争;在军队建设上主张削减常规兵力,将过去陆、海、空均衡发展的方针改为突出发展空军,进一步扩充核力量。 大规模报复战略 大规模报复战略美国的一种军事战略。这一战略思想是从意大利将军杜黑的“空权”论发展而来的。他于1921年发表了著名的《制空权论》一书,创立了空权论的军事理论学说。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受挫,使这种思想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1952年11月美国试爆氢弹成功,更促进了“大规模报复”战略理论的形成。该战略首先是由担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务卿的杜勒斯宣布于众的。1954年1月12日,杜勒斯在纽约外交学会以《外交政策的演变》为题发表演说,公开官称,美国“目前的基本决定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我们选择的武器与在我们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这个战略把赌注押在核武器上,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力量和战略空军。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美国在“大规模报复”战略思想支配下,战略核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50年代后期,美国已逐步形成了以洲际导弹和中程导弹为主体的核武器体系。但是,这一战略理论并不能解决美国军事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美国与其主要对手苏联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夺的问题。同时,美国用核武器威胁别的国家,也就把本国置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因此“大规模报复”战略最终是行不通的。于是1961年初肯尼迪总统一上台,就立刻放弃了“大规模报复”战略,而代之以“灵活反应”战略。 ☚ 大俄罗斯主义 三秘 ☛ 大规模报复战略strategy of massive retalia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