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僧帽壶
明代宫中供器,永乐年间制品。僧帽壶因壶口部形状如僧帽而得名。僧帽壶始见于元代,至明代永乐年间一改前时造型,壶流前伸似鸭嘴状,以三阶直曲线构成宽边僧帽式口缘,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口边至腹部一侧连以宽带形曲柄,上端直立如意头饰,下端亦作如意头形,曲柄上刻划如意头纹样,寓意吉祥如意。此件僧帽壶高19. 5厘米,足径7. 3厘米,盖径9厘米,白釉裹体,洁净淡雅,用作供器无论形状还是色泽均十分合适。白瓷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至明代永乐年间制作工艺更为精进,釉料加工精细,胎体较薄,能透光见影,有白玉的质感,使人赏心悦目,因此有“甜白” 的美称。僧帽壶除采用白釉外,也有红釉和青花釉僧帽壶,但形制基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