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歌一作“白狼王歌”。东汉白狼羌的诗歌。永平(公元58—75)年间,汶山郡(今四川茂汶一带)西部氐、羌族属的白狼部首领唐菆(zou,邹)献给明帝“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及“远夷怀德歌”三首诗歌。计四十四句, 每句四字,共一百七十六字。传统说法是该歌词原系白狼语,由犍为郡(今四川犍为一带)属吏田恭(一作“由恭”)以汉字记音并译意。另一说是益州刺史朱辅好立功名,为邀朝廷宠信,假托白狼首领名义,先写好汉文颂词,再作白狼译音,一并上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只载汉文歌词。《东观汉记》并记白狼语译音。歌词反映白狼羌游牧经济生活及向往同中原地区保持经济、文化联系的强烈愿望。从歌词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研究,学者认为白狼语言同今藏缅语族羌语支、彝语支各民族的语言关系密切,从而为古羌人同上述各民族在族源方面保持渊源关系的论说提供了比较语言学方面的有力佐证。 白狼歌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古西南夷白狼王唐散献给汉朝的诗歌。分《乐德》、《慕德》、《怀德》三首,共44句。由犍为郡掾田恭翻译并用汉字记录。歌词反映了白狼与汉的友好关系及白狼人归附汉朝的欣喜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