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浆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白浆土baijang soil湿润地区具有漂白层和滞水粘质淀积层的土壤。在东北地区,曾昭顺(1958)首先提出白浆土应作为独立土类,以区别于灰化土。中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分类(1959)时南方的称为淀浆白土、白善泥等。《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列为半水成土土纲白浆土土类;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1988)列为淋溶土土纲白浆土土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列为硅铝土土纲滞水硅铝土亚纲白浆土土类,在各国同土异名现象普遍,有称漂洗土、淋溶土、假潜育土与假灰化土等。它大致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漂白潮湿淋溶土、舌状湿润淋溶土、漂白软土,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88)中的漂白高活性淋溶土。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三江平原、穆棱兴凯平原,以及长白山、完达山、张广才岭以及大小兴安岭坡麓,在山东半岛南缘剥蚀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丘陵阶地也有分布,全国约有330万公顷。
基本性质 ❶形态特征 白浆土剖面有腐殖质层、白浆层、淀积层和母质层四个明显的发生层次,腐殖质层厚约10~20厘米,粒状、团块状结构,草本植物根系大部集中在此层。向下为白浆层,厚20厘米左右,灰白色或草黄色,无结构或片状结构,多小孔隙,根系少,有较多的铁锰结核或铁锈斑。淀积层厚40厘米以上,棕褐色到暗褐色,粘紧,根系极少,核块或棱柱状结构,俗称蒜瓣土,含少量铁锰结核,结构面上有暗褐色胶膜和白色硅酸粉末,再下为黄棕到棕色母质层。 ❷表层多为中壤土到重壤土,淀积层大部为轻粘土。机械组成以粗粉粒(0.05~0.01 mm)最多,其次是粘粒。腐殖质层富孔隙,容重1克/厘米3;向下各层1.3~1.5克/厘米3,孔隙小,透水性不良(图2),以上的物理性质决定,降雨后水分滞留在上层,土体蓄水量少,故不抗旱
❸温带荒地白浆土表层腐殖质含量6%~10%左右,高的可达200克/千克以上,但白浆层和淀积层腐殖质含量都很低(0.4%~0.8%)。腐殖酸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与富啡酸比值为2.6~1.37。盐基饱和度60%~90%(见表)。酸性到微酸性,水解酸度较大,一般为3~8厘摩(+)/千克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表层全氮、全磷量较高,向下层迅速减少,全钾含量较丰富。白浆土开垦后氮明显减少,有效磷贫乏(见彩图15)。 主要亚类 白浆土因附加成土过程的不同,可分为三个亚类: 普通白浆土 分布于山地缓坡和台地,具有白浆土的典型性状,不受地下水影响。 草甸白浆土(暗白浆土) 分布于丘陵缓坡下部,高阶地或平地、水分状况较好,植物生长茂盛,腐殖质层深厚,地下水在1米以下。 潜育白浆土 分布于低平地、低阶地,草甸—沼泽植物生长繁茂,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高,有时有薄层泥炭,地下水位较高,在50~100厘米内出现潜育层或潜育现象。 利用改良 白浆土是一种低产土壤,主要问题是:腐殖质层薄,主要养分元素贫乏,水分物理性质不良,持水量小,怕旱怕涝,土壤淀浆板结,下层粘重,作物扎根困难。此外,丘陵地白浆土有水土冲刷,潜育白浆土有内涝。对于平缓地区农地白浆土。主要利用改良措施是: ❶施肥改土,白浆土施用农家肥,实行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结合施用化肥,既可供应养分又可改良土壤物理性质。黑龙江省曙光农场70%以上耕地是白浆土,由于连年增施有机肥,改变了白浆土的不良性状。每公顷施过磷酸钙肥150~300千克,可显著提高农作物或绿肥的产量。在长江流域凡耕层有机质提高到1.8%以上。水田淀浆板结性消失,肥力大大改善。 ❷深松改土,采取上翻下松的耕作法。可保持表土肥力,又可改善底土的物理性,犁底层容重由1.48下降到1.3克/厘米3,增加透水性,增大了土壤蓄水能 白浆土的化学性质(黑龙江嘉荫)
❸排涝改土,地形较低地区的白浆土,雨季常有渍害。如能建立排水系统或挖明沟,或挖暗沟或设置暗管,可排除渍涝,作物能明显增产。坡度较大的白浆土,应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低平地区草类生长繁茂,可开发为放牧场,发展畜牧业(见白浆土利用改良彩照)。 白浆土baijiang soil温带湿润地区森林草原下发育的有灰白色亚表层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东部至中部的高河漫滩和河谷阶地,以及山间谷地和山前洪积台地。土壤形成既具有腐殖质积累过程,又有侧向淋洗的白浆化过程。剖面构型为腐殖质层—白浆层—淀积层—母质层。表层有机质含量5%~8%,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同富啡酸的比值为1.3~2.6。白浆层粉砂含量较高,活性铁铝、盐基交换量和饱和度均低于表土层和底土层,pH5~6。淀积层较厚,质地黏重,透水不良,出现铁锰胶膜。分布地区白浆土大多已辟为农田。 白浆土形成于温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并有周期性滞水淋溶的土壤。剖面分4个土层:黑土层(A1)、白浆层(A2)、淀积层(B)和母质层(C)。黑土层厚10~20 cm,白浆层厚约20 cm,淀积层厚约40 cm,母质层为棕色或黄棕色沉积物。土壤以粗粉粒(0.05~0.01 mm)和黏粒(<0.001 mm)为最多,表层黏粒含量为13%~20%,淀积层为24%~46%。黑土层腐殖质含量为6%~10%,水浸pH值5~6,全N含量0.3%~0.4%,全P含量为0.2%,全K含量1.5%~2.0%。分3个亚类: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 白浆土曾称“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或“森林灰化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与松花江下游河谷阶地和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东侧的阶地及台地上。土壤层次分异清楚,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下有灰白色亚表层,称白浆层,是白浆土的主要特点。此层养分含量低,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低;淀积层粘重紧实,盐基饱和度较高。白浆土是东北地区的低产土壤,应采用深耕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其不良性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