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沟

 

刘因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这是一首咏史诗。“白沟”即巨马河,原为宋辽之界河。本篇通过咏叹宋对辽、金妥协,致使边界南移江淮的史实,指出有宋亡国的根源在不图强、不抵抗,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一起用典,《史记·赵世家》载赵简子语诸子“我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求而无得,惟毋恤自谓得之云“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遂以毋恤为太子。此诗首句即“宝符藏山,代可取也”一转语。言在赵简子,而意归于赵匡胤,盖其尝有意于收取幽燕(五代石敬瑭在契丹扶持下建后晋,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为儿皇帝)。次句言其后继无人,大有撒下龙种、收获跳蚤之慨。
 紧承上联句意,三句言幽燕一直未能收复,所以和中原不共戴月,兴象颇妙。四句以宋太祖比汉高祖,谓其思“猛士守四方”的愿望不幸落空。
 五六重在批判“澶渊之盟”,而追咎宋朝开国大臣(“赵普”是个共名)胸无大志、苟且偷安的责任(“四方志”承上“海内风”)。“澶渊之盟”是在打了胜仗的前提下,订立的屈辱和约,充分表明赵家不肖子孙求和之心切。这一和议换得百年苟安,宋朝统治者不以为耻,反以为功,实在可笑。
 作者用为宋徽宗缓颊的口气,谓边界(“白沟”是个代词)南移,终至亡国,是有宋自开国以来的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决定的,能探其源,故发人深省。

古代文学作品《白沟》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白沟》

《白沟》

诗篇名。元刘因作。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这首诗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复幽燕,但是儿孙不能继承遗志,对辽金一味妥协退让,终于酿成覆灭之祸。表现了诗人在元蒙统治下的深沉感慨。”季镇淮等《历代诗歌选》说:“白沟,河名。上流为拒马河,出河北涞水县,至定兴新城为白沟河。北宋时,宋辽于此分界,故又称界河。此诗以白沟为题,意在讽刺北宋王朝软弱无能,丧权辱国,由来已久,并非始自宋徽宗赵佶。”刘衍文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说:“这首咏史七律……表现了诗人深藏内心的对宋王朝的悼念,并以批判的历史眼光深刻地揭示了宋代亡国的教训。”


诗词作品《白沟》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白沟

 

刘 因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白沟》这首诗,以河北境内的一条河流名称为题,当然是有其寓意的。“白沟”,原是一条自西而东的宋、辽两国的界河,即拒马河。白沟,则为它的别名。以此河名为题,诗人是要从“界河”这一特点引出对退让政策的批判,并向人们晓示:北宋王朝软弱退让,丧权辱国,最后覆亡的严重教训。诗人对此有着深沉的感慨。
 

* * * *


 
 

首联:以典喻今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这首七律,在首句就引用了两个典实:一是春秋赵简子“宝符藏山”选择太子之事(详见《史记·赵世家》);一是语出《诗经·小雅·鹤鸣》(其二),其中有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即“攻错”之省文,有借鉴之意。攻,治也。治玉,须用石错磨之。这一联的意思是说:赵简子“宝符藏山以选太子”之事,自然是很值得借鉴的。为国君者,一定要认真观察自己儿孙中谁是出众的英才。
 这里的言外之意,宋代所立嗣王是否适当,很值得研究,实际上是说,赵宋子孙中没有真正的雄才大略者。诗人之所以要引上述之典入诗,也是为了说明宋太祖虽然也曾经仿效赵简子来选择有才能子孙来完成自己图谋收回幽燕的意愿的。但是,事与愿违。于是,诗人就在下一联诗中,把这个意思补出。
 

颔联:用汉讽宋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幽燕,即燕云十六州的总称。即今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此泛指北方被占领的土地。五代石敬瑭在契丹扶植下建立后晋政权,曾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后汉后周及宋朝均未能收复。中天月,此喻指宋王朝。丰沛,即今江苏丰县和沛县,指汉高祖原是沛之丰邑人,曾经歌唱《大风歌》。
 这联又用了两个典实,无非是要说明,宋王朝的月光始终未能照临北方的幽燕数州。当年汉高祖刘邦在丰沛高唱的《大风歌》,现在都已落了空。这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未能如刘邦那样“威加海内,统一全国,”并使“猛士守四方”,大力抵御外敌,巩固自己的王朝。
 诗人,于此仍认为“以古喻今”,还不能明确表达自己要说的积郁于胸已久的“真心话。”因此,在以下才以直接的话语说出——指责辱国之“和议”。
 

颈联:借相指帝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这是说,宋初两朝宰相赵普,本来没有巩固边防,扩大疆土的雄心大志;“澶渊之盟”原是一次丧权辱国的大耻,却可笑地认为是不世之功。前句,表面上是指责当时两朝宰相赵普,而实际上是讽刺北宋开国的两代皇帝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后句,则用嘲讽口吻,直刺真宗以后各代帝王以耻为荣,十分可笑的辱国行为。
 澶渊,古湖泊,又名繁渊,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澶渊之盟,是一个城下和议,是宋王朝妥协退让国策的产物。真宗(赵恒)景德元年(1004),辽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全力攻宋,经保州、定州,直趋澶州,威脋北宋都城汴梁。真宗欲迁都南逃,幸新任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勉强去澶州督战,取得小胜,但仍谋议和。在澶州订立和约,每年输银与辽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并尊太后为“叔母”,自称为侄,以契丹为兄弟。这就是所谓“澶渊之盟,”维持了一百多年。这不是丧权辱国的和议吗?可是,宋王朝却以“了事”为胜利,大事庆贺。
 诗人对于这段故实,只用“澶渊堪笑百年功”七个字表达了出来,不但高度概括,而深含讽谏之意。
 

尾联:并非一日之寒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这一联说,宋同辽、金的分界线,已从白沟逐渐移至淮水、长江了;而北宋的灭亡,只归罪宣和皇帝赵佶,也不见得公平。
 这里,着重讲一讲“宣和”这个典实的含义:
 宣和(1119-1125),是北宋徽宗赵佶在位时的年号。宣和末年,这个以书画名世的文人皇帝一见金兵南犯,就吓破了胆,不敢挺身抗敌,并于1126年匆忙传位于其子赵恒,史称“钦宗”。翌年(1127),金兵即攻陷京城(今开封),掳走老少两代皇帝和后妃、皇子、公主和宗室等三千多人北去。同时,金人还把北宋的舆服、法物、礼器和浑人仪、铜人、藏书、全国州府县地图,以及艺伎、工匠、倡优等,统统搜罗而去,北宋于是灭亡。这就是岳飞的《满江红》词中所说的“靖康耻”(“靖康”为钦宗年号),史称“靖康南渡。”
 了解了这段历史,回头去体味这联诗的含意,就更加明白了。诗人在最后一句,用了疑问句,这并不意味着为徽宗开脱罪责,而是希望人们特别是史家们,不要光说赵佶不是,其实,北宋最后灭亡的祸根,早在开国之初,特别是真宗的“澶渊之盟”之时,就已埋下了,“靖康之耻”只是一个最后结果而已。
 

* * * *


 刘因的诗歌,有的讽刺现实,有的关心民瘼;风格也有时比较闲婉,有时却十分雄浑,但其诗意一般都比较深沉。如此首抒发故国之思的七律,就是这样。
 《白沟》,要表达的是一个重大主题,用的材料,也是重要史料,诗人借用诗的语言为宋统治者总结治国经验教训。诗篇以深远的历史眼光、深沉的思想感情和泼辣的诗歌语言,痛惜地又辛辣地指出宋太祖的开国大业,赵氏儿孙们未能很好地“守成”,巩固国基,而处处表现了怯懦无能,以致造成覆亡之祸。这里,不妨回头去看看有关帝王的作为——
 宋太祖虽有“取燕”之志,但未能取得宰相赵普的大力支持;
 宋太宗赵光义,对于此事也是半途而废,未克善终;
 宋真宗赵恒在取胜之后,反而输银乞和,并向敌国称“侄”;
 宋徽宗、钦宗父子仍然奉行屈膝投降国策,终于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国亡可悲下场!
 这些事实,使诗尾提出的那个“恐未公”的疑问,很自然地得出一个公正的结论:“靖康南渡”的祸根由来已久,北宋几代帝王都为这个“靖康耻”的最后出现,“效过劳”、“出过力”,历代奉行的“妥协退让”的对外国策,就是最大的祸根。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看法,在宋朝文人中,恐怕还没有谁像他这样深刻地指出过,这是十分可贵的勇于批判的精神,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使这首《白沟》成为咏史诗的杰作,也就很自然的了。
 

* * * *


 刘因这些抒写“故国之思”的诗歌,有时比较隐晦曲折,但感情却往往真挚沉痛。比如《海南鸟》、《观梅有感》等诗,就是属于这一类。后者是这样写的——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 (原) 不为梅花。
 此诗是通过咏物来表达故国之思的,就是借观梅来抒发对宋亡后江南的怀念。它大概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或后的作品。诗中文字浅显,但诗境值得细加领会。
 诗人想,春天既然来了,梅林上的“战尘”一定已为劲吹的“东风”括走了;我在梦里也见到了被称为“梅妻鹤子”的孤山隐士林和靖。东风送春来,当然是令人高兴的。怕只怕江南人民的春天,已不如当年了。这个如此怀念孤山隐士家的心思,原来并不是为了观赏那里的梅花。既然不为赏梅,那么,到底怀念些什么呢? 言外之音,诗外之意,诗人并不明说,留给人们去猜度,去体悟。
 这诗的所谓“诗外之意”,也就是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
 其答案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这是请求当局停止追捕“海盗”而写的。因为,作诗时间,正是南宋海上行朝覆亡不到五年,江南抗元之火并未泯灭。据《元史·世祖纪》记载,这一年的十一月,元帝曾下诏各州县责令限期捕获江南“海盗”。
 也有认为,它反映了金朝遗民思念故国之情,只是表现手法比较隐晦曲折。还有人认为,它“明显流露了作者故国之思。”
 我认为头一种看法,比较穿凿,后二种看法比较合宜。表达诗人的“故国之思”,是毫无疑义的,这里的问题是:“思”得是那个“故国”? 是“宋”还是“金”?前面已经说到,刘因不是生长在赵宋的南方,而是作为金国的“遗民”,一生却在北方度过。虽然如此,但汉族之士人,都有以汉族王朝为正统的观念。因此,两者都是可能的,事实上,刘因既有缅怀金国的篇计,又有大量追念宋朝的诗篇。如有一首题画诗《金太子允恭唐人马》,就曾经表露了对金源盛世的怀念。而另一首《宋理宗书宫扇》,则抒发了深沉的怀恋南宋的心情。

古典文学作品《白沟》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白沟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2〕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3〕赵普元无四方志〔4〕,澶渊堪笑百年功〔5〕。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6〕
 
 〔1〕本诗见四部丛刊本《静修先生文集》卷十。白沟,河名,即巨马河。宋辽曾以此为界,故又称界河。该诗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但儿孙无能,一味妥协退让,终于埋下宋室南渡的祸根,表现出作者痛定思痛的故国情思。刘因(公元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今河北徐水)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被征召入朝,授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即辞官回家。至元二十八年又召为集贤学士,辞而不就,有“不召之臣”之称。其诗作较多反映遗民思想,隐晦曲折,感情真挚,风格雄浑,是元代成就较高的诗人,著有《静修集》。
 〔2〕“宝符”二句:宝符指所谓代表天命的符节。《史记·赵世家》载:“(赵)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这句借指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可是他的儿孙竟无有承此大志者。
 〔3〕“幽燕”二句:幽燕指河北、山西的北部一带。五代石敬瑭得契丹扶植,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后汉、后周及宋均未能收复。中天明月不照幽燕,喻宋王朝无力收复幽燕之地。丰沛,指丰邑、沛县,均在今江苏省。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曾回沛县宴请父老,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二句以刘邦唱起《大风歌》,感叹难以得到“猛士”守边防,来比喻宋朝边境的空虚,讽刺宋真宗置幽燕于不顾,苟且偷安的态度。
 〔4〕赵普:宋朝开国元勋,为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宰相,曾谏阻太祖收复幽燕。元,本,后作“原”。
 〔5〕澶渊: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圣宗率军南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抵抗,勉强至澶州督战,取得小胜后与辽订立和约,由宋每年送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澶渊之盟”。该盟维持了百余年。
 〔6〕“白沟”二句,言宋南渡后,江淮就成了宋金的国界,但把罪责归于宋徽宗恐怕是不公平的。宣和,徽宗的年号。
 
 刘因的这首诗颇为人称道。历来论者习惯于把北宋灭亡的责任归罪于宋徽宗,而刘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出了宋亡的必然。通过咏史,诗人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宋王朝的怀念。全诗立论高远,富于雄辩,说服力感染力兼而有之,是承宋人诗主理趣的佳作。
白沟

白沟

❶本为一小水,在今河南浚县西,发源处接近淇水东岸,东北流下接内黄以下的古清河。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将进攻袁尚,在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使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运。此后上起枋堰,下迄今河北威县以南的清河,皆被称为白沟,成为河北地区的水运干道,至隋炀帝后才为永济渠所代替。故道南段相当今河南淇河口至河北大名县南的卫河,亦即隋代所开永济渠的一部分;北段流经今大名县西,北流至威县东下接清河,今堙。
❷本指自督亢泽南岸泄泽水南注巨马河一小水,即今河北新城县东自北而南的白沟河。五代后用以泛指西东流向的巨马河。故道自今白沟河店北东流经霸县城关镇与信安镇北,东抵天津与南北来诸水会。五代晋开运二年 (945年) 契丹南侵,败于阳城,逾白沟而去,即此。宋、辽以此为界,故亦称界河。明永乐末自白沟河店改道南出,与南易水合而东注,故道遂堙。
❸古济水流经今河南原阳县东南潴为白马渊,渊水东流为白沟,又东经今封丘县南,开封市北,下流与济水合,《水经注》目为南济水的一部分。唐载初元年(689年)引汴水注白沟以通曹、兖赋租,水色湛洁,称为湛渠,即此。宋金犹见记载,后堙。
❹古睢水流经今安徽濉溪县南分一支东北流至今江苏铜山县西注入获水,《水经注》称为白沟水,一名净净沟水。宋代统称其上游所承睢水亦为白沟。古睢水本上承蒗荡渠于今开封市东南,自隋开通济渠后,睢水已淤废。宋元时白沟遇雨潦时可通航载重百斛的船只,经月不雨即涸竭。北宋太祖至道年间 (995~997年) 神宗熙宁年间 (1068~1077年)屡议开浚,意欲使其成为汴渠以外另一自京师通向东南的漕渠,未实现。

☚ 灵渠   漕渠 ☛
白沟

白沟

古河名。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北征袁绍,在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使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运。白沟东北流,下接河南省内黄以下的古清河,再东北流经山东临清、武城、德州等县进入河北者,至天津入海。后人将上起枋堰,下至河北省这段河道,统称白沟。至隋炀帝时才为永济渠所代替。其故道自河南淇河口至河北大名县以南的一段,仍为永济渠的一部分;大名以下河段淤废。

☚ 代燃车   白狼河桥 ☛
白沟

白沟

又名“白渠”。东汉末曹操为攻灭袁谭、袁尚兄弟所凿运输军粮的河渠。建安九年(204),曹操遏淇水入白沟, 以通粮道。十八年,又凿渠引漳河水入白沟, 通黄河。白沟本为一小河, 在今河南浚县西, 发源处接近淇水东岸,东北流,下接内黄县以下的古清河。淇水东过内黄至黎阳入黄河。操于淇水入河口处下大枋木以成堰, 遏淇水使东流入白沟。此后上起枋堰, 下至河北威县以南的清河, 皆称白沟,并成为河北地区的水运干道。隋炀帝时又导为永济渠, 称为御河, 成为南北大运河的一段, 故道南段相当今河南淇河口至河北大名县南的卫河, 北段流经今大名县南,北流至威县东, 下接清河, 今已堙废。白沟说法很多。一说为督亢泽南岸泄泽水南注巨马河之一小水, 即今河北新城县东自北向南的白沟河。辽宋时期的界河。一说即古济水, 流经今河南原阳县东南潴为白马渊, 渊东流为白沟。一说是古睢水, 流经今安徽睢溪县南, 分一支东北流至今江苏铜山、西流入荻水, 为白沟水。

☚ 官牛   泉州渠 ☛

白沟

❶本为今河南浚县西之小水,源头接近淇水东岸。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于淇水入黄河处筑枋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运。此后上起枋堰、下迄今河北威县南之古清河,皆被称作白沟。故道南段当今河南淇河口至河北大名县南之卫河,北段已堙废。

❷本指今河北新城县东自北而南流的白沟河,五代后泛指由西向东流的巨马河,故道自今河北新城县东南白沟镇北往东流,经今霸州市城区北、霸州市信安镇北,东达今天津市。北宋、辽以此为国界,又名界河。明永乐末自今白沟镇改道南出,与易水合而东流,白沟故道遂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