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居易《观刈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居易《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曾任过左拾遗、江州司马等职。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3000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箪:装食物的竹器。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秉:拿着。弊:破烂。岁晏:年终。尽日:永远,一生。 入选理由: 这首诗的思想性很突出,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员,能够关注民生疾苦,同情人民,自我反思,实属可贵。 诗词赏析 这是作者早年任周至县县尉时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拿很高的薪金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 全诗分四层。“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两句总领全篇,交代时间,营造气氛;“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暗示下文。“妇姑”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农户忙于收割及其生存状况。第三层选了一个典型的画面,即一个贫穷孤苦无依的妇女,她家被租税剥削得一无所有,只有靠拾一点遗落在地里的麦穗来充饥。这一层饱含感情,最为动人。最后一层是“今我”以下六句,是作者触景生情后的反省。全诗语言通俗,如实描写,叙述层次分明,议论观点鲜明,不难解读。 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题下作者原注有“时为盩厔(在今陕西周至)尉”,可知此诗是作者于宪宗元和二年(807)作周至县尉时写的。它是白诗中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一首。 诗首先写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麦收季节,妇女孩子到田里送饭,青壮年农民在田里割麦。妇姑,泛指妇女。妇指已婚女子,姑指未婚女子。荷(he),背着、挑着。箪(da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si),指以食物给人吃。饷(xia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农民脚下热气蒸腾,背上烈日烘烤,已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能多干点活。灼(zhuo),煎烤。炎天光,夏日骄阳。接着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穷的妇人,抱着孩子,提着破篮子,在田里拾麦穗,她说家里的田地因为交纳租税都卖光了,如今只好靠拾麦穗来充饥肠。秉,拿着。遗穗,漏掉在地里的麦穗。最后诗人把自己和农民作了对比,他为自己的不劳而食,惭愧不已。吏禄,做官的俸禄(薪水)。三百石(dan),唐朝从九品的官,禄米每月30石。白居易此时做县尉,官级是从九品下。这里说300石,是他一年俸禄总和的约数。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作。作者不仅写出了农民的辛劳和贫困,而且揭露了贫困的深层原因,那就是沉重的赋税剥削,从而使诗作立意深刻。从艺术上看,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善用对比,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的深刻和风格的平易,使这首诗广为流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