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居易《卖炭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居易《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南山:终南山。何所营:做什么用。辗:碾轧。辙:车轮碾轧道路后留下的痕迹。翩翩:轻松快速的样子。黄衣:唐朝地位较高的太监穿黄衣,无品级的穿白衣。可见这两人是一个头目,一个随从。把:拿着。敕:朝廷的命令。北:皇宫在城北边。直:值。 入选理由: 借一老人烧炭卖炭的遭遇来反映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关心民间疾苦的新乐府名篇。 诗词赏析 这是50首新乐府中的第32篇,小序说是“苦宫市也”,告诉我们诗的内容与“宫市”有关。“宫市”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皇宫中也开设有所谓物品交易的市场。有这样的背景,太监们便假传命令,在民间巧取豪夺,侵吞老百姓的劳动成果。 诗的内容清楚明白,叙事有头有尾,还把爱憎情感包含在叙述之中,不作另外的表达。一个在终南山辛辛苦苦烧炭的老人,好不容易烧成一车炭,运到京城去卖,心想卖一个好价钱,以求维持生计。竟被两个太监借口宫市需要强行夺去,随便用一点穷人根本不需要的绫缎,就作为一千斤炭的价值。这哪里还有公理可言呀!诗人以一典型事例,概括了无数的被压迫受苦的不公平现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诗歌的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写作还是很有特色。除了叙事,还有描写,人物形象的描写不仅有肖像,如“满面”两句写卖炭翁很形象,还有心理描写,让卖炭老翁的立体感很强。两个太监虽然没有作具体描写,但他们的动作、声音其实已传递给读者了,他们的胡作非为已引起了读者的憎恨。还有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也很成功。老人本来身上就衣单,还希望冬天更寒冷,这样炭就可以卖一个好价钱,结果却全被太监夺去,对比反差多大啊! 白居易《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是《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也就是以太监为使者,到集市上为皇宫采购物品。但是“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卖主所得价钱极低,有时甚至分文不给。这首诗以一位卖炭翁的具体遭遇为例,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作了有力的鞭挞。 这是一首小型叙事诗,依据情节,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力写卖炭翁工作的勤苦,第二部分重点写宫市掠夺之苦。 开头四句,通过描写卖炭翁的形、色,从侧面渲染伐薪烧炭的艰难。在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老翁不是隐居,不是炼丹,而是辛苦烧炭,其中种种辛酸与不幸就尽在不言中了。为了烧炭,他必定要拼着老命干活,以致苦得不成人形了。“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诗人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脸部、手指、鬓发,犹如炭笔素描,一下子就简炼地勾勒出了辛勤一生的老人形象。苍鬓与黑指,对比之中,潜露悲辛。那么,老人为什么要如此辛劳呢?“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原来,烧炭是为了生活下去。这两句不仅点明了老人生活条件之简陋,生活愿望之简单,也交代了炭与老翁生计的密切关系,夺走他的炭无异于剥夺了他生存的权利,为下文揭示宫市之苦埋下了伏笔。接下来两句描写了老人急于卖炭得钱的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的老翁为了卖个好价钱,竟然产生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奇特心理,这一有悖于普通事理的描写却符合老人特殊心理,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老人无可奈何的处境,“不为穷困宁有此”,诗人体贴入微,表现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接下来四句,文势略为转折,欲抑而先扬:老天似乎也同情老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明天的炭肯定能得个好价钱了,人们不禁为老人松了口气。但,想到衣正单,雪正厚,又不禁要为老人打个寒颤。但老翁却为“天寒炭贵”的希望鼓舞,“晓驾炭车辗冰辙”,等不到天亮就驾着炭车出发了。这里,越是写老翁的兴奋,下面写炭车被抢的打击就越是惨重。接下来两句写途中辛劳,牛已困,人已饥,日已高,暂时在市南门外的泥中休息片刻。这两句在气势上稍平,但起到了过渡间歇的作用,为写下文的抢炭蓄势。 第二部分笔锋一转,开头四句节奏很快,只见翩翩两骑,飞速而来,走近一看,才知是黄衣太监,白衣听差,还没容老人清醒过来,只听见他们口称着皇宫命令,似乎没看见老人的存在,拉转牛头,吆喝着就走了。这一切是那么突然,那么不近人情,而宫使蛮不讲理,理所当然的神态表明他们是有恃无恐,别人奈何不得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三字反映出老人极端痛苦,但敢怒不敢言的心情。“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半匹丝织品解决不了老人温饱,更抵不了血汗换来的一车炭,它只是宫使掩盖抢掠丑行的遮羞布。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老翁未来的命运如何,留给读者去想象。这首诗不象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其它诗篇,“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的高潮中结束,显得很含蓄,也更能引人回味思索。 这首诗揭露黑暗现实,同情人民苦难,表现了诗人改革弊政,为民请命的进步思想。诗的语言十分平实,但渗透了作者深厚的感情。结构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有起伏,有高潮,表现了诗人长于叙事的艺术才能。 白居易《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这是作者《新乐府》的第32首,标明写这首诗的旨意是“苦宫市也”。宫市,就是皇宫派人在市上采购货物。初始由官吏办理。德宗时派宦官(“黄衣使者”)采购,任意压低价格。德宗末年,派出数百人在东、西市热闹处观望,遇有可买的东西,便说皇帝要买,人们只好拱手送给,实际是公开掠夺。人们称这种人叫“白望”。有一次一个农夫卖柴,宦官只给他几尺绢,并强迫他送进宫去。农民气急了,痛打了宦官一顿。诗人对宫市早已不满,写这首诗进行谴责。 在诗中作者怀着强烈的感情,向读者描摹出老翁长年伐薪烧炭被烟薰火燎所形成的外形特点,叙述老翁卖炭只是为了身上衣、口中食的最低生活,形象地反映出百姓被欺压的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爪牙的罪恶。“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描绘老翁矛盾复杂的心理,十分细腻,感人至深。全诗只叙故事,未加议论,感染力却十分强烈。正如《唐宋诗醇》卷20所云:“……直出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确为《新乐府》中的上乘之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