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伏龙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伏龙肝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 异名 灶中黄土(《金匮要略》),灶心土(《纲目》)。 基源 伏龙肝为久经柴草烧熏的灶底中心的土块。取出,除去焦黑部分及杂质。 历史 始载于《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释名曰:“此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号为伏龙肝。”雷 【生药】: 采集 在拆修柴火灶或烧柴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 中国有产。 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红棕色或黑棕色,表面有刀削痕,质较硬,易砸碎,并有粉末脱落,断面细软,色稍深,常有蜂窝状小孔,具烟熏气,味淡。 部分溶于水,加酸部分溶解,且有气泡发生,其酸溶液加5%亚铁氰化钾试液显蓝绿色,且有蓝色沉淀生成。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含硅酸、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镁和氧化钙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15 【药理】: 家鸽ig伏龙肝煎剂3g/kg,每天2次,共4次后,对于iv洋地黄酊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主要为呕吐次数减少,呕吐潜伏期无明显改变。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犬呕吐无效[1],其止呕作用可能与含有镁离子有关[2]。 参考文献 [1] 天津医药杂志 1960;2(2):131 [2] 药学研究(日) 1951;23(3):38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别录》:“辛,微温。” 归经 入脾、胃经; ❶ 《本草求真》:“入肝、脾。” 功效 温中燥湿,止呕止血,止泻。 主治 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直肠出血。 ❶ 《别录》:“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 ”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布包),30~60g;或入散剂,或煎汤代水煎药。 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阴虚失血及热证呕吐反胃忌服; ❶ 《本草经疏》:“阴虚吐血者不宜用。痛肿毒盛难消者,不得独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干地黄,治便血。 ❷ 配阿胶,治妇女血露。 方选和验方 ❶ 黄土汤《金匮要略》治下血,先便后血: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90g,灶心黄土250g。上7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分温2服。 ❷ 《本草衍义》:“治妇人血露:炒伏龙肝15g,蚕沙30g,阿胶30g。同为末,温酒调,空腹服6~9g,以知为度。” 上等份每服1块如拳大,水400ml,煎200ml,澄清服,白粥补之。 单方应用 ❶ 《百一选方》:“治反胃:灶中土,用十余年者,为细末,米饮调下6~9g。” ” ❶ 倪朱谟《本草汇言》:“伏龙肝,温脾渗湿,性燥而平,气温而和,味甘敛,以藏为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如《金匮方》之疗先便后血;《别录》方之止妇人血崩,漏带赤目;《蜀本草》之治便血血痢,污秽外延;杂病方之定心胃卒痛,温汤调服7剂即定。他如脏寒下泄,脾胃因寒湿而致动血络,成一切失血诸疾,无用不宜尔。” 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金匮》黄土汤即此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