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华

张思孝,字南陔,号白华,清长洲人。吴翌凤《绛云楼书目跋》云:“此册为张子白华所藏,予尝借阅,张子疑予藏匿不返,索还甚急,几至面赤。张子博雅多闻,独于书斤斤护惜,古人所谓读书种子习气未除,然即此知张子能谨守勿替者矣。”
吴省钦,字弃之,号白华,清南汇人。雍正七年生,嘉庆八年卒。乾隆进士。由编修累迁左都御史。工诗文,刻琢凝炼,援引精密。嘉庆间川楚教匪乱,秀水王昙能作掌心雷。省钦荐之,以诞妄夺职。著有《白华初稿》。

白华bái huá

(号)见充之。

白华bái huá

《诗经》逸诗篇名。诗以白花赞美孝子之品行。后喻指品行洁白。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南登吟《白华》,已见楚山碧。

1

(词)金·白华

光禄池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

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

内翰当年醉墨,纱笼在、高阁依然。

今何夕,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

衣冠初北渡,几人能得,对酒常闲。

算唯君日日,陶写馀欢。

得陇且休望蜀,南山卧、白额黄班。

茅檐底,男儿未老,勋业后来看。

按: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三百四十四示字韵引元寓斋
白华

白华生卒年不详

字文举,号寓斋,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白朴父。贞祐三年(1215)进士。初为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元年(1224),累迁枢密院经历官。开兴元年(1232)蒙古军攻南京(今河南开封),华随哀宗奔归德。金亡,未几北归,移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不仕以终。《金史》卷一一四有传。词存《满庭芳》一首,《全金元词》从《永乐大典》录出。

☚ 杨弘道   耶律楚材 ☛
白华

白华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三家《诗》无异义。朱熹云:“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申后作此诗。”(《诗集传》)得诗旨。今人有将作者泛指为贵族弃妇,说亦可通。全诗八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二句均用比兴,后二句则直抒幽怨伤怀之情。八章八次变换比兴之义,虽兴义不易捉摸,引起后人纷纭歧说,但实为三百篇中的创格。且“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耐人玩味处”(陈子展《诗经直解》)。

☚ 隰桑   绵蛮 ☛

白华

 

诗经·小雅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营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印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白华》是诗三百篇中的一首弃妇诗。毛诗序云:“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周人为之作是也。”朱熹在《诗集传》中说:“申后作此诗。”高亨先生认为:“依诗文可解为申后所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众说纷纭,我们不必细究,但把它视作弃妇诗,大概是不错的。
 抒发被弃的幽怨之情,按理当是憎爱分明,一吐为快。可是,《白华》的作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表现的是怨、恨、爱交织的复杂情感,真心被弃却无浮躁凌厉之举,其怨、其恨、其爱无不如泣如诉,这大概也正合乎选诗者“温柔敦厚”的总体要求吧?
 首先,作者以菅茅起兴,引出负心男子不念前情,抛弃自己的卑劣行为,从而含蓄地道出了伤心人的孤独之情。接着又以自然界之云雾和菅茅的润泽关系,同自己和负心人的关系相类比,很自然地得出负心男子连白云都不如的幽怨之叹。我们不难得出,作者在开始的两章中表达的是对男子的怨恨之情。在后面的几章中,作者的心绪就有所转变了。一个“念”字,一个“劳”字就把自己的怨愤变成对男子的念念不忘、爱恨兼有的复杂心情,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第六章的后两句看似对前面的重复,其实二者却有不同的含意。前者是从自己流离失所的境况延及对负心人的思念,自己的忧愁和伤悲,而后者却是把自己的处境和男子与新欢的生活相对比,表明自己的悲恸之情。鹤和 都是生活在肥沃水草中的,可是,鹙的凶残却使鹤徙于林中。在这里,作者无疑是以鹤自比,而鹙既可指男子,也可指另一女子,若把鹙看成是男子和新欢似乎更恰当。鸳鸯以终身相偕而为世人所称道,作者在此不惜笔墨地渲染鸳鸯厮守的安详恩爱,反衬出“之子不犹”的可卑人格,从而把对负心人的怨情又推进了一层,发出“二三其德”的悲号和控诉。在最后一章中,作者从脚踏扁石不能登高表现出对负心人不可攀附的绝望之情。绝望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一个“疧”字就把伤心人暗自孤独的结局说得清清楚楚。人已走、情未绝。在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代女子安于天命、不思反抗的可悲命运。
 《白华》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首先是以物起兴,反复咏叹,流露出伤心人被弃的孤独和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弃妇的怀旧之念。其次,在结构上,全诗也跌宕起伏,作者由恨及爱,最后又由爱及恨,爱恨交加,充分表现出她痛苦和纷乱的心境。她爱也无计,恨也无奈,到最后只落得个一腔幽怨绕心头,给我们留下了一首百感交集,如怨如慕的咏叹调。

诗词《白华》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11)之子无良,二三其德。(12)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13)之子之远,俾我疧兮。(14)


 【注释】 ①华:花。菅(jian 奸):茅的一种,开白花。束:捆。②之子:指幽王。远:疏远。俾:使。独:孤独。③英英:白云飘浮的样子。露:用雨露润泽。④天步:命运。犹:如,好。⑤滮(biao 标)池:古水名,在今西安西北。⑥啸歌:悲歌。硕人:指幽王。⑦樵:砍伐。卬(ang昂):我。煁(shen神):古人用以烧、烤的灶,可以移动,又称行灶。⑧维:惟,只。⑨懆懆:忧愁不安。迈迈:《韩诗》作“𢘥𢘥”,《说文》:“𢘥,恨怒也。” ⑩鹙(qiu秋):贪猛的水鸟,又名秃鹙,似鹤而大,生性好斗。梁:水坝。(11)戢(ji集):敛缩,鸳鸯休息时常把嘴插在左翼中。(12)二三其德:即三心二意,不专一。(13)扁:扁平。履:踩。卑:低下。(14)疧(qi其):忧病。
 
 【译文】 菅草开着白花,白茅将他捆束。这个人的疏远,使得我孤独。飘浮的白云,滋润着菅、茅。命运艰难坎坷,全是这个人不好。
 滮池水北流,灌溉着稻田。悲歌心伤痛,把那个人想念。砍伐那些桑枝,烧起行灶暖身。只有那个入啊,牵挂着我的心。宫里敲响了大钟,声音传到宫外。想起你我就焦躁不安,见到我你却怒气冲冲。凶残的秃鹙占据了鱼梁,高雅的白鹤流落树林。只有那个人啊,还牵挂着我的心。
 恩爱的鸳鸯成双对,嘴插左翼栖鱼梁。只恨这人没良心,朝三暮四不专一。垫脚的石头地上摆,常踩使它变得矮。这个人他疏远我,忧病交加身心坏。
 
 【集评】 宋·朱熹:“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申后作此诗。”(《诗集传》卷十五)
 清·陈澧:“申后业已见弃,夫妇道绝而其言乃缠绵悱恻,不无落花还枝之望,所谓思而不贰,远而不携,先王之泽未泯者也。曹子建不得于君作“种葛”、“弃妇”等篇,以写哀怨,其语意盖本诸此。而后之论诗者,遂目为千秋绝调矣。”(《读诗日录》卷八)
 清·牛运震:“此物连类旁引曲喻,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幽怨苦思,却出之以简远,而归之于和厚,短调入摺,故自有远神。嫡庶之紊,关系世运国体,诗旨从大处起见,而托于古之硕人以自处,故是贤后本怀,《团扇歌》、《长门赋》不足拟此。”(《诗志》卷五)
 清·方玉润:“按:此诗情词凄惋,托恨幽深,非外人所能代,故《集传》以为申后作也。……是诗之作,与《小弁》同为千古至文。至今读之,犹令人悲咽不能自已,非至情而能若是乎!”(《诗经原始》卷十二)
 
 【总案】 《诗序》言此诗为周人所作,以讽刺幽王废申后而宠褒姒之事。今观此诗,出于申后无疑。全诗八章,或比或兴,表达了申后被黜后深刻复杂的情感,缠绵悱恻,欲罢不能。论者以为虽《团扇歌》、《长门赋》不足拟此,诚不为过。

《诗经》-《白华》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淲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疷兮。

 这是一首贵族弃妇的怨诗。历来认为是周幽王取申女为后,又得褒姒,就把申后废黜了,立褒姒为后,诗写的就是申后之怨。前人有人认为是申后自作,有人认为是周人所作。从诗意看,似为申后所作。被幽王抛弃后,申后的内心感到无限惆怅,悲怨交加。为了排遣内心的痛苦,她俯视水边的草花,仰望天上的白云,遥望无边的田野。然而,这非但不能解除她内心的痛苦,反倒更勾起了她的怨和恨。
 这首诗八章三十二句。第一章写申后对幽王抛弃自己的恨,共四句。前两句是起兴,华,同“花”。菅,茅草的一种,亦名芦芒,多生在水边。束,捆,包缠。这两句是写申后看到白色的菅草花被草叶紧紧地包缠着,就象被丈夫宠爱的妻子一样。她由此想到,自己身为王后却连这草花都不如,不禁在下两句发出了对幽王的怨恨: 幽王你狠心抛弃了我,叫我独守空房度年华。之子,指幽王。远,疏远,指离弃。俾,使。在这一章里,以白色的菅草花起兴,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自然而然地引发出申后对幽王的怨言,既符合申后特定的身份和心境,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潜台词”很丰富。以下各章的写法都与这第一章基本相同,都是前二句起兴或用比,后二句直接抒情和倾诉。
 第二章写申后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怨。前二句是起兴。英英,是指白云轻飘明亮的样子。露,当润泽讲。申后由天上的白云联想到,连地上的菅草也要受到雨露的滋润,自己作为妻子却得不到丈夫的爱。但是,她不明白幽王为什么抛弃自己。于是,在后两句里,她由单纯地怨恨幽王转移到对自己命运的怀疑。难道我的命运就该如此不幸,他怎么连白云都不如呢? 天步,命运。艰难,不幸的意思。犹,如。
 如果说一、二两章突出表现了申后的怨恨,那么在三至七章中,我们则可以看到申后对幽王既爱又恨,因爱而恨的复杂心态。“淲池北流,浸彼稻田。”这第三章的前两句仍是起兴,淲池,古水名,在西周京城镐京附近。浸,灌溉。这句的意思是,看那淲池的水向北流,灌得稻田满盈盈。这与下两句写申后伤心痛哭有着某种联系,暗示她泪流如河。第三四句写申后一边伤心痛哭,一边又不由自主地思念起幽王。啸歌,号哭而歌。硕,高大。“硕人,尊大之称,亦谓幽王也。” (朱熹《诗集传》)。由“硕人”的称谓可以看出,申后对幽王还是深怀感情的。尽管幽王抛弃了她,她还是痴情地思念着他,这也从另一面衬托出幽王寡情少义。
 第四章写申后对幽王少情寡义的怨恨。樵,砍伐。桑薪,用来烧饭的好柴。卬,我,女子的自称。烘,烤。煁,只能用于烤火而不能用来做饭菜的灶。前两句的意思是,本是做饭用的好柴,却被当做劣柴来烤火,就象我本是尊贵的王后,却被打入了冷宫。后两句直抒胸臆,发泄了对幽王的不满。维,惟的假借,思。劳,忧愁,忧劳。从这章来看,中后怨恨幽王不仅是因为他用情不专,更重要的是他不该不重尊卑。在申后来看,自己是王后,而褒姒只是个平民女子,地位高低有别。可是幽王偏偏宠爱褒姒立她为后,而剥夺了自己王后的身份,使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害。
 第五章进一步写申后的怨恨,一二句写申后听到宫内敲鼓、敲钟的声音,不禁又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鼓和钟的声音能越过高墙传到宫外去,而自己做为王后却只能闷坐在冷宫中度日。三四句又是直接发泄怨恨,我想你想得心神不安,而你却毫不顾惜我,真是太绝情了。子,你。懆懆,忧愁不安的样子。迈迈,疏远,不顾惜。这一章虽也是写申后的怨恨,但与上一章有所不同。上一章谴责的成份多; 而这一章委曲求全的成份多,其潜台词是: 既使你侵害了我的尊严,我也是爱你的,你总不该看也不看我一眼啊。
 第六章写申后对幽王遗弃自己、宠爱褒姒感到难以理解。一二句以秃鹙和白鹤做比喻。鹙,秃鹙,似鹤而性贪残好斗。梁,鱼漂,即拦鱼的堰。在申后看来,褒姒就是那贪恶的秃鹙,自己就是那清高的白鹤。而现实是,秃鹙守在拦鱼堰前吃鱼吃得饱饱的,白鹤却被赶到树林里吃不到鱼,忍饥挨饿。幽王宠褒姒而黜申后,就象是养鹙而弃鹤呀! 接下来,在第三四句中,申后直接道出了对幽王善恶不分,宠爱褒姒而让自己忍受爱的饥渴的忿懑。
 第七章写对恩爱鸳鸯的羡慕和对用情不一的幽王的恼怒。前两句是写水边鸳鸯。鸳鸯,鸟名,与人因其雌雄偶属而把它们做为忠贞爱情的象征。戢,收敛。“戢其左翼”,是说鸳鸯把嘴插在左翅下,这是对鸳鸯在堰上休息状态的描摹,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后两句中,申后谴责幽王对爱情不专一,三心二意,连堰上鸳鸯都不如。这一章的含义与上一章是相承的,正因为幽王善恶不分,所以他才连鸳鸯都不如。认识到这点后,申后对幽王似乎也死了心。
 在第八章中,申后表达了对幽王和褒姒的极端蔑视以及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前两句以垫脚石做比,责骂幽王不该不顾身份地宠爱下贱的褒姒,以至降低了国王的身份。有扁,扁扁。斯,这。石,指周王登车时所用的垫脚石,这里是以石比喻褒姒的低贱。履,踩。卑,低下。后两句是在痛骂幽王和褒姒之后,又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无望: 幽王把我远远地扔在一边,忧思将使我病倒。疷,忧病。
 在那个时代,妇女无论在人格、精神乃至肉体等各个方面,都是完全依附于男子并受其支配的。即使是贵为王后,其感情生活是否美满幸福,也完全取决于国王的好恶; 其命运、荣辱亦是如此。象周幽王,他宠爱褒姒,就可以“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以至误国误民,自己最后也被乱兵杀死; 他厌弃申后,就可以把她打入冷宫,任其蒙受种种耻辱和感情上的煎熬。从这点来看,《白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之,这是一首描写贵族弃妇的怨诗。在诗中,女主人公申后反复哀歌,一唱三叹,谴责了幽王的无情,抒发了自己痛苦的心情。此诗每章的前二句是比兴,或渲染气氛,或写景叙事,或将物比人、将物比事; 后二句是赋的写法,直抒胸臆、发泄不满,使曲与直,雅与俗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至今在一些民歌中还能见到这种写法,可见其生命力的长久。此诗在描写申后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澜时,也是委婉细致、曲折动人,令人回味无穷。

白华 - 唐诗典故 - 可可诗词网

白华

 【出典】 《诗经·小雅》《白华》等佚篇《诗序》:“《白华》,孝子之洁白也……有其义而亡其词。”
 【释义】 《诗经·小雅》有佚诗《白华》篇,据说诗咏孝子;后因用白华作为咏孝亲的典故。
 【例句】 ①南登吟白华,已见楚山碧。(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2278)这里用《白华》典,以“吟《白华》”表现李校书的孝亲之情。②多才白华子,初擅桂枝名。(钱起《送郑巨及第后归觐》2643)这里以“白华子”喻指郑巨为孝子。③彩褥承颜面,朝朝赋白华。(戎昱《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3013)这里用“赋白华”喻指严侍御守亲尽孝。④猗欤白华秀,伤心倚门夕。(李群玉《送魏珪觐省》6582)这里以“白华”赞扬魏珪是孝子。

《诗经》之《白华》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白华

 〔原文〕
 白华菅兮,
 白茅束兮。
 之子之远,
 俾我独兮。
 (菅、远,寒部。束、独,侯部。)
 英英白云,(韩英作泱。)
 露彼菅茅。
 天步艰难,
 之子不犹。
 (茅、犹,幽部。)
 滮池北流,(三家滮作淲,
 浸彼稻田。池作沱。)
 啸歌伤怀,
 念彼硕人。
 (田、人,真部。)
 樵彼桑薪,
 卬烘于煁。
 维彼硕人,
 实劳我心。
 (薪、人,真部。煁、心,侵部。)
 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
 念子懆懆,
 视我迈迈。(韩迈作𢘥。)
 (外、迈,祭部。)
 有鹙在梁,
 有鹤在林。
 维彼硕人,
 实劳我心。
 (林、心,侵部。)
 鸳鸯在梁,
 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
 二三其德。
 (翼、德,之部。)
 有扁斯石,
 履之卑兮。
 之子之远,
 俾我疧兮。
 (卑、疧,支部。)
 〔译文〕
 那开着白花的菅草呀,白茅草紧紧围捆住它呀。这个人狠心疏远了我,使我万般无奈独守空房呀。
 朵朵白云儿天空飘,覆盖着那菅草与白茅。我的时运实在是艰难呀,所恨的只是他连白云都不如。
 滮池水向北流,灌溉那一片稻田。长歌当哭呵心伤痛,我又想到了那美人。
 砍伐那桑树当柴烧,我就用它来取暖。就是那个美人呀,让我伤心让我忧。
 宫廷里面在敲鼓击钟,阵阵响声传出宫外。想到你我就焦躁不安,因为你呀是如此地待我不友好。
 那贪残好斗的秃鹙在鱼梁上,白鹤藏在那树林里。就是那个美人,让我伤心让我忧。
 鸳鸯形影不离地依偎在鱼梁上,在左边的翅膀里插着它的嘴。可恨这个人没良心,三心二意动辄就变卦。
 这块扁扁的是垫脚石,踏踩得它更卑下了。这个人真是太疏远我了,使我忧思成疾病情重。
 〔评介〕
 全诗八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历来基本认为是反映弃妇的哀怨悲苦之词。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乃在弃妇的身份上。《毛诗序》云: “《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放下国代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 “幽王娶申后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申后作此诗。”以人情事理来推论,朱熹所说当是,但亦有不尽然之处。清人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曾指出:“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等语,皆似里巷人之言,不类王后语气。”申后乃申侯之女,即使被废,生活上也不至于困穷到要靠烧桑树来取暖吧。在难以确定弃妇身份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权且将它理解为是一首贵族弃妇的哀怨诗方妥。
 此诗重在抒情。同是弃妇诗,与 《卫风 · 氓》 相比,它缺乏《氓》诗那样完整的故事内容和尖锐泼辣的语言,以及果敢决绝的态度,感情较为缠绵悱恻,哀怨悲痛。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抒发感情,又都与大自然的景物息息相关,故全诗八章,每章开头两句都是比兴,寓情于物,创造了一种悲凉幽怨的气氛。此为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
 首章“白华菅兮,白茅束兮”开头两句,以菅茅相束为用,反兴丈夫相弃而自身独苦的情状。《朱子语类》云: “读《诗》之法,且如此章。盖言白华与草尚能相依,而我与子乃相去如此之远,何哉?”这里,弃妇却不动声色地批判了人不如物之大夫的丑行。第二章“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开头两句,以白云覆露菅茅、同蒙庇阴,反兴自己得不到丈夫的爱护反遭人生不幸的命运。第三章“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开头两句,以池水灌田生长之眼前景,反兴丈夫无恩泽于己。“啸歌伤怀”一句,极写弃妇惨怛痛哭之状,催人泪下。第四章“樵彼桑薪,卬烘于煁”开头两句,以桑薪烘煁为无釜而炊之眼前事,比兴弃妇被弃以后孤独无依的愁苦之情。第五章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开头两句,以钟鼓之声的远闻于外,比兴弃妇遭弃后众人皆知的事实,由此而增添了弃妇的无限忧愁与烦恼。第六章“有鹙在梁,有鹤在林”开头两句,以鹤鹙失所易位比兴弃妇无所适从之苦。鹙与鹤皆以鱼类为食,鹙性贪而恶,能占据鱼梁; 而鹤性柔而善,却被驱之于树。在这里,诗人将鹙比作新欢,将鹤比作弃妇自己,喻意甚明。清人邹肇敏云:“观于宫、于外,在梁、在林之咏,亦如后世之赋《长门》耳。”(转引之方玉润《诗经原始》)。第七章“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开头两句,以鸳鸯相伴相爱反兴丈夫对自己的残酷无情,诅咒丈夫寡情无义,人不如鸟,可谓入木三分。第八章“有扁斯石,履之卑兮”开头两句,以扁石被踩而卑下比兴自己因被抛弃而更忧伤成疾了。八章比兴,一路写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抒发了弃妇对无情无义丈夫的谴责之情和自己被弃以后的悲凄孤愁之苦。看似絮絮叨叨,反反复复,而实质上却是思路清晰,主题明确。
 总之,此诗情思哀婉缠绵,意象精美朦胧,扑朔迷离,生动而真切地展现了弃妇痛苦忧伤的心灵历程,是一曲优秀的贵族弃妇咏叹调。但诗中弃妇对其丈夫既愤恨又留恋的矛盾心情的描写,又不免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卫风·氓》的弃妇比起来,那无疑是要逊色不少的。这也正是贵族阶级与平民阶层的本质差异所在。

诗经《白华》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白华》


女子怀念她的爱人。爱人去远方了,她孤单、怀疑、烦恼、悲伤,登上石头遥望,终于病倒了。
白华菅兮。(一) 菅草呀,开白花。
白茅束兮。白茅呀,捆起它。
之子之远,那个人儿去远方,
俾我独兮。(二) 叫我多么孤单呀。

英英白云,(三) 白云淡淡白云飘,
露彼菅茅。(四) 覆盖那菅花和白茅。
天步艰难,(五) 老天降下了灾祸,
之子不犹。那个人儿不爱我。

滮池北流,(六) 滮池水,向北流,
浸彼稻田。流到那边的稻田。
啸歌伤怀,唱只歌儿真伤心,
念彼硕人。把那个人儿来怀念。

樵彼桑薪 (七) 斫那桑枝当柴草,
卬烘于煁。(八) 我把它放在灶里烧。
维彼硕人,是那一个大人儿,
实劳我心。叫我心里真烦恼。

鼓钟于宫,(九) 鼓呀钟呀屋里敲,
声闻于外。声音外传闹嘈嘈。
念子懆懆,(十) 想着你呀我烦躁,
视我迈迈。(十一) 你对我呀恩情少。

有鹙在梁。(十二) 秃鹙歇在鱼梁上。
有鹤在林。白鹤在那树林藏。
维彼硕人,是那一个大人儿,
实劳我心。叫我心里真忧伤。

鸳鸯在梁,鸳鸯宿在鱼梁上,
戢其左翼。(十三) 嘴儿插进左翅膀。
之子无良,那个人儿不善良,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的心肠。

有扁斯石,(十四) 扁扁的呀这石头,
履之卑兮。踏上它也不高呀。
之子之远,那个人儿去远方,
俾我疧兮。(十五) 叫我想得生病啦。


注 释
(一)何楷:“陆佃曰:菅,茅属也。而其华白,故一曰白华。……茅亦洁白,故曰白茅。……此诗取茅与菅对言,正以菅、茅同类。但菅韧茅脆,菅比茅为有用。”
(二)朱熹:“俾,使也。”
(三)朱熹:“英英,轻明之貌。”
姚际恒:“华茅已白矣,又有英英之白云而露之,使其滋养生长。”
(四)马瑞辰:“按露犹覆也。连言之则曰覆露。……此诗露彼菅茅,犹言覆彼菅茅,与下章浸彼稻田同义。”
(五)毛亨:“步,行。犹,可也。”
孔颖达:“举足谓之步,故为行也。……天行艰难于我身,不我可也。”
(六)王夫之:“盖滮池在咸阳县之南境,地在渭水之南,与今县治隔渭,故北流入镐,以合于渭。滮池系之咸阳者,其县之境内也。”
(七)朱熹:“樵,采也。”
严粲:“钱氏曰:‘取薪曰樵。’”
(八)毛亨:“卬,我。烘,燎。煁,烓灶也。”
孔颖达:“《释言》又云:煁,烓也。舍人曰:煁,烓灶也。郭璞曰:今之三隅灶也。然则烓者,无釜之灶,其上燃火,谓之烘。本为此灶,上亦燃火照物,若今之火炉也。”
(九)马瑞辰:“按《韩诗外传》引诗作钟鼓于宫。山井鼎考异云:《笺》如鸣鼓钟于宫中。古本作钟鼓,是毛诗亦有作钟鼓者。即以今本《笺》作鸣鼓钟,亦分鼓与钟为二。《正义》云:鼓击其钟,失之。”
(十)马瑞辰:“按今本《说文》作懆,愁不安也。”
(十一)于省吾《诗义解结》:“迈迈系蔑蔑的借字。迈迈双声。……全文以蔑为勉励之勉,典籍多借蔑为迈。……典籍中往往训蔑为小为弃为无。……懆懆训愁不安,蔑蔑训轻慢,均系重文叠义。”
(十二)毛亨:“鶖,秃鶖也。”
毛奇龄:“鹙,水鸟,长颈赤目,身青黑色。……但头颈无毛,故又名秃鹙。”
(十三)马瑞辰:“《鸳鸯》篇,《释文》引《韩诗》曰:‘戢,捷也。’捷其噣于左也。禽鸟之宿,皆捷其噣于翼。毛《传》言休息也。”
(十四)朱熹:“有扁然而卑之石,则履之者亦卑矣。”
陈奂:“斯,犹其也。”
姚际恒:“言此扁石为人践履,何其甚卑,见其不可以卑为尊也。”
(十五)朱熹:“俾,使。”
毛亨:“疧,病也。”

注 音
菅jian肩 滮biao标 啸xiao笑 卬ang昂 煁shen神 懆cao草 鹙qiu秋 戢ji集 疧qi奇
白华

白华

〔原文〕
白华菅兮,
白茅束兮。
之子之远,
俾我独兮。
(菅、远,寒部。束、独,侯部。)
英英白云,(韩英作泱。)
露彼菅茅。
天步艰难,
之子不犹。
(茅、犹,幽部。)
滮池北流,(三家滮作淲,
浸彼稻田。池作沱。)
啸歌伤怀,
念彼硕人。
(田、人,真部。)
樵彼桑薪,
卬烘于煁。
维彼硕人,
实劳我心。
(薪、人,真部。煁、心,侵部。)
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
念子懆懆,
视我迈迈。(韩迈作𢘥。)
(外、迈,祭部。)
有鹙在梁,
有鹤在林。
维彼硕人,
实劳我心。
(林、心,侵部。)
鸳鸯在梁,
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
二三其德。
(翼、德,之部。)
有扁斯石,
履之卑兮。
之子之远,
俾我疧兮。
(卑、疧,支部。)
〔译文〕
那开着白花的菅草呀,白茅草紧紧围捆住它呀。这个人狠心疏远了我,使我万般无奈独守空房呀。
朵朵白云儿天空飘,覆盖着那菅草与白茅。我的时运实在是艰难呀,所恨的只是他连白云都不如。
滮池水向北流,灌溉那一片稻田。长歌当哭呵心伤痛,我又想到了那美人。
砍伐那桑树当柴烧,我就用它来取暖。就是那个美人呀,让我伤心让我忧。
宫廷里面在敲鼓击钟,阵阵响声传出宫外。想到你我就焦躁不安,因为你呀是如此地待我不友好。
那贪残好斗的秃鹙在鱼梁上,白鹤藏在那树林里。就是那个美人,让我伤心让我忧。
鸳鸯形影不离地依偎在鱼梁上,在左边的翅膀里插着它的嘴。可恨这个人没良心,三心二意动辄就变卦。
这块扁扁的是垫脚石,踏踩得它更卑下了。这个人真是太疏远我了,使我忧思成疾病情重。
〔评介〕
全诗八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历来基本认为是反映弃妇的哀怨悲苦之词。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乃在弃妇的身份上。《毛诗序》云: “《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放下国代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 “幽王娶申后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申后作此诗。”以人情事理来推论,朱熹所说当是,但亦有不尽然之处。清人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曾指出:“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等语,皆似里巷人之言,不类王后语气。”申后乃申侯之女,即使被废,生活上也不至于困穷到要靠烧桑树来取暖吧。在难以确定弃妇身份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权且将它理解为是一首贵族弃妇的哀怨诗方妥。
此诗重在抒情。同是弃妇诗,与 《卫风 · 氓》 相比,它缺乏《氓》诗那样完整的故事内容和尖锐泼辣的语言,以及果敢决绝的态度,感情较为缠绵悱恻,哀怨悲痛。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抒发感情,又都与大自然的景物息息相关,故全诗八章,每章开头两句都是比兴,寓情于物,创造了一种悲凉幽怨的气氛。此为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
首章“白华菅兮,白茅束兮”开头两句,以菅茅相束为用,反兴丈夫相弃而自身独苦的情状。《朱子语类》云: “读《诗》之法,且如此章。盖言白华与草尚能相依,而我与子乃相去如此之远,何哉?”这里,弃妇却不动声色地批判了人不如物之大夫的丑行。第二章“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开头两句,以白云覆露菅茅、同蒙庇阴,反兴自己得不到丈夫的爱护反遭人生不幸的命运。第三章“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开头两句,以池水灌田生长之眼前景,反兴丈夫无恩泽于己。“啸歌伤怀”一句,极写弃妇惨怛痛哭之状,催人泪下。第四章“樵彼桑薪,卬烘于煁”开头两句,以桑薪烘煁为无釜而炊之眼前事,比兴弃妇被弃以后孤独无依的愁苦之情。第五章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开头两句,以钟鼓之声的远闻于外,比兴弃妇遭弃后众人皆知的事实,由此而增添了弃妇的无限忧愁与烦恼。第六章“有鹙在梁,有鹤在林”开头两句,以鹤鹙失所易位比兴弃妇无所适从之苦。鹙与鹤皆以鱼类为食,鹙性贪而恶,能占据鱼梁; 而鹤性柔而善,却被驱之于树。在这里,诗人将鹙比作新欢,将鹤比作弃妇自己,喻意甚明。清人邹肇敏云:“观于宫、于外,在梁、在林之咏,亦如后世之赋《长门》耳。”(转引之方玉润《诗经原始》)。第七章“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开头两句,以鸳鸯相伴相爱反兴丈夫对自己的残酷无情,诅咒丈夫寡情无义,人不如鸟,可谓入木三分。第八章“有扁斯石,履之卑兮”开头两句,以扁石被踩而卑下比兴自己因被抛弃而更忧伤成疾了。八章比兴,一路写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抒发了弃妇对无情无义丈夫的谴责之情和自己被弃以后的悲凄孤愁之苦。看似絮絮叨叨,反反复复,而实质上却是思路清晰,主题明确。
总之,此诗情思哀婉缠绵,意象精美朦胧,扑朔迷离,生动而真切地展现了弃妇痛苦忧伤的心灵历程,是一曲优秀的贵族弃妇咏叹调。但诗中弃妇对其丈夫既愤恨又留恋的矛盾心情的描写,又不免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卫风·氓》的弃妇比起来,那无疑是要逊色不少的。这也正是贵族阶级与平民阶层的本质差异所在。

☚ 隰桑   绵蛮 ☛

白华

白华

草名,野菅。华,huā。《小雅·白华》一章:“白华菅兮,白茅束兮。”《尔雅·释草》:“白华,野菅。”郭璞注: “茅属。”孔《疏》:“此白华亦是茅之类也。沤之柔韧,异其名谓之为菅。因谓在野未沤者为野菅也。” 《本草纲目》李时珍〔集解〕:“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狄花,结实尖黑,长分许。《尔雅》所谓‘白华,野菅’ 是也。” 孔 《疏》:“人刈白华,已沤以为菅,又取白茅缠束之。”

☚ 白鸟   白茅 ☛

白华

❶指《白华》诗。清余金《熙朝新语》卷十四: “鹿鸣以下共六诗,君歌臣答; 白华而后为一什,谊美恩明。”
❷借指孝亲之作。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南登吟《白华》,已见楚山碧。”
❸比喻孝子。唐李群玉《送魏珪觐省》诗: “猗欤白华秀,伤心倚门夕。”
❹借指弃妇之作。明汤显祖《紫箫记·胜游》: “只是有一件,新人有时故,丈夫多好新; 绿衣白华,自古所叹。”
●《诗·小雅·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又见《小雅·白华》。《诗序》谓:”白华,孝子之洁白也……有其义而无其辞。”菅(jian):又名芒,草名。诗人认为,白华沤后成为菅,白茅还包着它,而周幽王反不如菅、茅,弃我而去,使我孤独愁苦。又,《小雅》中另有一篇《白华》是写孝子清白纯正。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菅 > 白華
白華  báihuá

野生之菅。《詩·小雅·白華》:“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毛傳:“白華,野菅也。”《爾雅·釋草》:“白華,野菅。”

白华

金末将领、大臣。字文举,隩州(今山西河曲旧县)人。贞祐进士。初为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元年(1224年),累迁为枢密院经历官。三年,权枢密院判官,益受哀宗倚信,尝奏言军事。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进攻京城。并枢密院归尚书省,退罢。建言哀宗当出城就外兵,直赴汝州,与蒙军决一死战。二年,从哀宗至归德(今河南商邱)。奉诏召移剌瑗,至邓州(今河南邓县),移刺瑗已降宋。华亦随之降宋至襄阳,被宋任为制干,又改均州提督。后从范用吉杀均州长吏,归降蒙古。

白华

金末将领、大臣。字文举,湲州(今山西河曲旧县)人。贞祐进士。初为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元年(1224年)累迁为枢密院经历官。三年,权枢密院判官。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进攻京城。并枢密院归尚书省,退罢。二年,从哀宗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奉诏召移剌瑗,至邓州(今河南邓县),移刺瑗已降宋。华亦随之降宋至襄阳,被宋任为制干,又改均州提督。后从范用吉杀均州长吏,归降蒙古。

白华白華bái huá

食物发酵后产生的白色菌丝状斑块。《金匮要略方论集·黄竹斋按》:“酨盖是酒之贮久,面生白华而味酸者,故仲景以散胸痹之瘀结,余尝试之果验。”

白华Bai Hua

poet of the Yuan Dynas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