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登飞来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宋诗篇名。七绝。王安石作。见《王文公文集》卷六七。庆历七年(1047)游杭州时作(据《王安石诗文系年》)。一说皇祐二年(1050),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令期满,回故乡临川,路过杭州时作;一说于该年在殿中丞任上出游杭州所作。《清一统志》引《舆地志》云:“晋咸和中,僧慧理登此山,叹曰:‘此为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名飞来峰,亦名灵鹫峰。”诗云:“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首二句状述塔址与塔身之高,并暗用神话天鸡唱晓的典实,有眼前实景,亦有意中虚景。后二句紧贴登高抒怀,见出诗人的远见卓识与不畏艰险的精神。句中蕴含高瞻方能远瞩之哲理。全诗用景语铺垫,而后出以理语。这样就将义理融于形象之中,不失浓郁诗情。瞿佑称此诗是王安石“咏塔自喻”,“作于未大用前”(《归田诗话》卷上),是颇有识见之论。

☚ 后元丰行   桃源行 ☛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成帝时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住锡,造灵隐寺,号其峰曰“飞来”。此诗即援此以明理。
 诗的前二句敷衍有关飞来峰的传说故事。传说飞来峰上有一座千寻(寻,七尺或八尺)高塔,每天清晨鸡叫之时,可以在塔上看见红日东升。诗的后二句为即事说理,讲明为什么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可见红日东升呢?飞来峰上望日出之所以不怕浮云遮蔽视线,实是因为自己处在千寻高塔的最高一层。唯其登高,故能望远。此诗所写与唐人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诗为望远而登高,此诗因登高故能望远。因果虽不同,其实是二而一的。不过,王安石作为一位激进的政治改革家,写此二句显然寄寓了个人的襟怀、抱负。

登飞来峰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登飞来峰

【题 解】

这首诗作于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任浙江堇县知县期满,回乡途经杭州时。诗人登山上塔,居高临下,不禁豪情满怀,脱口成诗,抒发了自己高瞻远瞩的胸怀以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王安石到堇县就职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具有积极的实干精神,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却遭到守旧官吏们的阻挠反对。但此时王安石不畏人言,敢于面对现实。《登飞来峰》就抒发了这种豪情。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七言绝句,作者借登高远瞩观景,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写了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诗的首句极写飞来峰之高险。“飞来”二字见其神奇,“千寻塔”见其高耸入云。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听说在此峰上,只要听到雄鸡一声啼鸣,就可见那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壮观景象。此处借用唐代诗人孟浩然“鸡鸣见日出”的诗句虚写一笔,任凭人们去想象早已存于诗人胸中的情景。登上山峰与塔顶,极目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国事、天下事奔涌心头。作者不禁即景抒情,引发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壮志。诗人李白在受人谗言、陷害之时,悲愤地吟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小人当道,君主无能。王安石却将传统题材翻出新意,以“不畏”写出其立志改革的锐气和必胜的信念,以“只缘身在最高层”表明其胸怀的大志。这两句诗富含哲理,给人以启迪:人只要志存高远,就能超越世间一切大大小小的荣辱得失,锐意进取,必将有所作为。

这是一首宋代说理诗中的代表作,做到了“景入理势”,即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同时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简而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山水名胜诗之《登飞来峰》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①,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杭州灵隐寺前,为石灰岩侵蚀残留的孤峰。相传东晋时有印度僧人慧理登此山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名之飞来峰。山上林木苍郁,怪石峥嵘。峰下有青林、玉乳等天然岩洞。崖壁间洞中有五代、宋、元时石窟造像300多尊。这首《登飞来峰》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尤其是末两句由登山而感悟事理,十分精警,可与苏轼《题西林壁》诗对读。
 【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生平见前内蒙古《明妃曲》诗。
 【注释】
 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②缘:因为。

古典文学作品《登飞来峰》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2〕闻说鸡鸣见日升。〔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
 
 〔1〕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灵隐寺前,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说它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但不知何时飞来,故名。峰高二百米,多峭壁岩洞,保存五代至宋元时的摩崖石刻造像三百余处。仁宗皇祐二年夏,王安石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任满回乡,途经杭州游览西湖,登飞来峰,作此诗。(王安石生平,见宋词部分)
 〔2〕千寻塔:高塔,千寻形容其高,古代八尺为寻。
 〔3〕“闻说”句:传说雄鸡一叫在塔上就可以看日出。
 〔4〕缘:因为。
 
 为了观看旭日东升,诗人登上飞来峰,又登上飞来峰上的千寻塔,立足点在最高层,高瞻远瞩,才不会为浮云遮蔽。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述了他的思想、抱负,并涵蕴深刻的哲理。诗中的意象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所以历来为读者所吟咏和称道。

《登飞来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山峰名,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西北。千寻:极言塔高。古代以 八尺为一寻。闻说:听说。浮云:比喻奸佞小人。缘:因为,由于。

【大意】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说在这里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太 阳升起。我不害怕浮云遮住远眺的视线,不畏惧前路上的奸佞小人,只 因为我已经站在最高的地方。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40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