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登革病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登革病毒

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的病原体。通过伊蚊传播或吸入气溶胶等途径侵入人体。是失能性生物战剂的一种。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是引起登革热的病原,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早在1779年和1780年先后在雅加达和美国的费城就有关于“关节热”的描述,1869年英国皇家医学会命名为登革热。1944年分离到1、2型病毒,1957年分离到3、4型病毒。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50年代以后,在东南亚地区发现了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出血热,给儿童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登革病毒为球形,直径约50nm; 核壳体25nm,二十面体对称。RNA为单链,分子量为4.2×106道尔顿,沉降系数45s。膜脂蛋白8,000道尔顿,膜糖蛋白59,000道尔顿,核蛋白13,500道尔顿。根据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病毒分为四型,即1、2、3、4型。病毒对热、紫外线、酸、脂溶剂敏感。
登革病毒对实验动物的感染范围很窄,只有乳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一些灵长类动物皮下接种后,只能产生病毒血症和隐性感染。病毒经乳鼠传代适应后,可提高对小白鼠和猴的致病力。
病毒能在猴肾、地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以及HeLa、KB细胞内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在KB和LLC-MK2细胞中可产生蚀斑。
病毒在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以及巨蚊体内能很好地增殖。用注射蚊子的方法分离病毒比乳鼠脑内接种法阳性率高。另外,登革病毒在白纹伊蚊传代细胞中增殖而达到较高滴度,并产生细胞病变,其中C6/36细胞系已广泛用于病毒分离工作。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和疫区分布与埃及伊蚊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部分地区的流行高峰在夏秋季,而印尼则为冬春季。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一些地区,白纹伊蚊、玻利尼西亚伊蚊也起重要的作用。除伊蚊外,其他蚊属似与本病的传播无关。
在城镇,典型、非典型患者以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口流动常给本病远距离扩散提供条件。在丛林中,灵长类是维持病毒自然循环的动物宿主。
在一些地区,由于埃及伊蚊的密度和吸血频率较高,居民的发病率可达70%以上。由于人受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因此,在地方流行区,病人主要是儿童。
目前,四型病毒在东南亚同时传播,其中2、3型占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曾发生过登革热,1978、1979年在广东省曾出现4型和1型登革热的局部小爆发,1980年在广东、广西曾发生3型登革热的流行。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约半数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喉痛;皮肤先潮红,而后出现皮疹或斑疹; 部分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可于发热2~4天后症状突然加重,发生出血和休克,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病死率较高。
关于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有三种不同的假说,即病毒株毒力变异假说、异型继发感染假说及免疫增强假说。后一假说是继发感染假说的发展,认为曾感染过登革病毒的机体已产生了抗体,这种非中和性抗体可起调理素的作用,当再感染异型病毒时能促进单核细胞的感染,产生滴度更高的病毒血症,受感染的单核细胞产生血管渗透因子,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引起出血和休克。
在实验诊断中,利用C6/36细胞分离病毒是最敏感的方法,用收获液为抗原,做血凝抑制试验可迅速作出鉴定。利用病人血清做中和、血凝抑制和补体结合试验可提供确诊的依据。
目前对登革热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埃及伊蚊,采取群众性的灭蚊措施,通过处理和控制容器积水,便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一些低毒的杀虫剂如杀螟松。另外,对于患者要及早发现和隔离以防止扩散。目前虽有一些减毒株,但由于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至今尚未应用于人群免疫。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风疹病毒属 ☛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是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也属虫媒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为45~50nm,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RNA。(图)
登革病毒不耐乙醚等脂溶剂处理,也不耐酸。它在不

登革病毒小鼠脑标本 8,0000×

含蛋白质的液体中对理化因子的耐受性不强,而在患者的血液或血清中相当稳定。真空冷冻干燥的登革病毒在5℃下至少可存活5年。患者血清中的本病毒在-70℃可存活8年。患者血液保存在4℃下数周后仍有感染性,在0℃下可保存2月。死伊蚊体内的登革病毒在18℃下约可存活4天。常用消毒剂容易灭活本病毒。加热50℃30分钟或54℃10分钟即可杀死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即登革病毒Ⅰ、Ⅱ、Ⅲ、Ⅳ型。其中Ⅰ型和Ⅱ型系Sabin于1944年分别在夏威夷和新几内亚从患者血清中首次分离出来的;Ⅲ型和Ⅳ型则系Sather和Hammon于1957年在菲律宾分离的。
登革病毒的株间差异很显著。各型病毒虽均可凝集鹅和一日龄小鸡的红细胞,但最适血凝条件,各型不完全相同。登革病毒可在多种脊椎动物和蚊虫细胞培养系统内增殖。可按工作目的选用这些细胞。在分离和鉴定登革病毒时,最好使用白纹伊蚊细胞C6/36或伪盾纹伊蚊细胞Ap-61。前者更为敏感,细胞病变明显,分离阳性率高。还可使用LLC-MK2,BS-C-1或J-111等传代细胞。可用BHK21细胞作悬浮培养大量繁殖高滴度登革病毒。滴度可达108.3~108.8pfu/ml。Kantoch(1980)报道,登革病毒可在原代鹌鹑胚纤维细胞中增殖到高滴度。猴、狒狒、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在自然界可经带毒蚊虫叮咬受感染,出现病毒血症并产生抗体,多呈隐性感染。在实验室将登革热患者血清或全血经皮下或皮内注射上述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产生抗体。1~3日龄乳鼠经脑内接种患者标本后,可发生感染,经数次传代后,潜伏期缩短,症状明显,病毒滴度增高。并可进一步逐渐适应于幼龄小鼠而成为小鼠适应株。其它常见的实验动物,一般均对登革病毒不易感,但有很多蚊种可作实验室感染并传播本病毒。
关于登革病毒所引起的人类实验室感染,1948年Mel-nick曾报告一例由于登革病毒悬液从注射器口喷出而使工作人员在第7日发病。据Hanson(1967年)统计,登革病毒至少曾引起6例实验室感染。1980年R.E.Shope将登革病毒列为能引起明确实验室感染的病毒之一。
目前使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大量繁殖登革病毒。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组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编的《化学、生物战问题》中,均将登革病毒列为可能的生物战剂。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报告,人皮内注射登革病毒10MID即可感染,1MID也可能感染;鼻内则需要105MID才能感染。
☚ 森林脑炎的流行病学   登革热 ☛
000210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