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泰山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2〕,汶水西流〔3〕;其阴,济水东流〔4〕。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5〕,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6〕,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7〕,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8〕,至于泰安。是月丁未〔9〕,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馀。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10〕。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谿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11〕,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1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13〕,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14〕 ,五鼓〔15〕,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16〕,山也。极天〔17〕,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18〕。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19〕,而皆若偻〔20〕。 亭西有岱祠〔21〕,又有碧霞元君祠〔22〕。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23〕,其远古刻尽漫失〔24〕,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25〕,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姚鼐(公元1731~1815),字姬传,别号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中年辞官,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多年。姚鼐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之一。他继承方苞、刘大櫆的“古文义法”理论,主张文章兼具义理、考据、词章之长,理论和创作都有一定成就。著有《惜抱轩诗文集》。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影响很大。 〔2〕阳:山南为阳,山北有阴。 〔3〕汶水:即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县东北的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的王屋山,东流至山东入海。 〔5〕古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 〔6〕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但此文所记为农历十二月末,所以已经是1775年了。 〔7〕齐河、长清:都是山东县名。 〔8〕限:界限。 〔9〕丁未:古人以干支系日,指这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10〕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作家、地理学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中有:“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11〕崖限:山崖像门限一样。限,门限。 〔12〕烛:照耀,此处用作动词。 〔13〕徂徕(cu lai来):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14〕戊申晦:指这年腊月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5〕五鼓:五更时候,天将明时。 〔16〕樗蒱(chu pu):古代的一种赌具,以木制成,类似后来的骰子。 〔17〕极天:天边。 〔18〕承:托。 〔19〕绛皜(hao)驳色:或红或白,两色错杂,绛,红色。 皜,白色。 驳,杂。 〔20〕偻:弯腰曲背的样子。 〔21〕岱祠:即东岳祠,是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 〔22〕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23〕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24〕漫失:磨灭缺失。 〔25〕罅(xia):缝隙。 这篇游记描写了泰山深冬季节的雄伟景色,特别是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日观亭上所见日出的奇妙瑰丽的景象,全文蕴涵着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文章结构严谨,观察细致,刻画精确,文字简炼,体现了姚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他的代表作。 《登泰山记》 散文。姚鼐作。文中描述了泰山的位置与形势,记叙了登山的路线和泰山晚照的美景,详细描绘了在泰山日观亭看日出的情形以及泰山的名胜古迹,最后总写泰山的特点。全文紧扣冬季这一季节,写风、雪、云、雾、冰,铺排日出的绮丽,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结构严谨,选材典型,以时间为线索加以记叙,有条不紊。文笔简洁,全文不足五百字,描写却十分细致、形象。 登泰山记游记。清沈彤(1688—1752)撰。一卷。彤,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诸生。曾参预编修《大清一统志》。著有《尚书小疏》等。是篇为作者重游泰山所记,当于乾隆六年(1741)成书。详记游山所见:山之地理位置,周回里数。古帝王登封台、功德碑、秦篆碑、汉无字碑、唐摩崖碑等古迹;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十八磐、周观峰、秦观峰、日观峰、月观峰、望海石、孔子崖等名胜十余处。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清姚鼐撰。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自京返乡,途经泰安,登泰山,游灵岩,遂有此文及《游灵岩记》。本文记泰山位置、道里、登山经历及闻见,简洁有余而生动不足。盖桐城派制定作文戒律,已属文章下乘,既束缚作者性情,也使文章趋于僵直干枯。游记本散文中自由活泼的文体,试看明末如袁宏道等人的游记,是何等的潇洒飘逸,神采焕发,而桐城诸人的游记,则徒记山川道里,绝少意味。姚鼐此文,在桐城诸文中还算是较有可读性的,但也如剪纸为花,缺乏生气。记中写雪中观日出一段,向来为人所称道,其文云:“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平心而论,此节仅能描形摹状而已,似机器人描图准确则准确矣,缺乏者,唯情耳。 ☚ 古文辞类纂序 游灵岩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