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疾患
某些疾患较易在其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恶性变,这些病变,概称为癌前疾患。癌前疾患通常是增生性病变或发育障碍,但并非每一例癌前疾患必定恶变。重要的癌前疾患有以下几种。
色素性干皮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皮肤暴光部位发生红斑、色素沉着,继之以皮肤萎缩、色素减退、血管扩张、疣状皮肤增生、角化棘皮瘤和溃疡形成为特征。临床表现与放射性皮炎相似。本病常在早年时就发生皮肤的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交界痣或恶性黑色素瘤。发病机理是患者的皮肤细胞先天性缺乏内切酶,以致不能将DNA键的受紫外线损害的部分 (DNA的碱基被嘧啶所取代)切除,从而DNA不能恢复正常,发生点突变。和正常白色人种长期受日光照射易于发生皮肤癌不同,本病的癌变和局部皮肤的色素缺乏无关。
家族性息肉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子代约1/2可患本病。本病在青年期即出现症状(血便),其后10~15年即可发生结肠癌,所以结肠癌的发病年龄比一般人早20年左右。息肉为多发性,最多集中于降结肠和升结肠,呈数以百计、无蒂或有蒂的腺瘤性结节突出于结肠粘膜,大小自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镜下为息肉样腺瘤,上皮常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性增生。因为每一个息肉都有癌变的可能,所以本病的癌变率极高。据统计,初诊时手术切除的结肠标本中,63.1%病例息肉已有癌变。有人认为,如果患者活到足够的年龄,每一病例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癌变。
粘膜白斑 所谓粘膜白斑,是临床对局部粘膜 (或皮肤) 出现的灰白色斑块的总称,最常见于外阴和口腔粘膜。临床所称的外阴白斑是很广义的,实际上包括了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各种原因所致的外阴炎,和以鳞状上皮(主要为棘细胞层和基底细胞层)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增生伴有角化亢进和角化不全的上皮层肥厚性病变。三者共同的特点是由于过度的角化或上皮层肥厚使外阴粘膜局部颜色变白。但是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甚至早期浸润癌也可以使局部上皮层肥厚和角化亢进,并表现为灰白色斑块,而使临床认为是白斑。因此,“白斑”一词是很含糊不清的,这一名称的使用混乱所带来的临床处理上的困难,迫使临床和病理学家主张废弃白斑名称,但有的病理学家仍然主张保留白斑这一名称,而把它仅使用于有不典型性增生的病变。
由于白斑的名称混乱,所以对其癌变的发病率缺乏精确的统计。广义的外阴白斑,长期随访所得的癌变率仅为2%,而外阴上皮不典型性增生伴有角化所致的狭义白斑,癌变率则高得多(10~25%,有的报告甚至60~75%)。唇粘膜白斑的癌变率据称为28%。食管粘膜白斑很少见,即使在食管癌高发地区,无论在无癌人群和有食管癌的患者,都极少见。在食管癌发生中的病理意义尚不明。
乳腺纤维囊性病 多见于中年妇女,尤为绝经期前。它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分泌过多而黄体素分泌较少有关。病变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1/2~2/3为双侧性。镜下可见以下各种病变综合出现: 小导管不规则增生和扩张,导管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有的甚至形成多层以至乳头状;腺上皮增生甚至扩展到腺泡周围的间质内;导管扩张,形成较大的囊肿(有的可达3~4cm);小叶和导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根据病变的不同,通常将本病分为小叶性纤维增生病 (即乳痛症)、腺增生病和囊性病三种。对于上述各种变化均较显著者,亦可统称为纤维囊性病。本病的导管上皮增生可以癌变。据统计,本病发生乳腺癌者比一般妇女高1.73~4.5倍。腺增生病比囊性病更易癌变,有的统计结果提示腺增生病和囊性病患者发生乳腺癌者,分别比一般妇女高7倍和2~3倍。小叶性纤维增生病虽其本身不发生癌变,但可发展成腺增生病和囊性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 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二种。弥漫性萎缩性胃炎广泛地波及胃体和胃底,胃窦则幸免;患者胃酸分泌严重减少,可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导致恶性贫血。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大多数患者的血清中有抗壁细胞的一种膜脂蛋白的抗体和抗内因子的抗体。局限性萎缩性胃炎多局限于胃窦,胃酸分泌障碍较轻,一般不引起恶性贫血,其病因可能与外来刺激(酒、烟的刺激,药物,胆汁反流)有关,血清中抗壁细胞抗体阴性。国外学者多强调伴有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易于继发胃癌,甚至称它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但弥漫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国极为罕见。
本病受累部位的胃粘膜呈不同程度的萎缩,主要表现为胃腺变短,严重者甚至只残存胃小凹,胃腺减少因而分布稀疏。由于胃腺萎缩,胃粘膜变薄。固有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本病的突出变化为肠上皮化生,小肠各种上皮皆可出现于病变处的胃粘膜,包括杯状细胞、嗜铬细胞、潘氏细胞和有纹状缘的柱状上皮。严重时,胃腺的特异性上皮皆为化生上皮所取代。在胃体和胃底,也可发生幽门腺化生,结肠腺化生则罕见。部分腺体有时呈囊状扩张。慢性炎症浸润严重时,固有层可有淋巴滤泡形成。如胃腺萎缩广泛,尤其是壁细胞大量被化生上皮所取代,可以出现胃酸缺乏,并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导致恶性贫血。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已被临床统计和形态学研究结果所肯定: 据报道,60~80%的胃癌患者有胃酸缺乏; 而胃酸缺乏者较一般人的胃癌发生率高4~5倍;多年的萎缩性胃炎较常发生胃癌,其发生率约10%(北京医学院等28例随访的结果为7.1%);53~97%的胃癌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这些萎缩性胃炎的病变既广泛而又有肠上皮化生;伴有萎缩性胃炎的胃癌,其组织类型多为肠型上皮; 胃癌的好发部位和肠上皮化生的好发部位一样,都是胃窦和胃小弯多于胃底和胃大弯;更直接的证据是病理学检查发现过肠上皮化生的上皮呈不典型性增生和癌变的过程。早期胃癌的标本,还可以找到嵌杂有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的不典型增生的上皮。在萎缩性胃炎,胃腺颈部上皮可呈增生,所以即使没有肠上皮化生的萎缩性胃炎,也可发生胃癌。有人发现,有的早期胃癌很明显是由未经肠腺化生的腺颈部上皮发生的。
日光性角化病 又称老年性角化病。由长期紫外线辐射引起,多发生于阳光强烈的地区和皮肤黑色素少的白色人种。本病在经常受阳光照射的皮肤呈鳞状上皮增生、角化不全、角化亢进和棘皮症,棘细胞层和基底层可有角化不良。增生的基底层上皮可向真皮呈乳头状增生,细胞可有异型性。本病可恶变,大约20%的患者在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神经纤维瘤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幼儿时期即在皮下出现数以百计的神经纤维瘤,有蒂或无蒂,中枢神经和外围神经也常有脑膜瘤或神经鞘瘤。皮肤也可有黑痣、棕色斑、脂肪瘤等。约10%的患者可发生神经纤维肉瘤或软组织的其他类型的肉瘤,也有发生神经胶质瘤者。神经纤维肉瘤可以来自神经纤维瘤的恶性变,也可一开始就是肉瘤。
子宫颈糜烂 慢性子宫颈炎时,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坏死脱落,子宫颈的柱状上皮增生,向子宫颈阴道部扩展,代替了原来由鳞状上皮所覆盖的粘膜。由于柱状上皮薄,在阴道镜下可见子宫颈外口周围粘膜呈鲜红色,好象该处没有上皮覆盖一样,故称子宫颈糜烂。以后,由于邻近的鳞状上皮增生或子宫颈糜烂处的柱状上皮的储备细胞增生,糜烂处的柱状上皮又为鳞状上皮所取代,称为糜烂愈复。如病变长期反复进行,增生的鳞状上皮可有不典型性增生,也可进一步发展为原位癌。据统计,有子宫颈糜烂的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生率比无子宫颈糜烂的妇女高7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