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胗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瘭疽病名。 ❶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 又名蛇瘴、虾眼、南方称㩉著毒。 由外伤染毒入于肌肤筋骨所致,或脏腑火毒凝结而成。其证随处可生,好发于手、足指端。《外科大成》卷四: “瘭疽……初出红点,次变黑色,小者如黍如豆,大者如梅如李,肿痛应心,腐烂筋骨,脓如小豆汁。”治宜清热解毒,消毒止痛。初服射干汤、漏芦汤。外贴蟾酥饼;寒热多作者服黍米寸金丹或夺命丹;红肿游走不定者,离宫锭涂之; 毒甚成脓者,宜切开去腐,按溃疡治疗。本病泛指体表的一种化脓性感染。但今习称之瘭疽,仅指手部感染,与本病古义略异。 ❷手心毒之别称,出《疡科心得集》卷上。详该条。 瘭疽病名。 ❶见《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有多种名称:蛇瘴、熛疽、㩉著毒等。指人体皮肉之间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为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泛称。随处可见,尤多见于指头的腹面。初起一硬结,疼痛剧烈,渐次化脓,破溃出脓而愈。易于复发。 ❷掌心毒的别称。 瘭疽biāo jū《本草纲目》主治卷7塚上土(20)蓝汁(8)。病证名。又名蛇瘴、虾眼、㩉著毒。疽发于手指端或足趾端者。见《千金要方》卷22。由外伤感染,毒入肌肤、筋脉所致,或由脏腑火毒凝结而成《外科大成》:“瘭疽……初如红点,次变黑色,小者如黍如豆,大者如梅如李,肿痛应心,腐筋烂骨,脓如小豆汁”。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初起服射干汤(《千金要方》:射干、甘草、枳实、干地黄、升麻、黄芩、大黄、麝香、犀角、前胡)或漏芦汤(《圣济总录》:漏芦、白蔹、黄芩、麻黄、白薇、枳实、升麻、芍药、甘草、大黄),外用蟾酥锭,醋研调敷患处。寒热多作者,服黍米寸金丹。红肿游走不定者,离宫锭(《外科大成》:京墨、蟾酥、胆矾、血竭、朱砂、麝香)涂之。毒甚者,切开祛腐甚至截指。 瘭疽biāojū病名。见《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蛇瘴、熛疽、 著毒。疽发于手指端或足趾端者。由外伤感染, 毒入肌肤、筋脉所致, 或由脏腑火毒凝结而成。《外科大成》: “瘭疽……初如红点, 次变黑色, 小者如黍如豆, 大者如梅如李, 肿痛应心, 腐筋烂骨, 脓如小豆汁。” 治宜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初起服射干汤( 《千金要方》: 射干、甘草、枳实、干地黄、升麻、黄芩、大黄、麝香、犀角、前胡) 或漏芦汤( 《圣济总录》: 漏芦、白蔹、黄芩、麻黄、白薇、枳实、升麻、芍药、甘草、大黄), 外用蟾酥锭, 醋研调敷患处。寒热多作者, 服黍米寸金丹( 《外科正宗》: 麝香、乳香、没药、雄黄、狗宝、轻粉、乌金石、蟾酥、粉霜、黄蜡、硇砂、鲤鱼胆、狗胆、白丁香、金头蜈蚣、人乳)。红肿游走不定者, 离宫锭( 《外科大成》: 京墨、蟾酥、胆矾、血竭、朱砂、麝香) 涂之。毒甚者, 切开祛腐, 甚至截指。 瘭疽 瘭疽瘭疽,按Paronychia的字源Para和Onyx,系指指甲周围炎。译成瘭疽,可泛指手掌面和指周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甲沟炎,脓性指头炎,手指掌面皮下脓肿,化脓性腱鞘炎,掌间隙感染等。但目前临床上瘭疽常用以指脓性指头炎和甲沟炎。 脓性指头炎 是手指末节掌面的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常见。大多因皮肤刺伤或破损而引起。致病菌通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手指末节掌侧皮肤坚厚无伸缩性,真皮层和末节指骨间有很多纤维索连接,索带间为坚韧的脂肪组织。这些纤维索在远侧指间关节横纹,掌侧和背侧皮肤交界处和指尖部最为密集,从而使手指末节掌侧皮下间隙成一密闭的腔。这些纤维索和坚韧而有弹性的脂肪垫将指端皮肤固定在指骨上。指神经和指动脉从掌面两侧进入此间隙,行至远端向中央及指尖部分支并左右汇合。 当致病菌侵入指头皮下间隙和繁殖后,即导致组织充血水肿,密闭的腔隙内压力迅速升高,压迫神经末梢。故在损伤后24~48小时内出现跳动性疼痛,手指下垂时更甚。疼痛很快加剧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同时有轻度发热和食欲减退。指端掌侧稍肿胀,压痛明显,并可用钝头探针探出病变中心——最触痛点。随压力上升,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坏死并形成脓肿。局部变软,皮色青紫,但很少出现波动。最后在阻力最低的脂肪垫中央部穿破流脓。由于密闭腔隙内压力的迅速升高,加上毒素的作用,不少病人在脓肿穿破前,已因阻断了指动脉营养指骨的分支而发生末节指骨的骨髓炎和死骨形成。脓液排出后伤口长期不愈。X线摄片可见到死骨。如脓液破入屈指肌腱腱鞘或关节内,可引起化脓性腱鞘炎或关节炎。 早期(伤后48小时内)可用非手术治疗: 患指制动、抬高,湿热敷;同时给予抗菌药物。如24小时后疼痛无好转或反加剧,即应作切开引流术,以避免指骨骨髓炎。切口有两种,一种是在压痛最显著处作直切口,一般位于手指末节掌面的中央。排尽脓液后涂一层氧化锌软膏和包扎,不放引流。另一种切口是侧切口。前者的优点是引流直接、通畅; 纤维索和脂肪垫损伤小,不影响术后手指的抓夹或拈物功能; 不易损伤指神经和引起同侧指端知觉的丧失;疤痕无痛。 切口不应向近侧过度延长而超过末节与中节交界处,以免损伤屈指肌腱腱鞘而并发化脓性腱鞘炎。切开引流后的伤口经久不愈时,应考虑有指骨骨髓炎的可能,应扩大引流和X线摄片检查。待几周后死骨片分离时予以取除,伤口才能愈合。 甲沟炎 是指(趾)甲周围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也很常见,可呈急性或慢性。常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慢性甲沟炎时也可能为真菌感染。甲沟是指(趾)甲和软组织的交界处,易遭受损伤,同时亦是抵御感染侵袭的薄弱点。 急性甲沟炎常因竹刺、鱼骨等损伤或撕剥肉刺等引起。甲沟炎一旦发生后,指甲本身又起异物作用,加重感染。甲沟炎可位于指甲的一侧或根部。局部红、肿、热、痛和触痛。早期应予热水浸泡,每日四、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常可获得良好效果,炎症可吸收而痊愈,或迅速化脓。有脓肿形成即应引流,可在脓肿表面作一与指甲并行的小切口排出脓液; 指甲基部皮下脓肿可用一钝性器械插入指甲上皮与甲间排出脓液。排脓后疼痛很快消失。急性甲沟炎可伴有扩散性的蜂窝织炎,从指甲一侧蔓延到另一侧,此时称为指甲周围炎。指甲周围软组织肿胀疼痛并很快化脓。应在甲根二侧各作一纵切口引流,从甲沟处翻起这一皮瓣,排尽脓液后放入引流片。 指甲周围炎未及时引流可侵入指甲下而产生甲下脓肿,除疼痛加剧外,可透过指甲看到甲下的黄白色脓液。脓液将指甲抬高,使它和甲床分离,局部有明显压痛。引流切口同指甲周围炎,翻起甲根部皮瓣,剪去脓肿表面的指甲。一般约剪去近侧的1/3而保留远侧指甲,使放回的皮瓣,不致完全盖没脓腔。 竹刺、木刺、鱼骨等尖锐物品常可从指端刺入甲下,带进致病菌而使指甲下感染化脓。这种脓肿一般位在指甲远端,可楔形切除脓肿表面的一小块指甲而排除脓液,同时取除异物。甲下脓肿也可因外伤性甲下血肿继发感染而产生,脓肿的部位及大小不一,往往需拔除整个指甲。 慢性甲沟炎可因急性甲沟炎化脓穿破后引流不畅而形成,也可因指(趾)甲畸形,甲旁软组织受压而引起,称嵌甲。甲旁有肉芽组织隆起,表面有脓性分泌,挤压后可溢出一、二滴脓,常持续数月不愈。治疗应切除患侧一半指(趾)甲,剪除过多的肉芽组织。如嵌甲反复发作,宜在拔甲的同时切除这一半指(趾)甲的甲床,不让指(趾)甲再生长。拔甲后指(趾)甲再生长的速度每日约0.1mm,约3~4个月整个指甲可长好。 有些人手指经常浸泡在污水中,易因真菌感染而得慢性甲沟炎。指甲旁组织红肿变硬,间歇作痛并流脓,应考虑念珠菌感染,可作涂片及培养,明确诊断。 ☚ 淋巴结炎 掌间隙感染 ☛ 瘭疽biao ju【医学】pyogenic infection of the pad of a finger 瘭疽biāo jūpanaris; whitlow; fel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