瘖俳病名。出《素问·脉解篇》。 ❶《类经》卷十四:“俳,废也。内夺者,夺其精也。精夺则气夺而厥,故声瘖于上,体废于下,元阳大亏,病本在肾,肾脉上夹舌本,下走足心,故是病。俳音排,无所取义,误也。当作痱,正韵音沸,废也。” “俳当作痱。痱之为病,四支不收,盖不能言而兼之四支不收,此肾虚厥逆之所致也。兆璜曰: 阳受气于四支,阳盛已衰,故四支不收,肾气不足,则为瘖也。”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脉解篇》)指由肾虚而上不能布精于肺而瘖 (失声),下不能滋养于筋而四支不收,步履不便。治宜滋肾培本,可选用六味地黄汤、虎潜丸等加减。 ❷系指两种病。即瘖者,说话无声;俳者,步履不便也。 瘖俳yīn pái病名。即失音。一作“瘖痱”或“喑痱”、“阴俳”。多由肾精亏损,以致肾气厥逆而成。《景岳全书·小儿则上》:“有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奇效良方》:“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足废不为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