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心悸
痰饮心悸是指因痰或水饮所致的心悸。《证治汇补·胸膈门》说:“有膏粱厚味,积成痰饮,口不作干,肌肤润泽如故,忽然惊惕而作悸,其脉弦滑有力者是也。”历代医家对因痰、因饮而致心悸甚为重视,其治疗大法为豁痰定惊,逐水消饮,兼养气血。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惊悸》:“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快快之状,是则为悸。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挟虚,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
痰饮心悸包括痰郁心悸、痰火心悸及水饮心悸。
(1)痰郁心悸: 见《不居集》。症见痰多易惊,心悸时作时止,有惕惕不宁之状,苔白腻,脉滑大。由于浊痰阻滞其正气,郁结于心胸所致。治宜涤痰定悸。用温胆汤、茯苓饮子加琥珀、郁金、菖蒲等。
又有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与痰涎互结所致之心悸,称“气郁心悸”,见《医学入门》。《不居集》卷二十二说:“失意之人,怀抱抑郁,气生痰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 症见心悸痰多,胸胁胀满,嗳气纳少,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化痰。方用逍遥散、四七汤、沉香散等加减。
(2) 痰火心悸: 见《丹溪心法》。症见心悸,时作时止,胸闷烦躁,口干苦,咯痰不畅,苔黄腻,脉滑数。由于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或胶痰封固其清气,痰火互结,扰动心神所致。治宜清热豁痰,宁心定悸。方用黄连温胆汤、金箔镇心丸、八物定志丸、状元丸加减。
(3)水饮心悸: 见《伤寒明理论》。其书论悸有:“饮之为悸,甚於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何者? 以水停心下,若水气散,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 症见心悸,咳嗽,气短,胸脘痞满,头目眩晕,苔白舌淡,脉沉缓。由于心阳不振,水饮内停,水气凌心所致。治宜通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半夏茯苓汤、茯苓甘草汤加减。
如肾阳虚衰,水饮上逆,小便不利,渴不欲饮者,用真武汤温阳化饮。心阳欲脱,浮肿喘满,形寒肢冷,汗出者,合参附龙牡汤,益气扶阳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