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痢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痢疾lìji

肠道传染病,按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两种。前者较常见,主要症状是发烧、肚子疼、泻肚,大便带血、脓或黏液。

痢疾lìjí

〈名〉肠道传染病,症状是发烧,腹痛,腹泻,便脓血。

痢疾【同义】总目录


痢疾市子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痢疾

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季多发。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中有粘液、脓血。病变主要在大肠,_尤其是直肠和乙状结肠。急性痢疾时,肠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粘液并有溃疡形成。有一型中毒性痢疾,肠道症状不明显,但因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表现,病情急骤,可在发病后数小时发生中毒性休克或呼吸循环衰竭。本型多见于2~5岁儿童,常危及生命。急性痢疾如未及时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

痢疾dysentery

暑湿热毒侵于肠胃, 湿热郁蒸,毒气弥漫,或寒湿内郁大肠, 脾肾阳虚, 气不固摄而引起里急后重、兼下血液或粘液的病证。各种家畜均可发生。见《牛经备要医方》。《元亨疗马集》叫脾痢病。
湿热痢 暑湿热毒侵于肠胃,或采食发霉饲料,热毒内蕴, 或过食谷物损伤脾胃, 致湿热内生, 毒气弥漫而发。证见精神短少, 食欲减少或废绝,踡腰卧地;下痢呈稀糊状, 有的呈白色胶冻样, 有的带血, 或赤白相杂, 时作排粪姿势, 呈里急后重状。口色赤红或赤紫,舌苔黄腻; 脉象洪数。属大肠湿热证(见肺与大肠病辨证)。治宜清热化湿,调气行血。方用通肠芍药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食滞加麦芽、六神曲。针带脉、后三里、后海穴。
疫毒痢 夏秋之间, 疫毒、湿热侵及肠道, 致气血凝滞,传导失职,使湿热下注, 热毒弥漫而发病。证见发病急骤,高热贪饮,躁动不安, 有时踡腰卧地, 有时腹痛起卧,泻粪粘腻,夹杂脓血, 呈里急后重状。口色红绛,口干苔黄;脉象滑数。属大肠湿热证。治宜清热燥湿, 凉血解毒。方用郁金散加金银花、连翘。便血严重加白头翁、牡丹皮。里急后重剧烈, 加枳壳、槟榔; 伤津重, 加葛根、玄参、麦冬。躁动不安, 加朱砂, 针带脉、后三里、后海穴。
虚寒痢 体虚久泻, 正气不足,寒湿内郁大肠,虚寒之邪内生, 致中焦阳气不足, 脾肾阳虚, 胃肠气机衰弱, 使水谷并下。证见精神倦怠, 毛焦肷吊, 耳鼻俱冷, 四肢发凉; 泻痢不止, 排泄物带灰白色, 或呈泡沫状, 严重时肛门失禁。口色淡白, 舌苔白滑; 脉象细弱。属大肠虚寒证。治宜温补脾肾,理气固脱。方用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寒盛,加肉桂; 腹痛,加川木香; 久痢不止, 加诃子; 血多, 加血余炭、焦地榆。针脾俞、后海穴。
病畜隔离饲养, 勿饮污浊水, 忌食霉败草料。可用槐树枝、马齿苋煎汤令患畜自饮。

痢疾

病名。见《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下黏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常因外受六淫及疫毒之气,内伤七情劳役,或饮食不慎,积滞肠中,传导失常所致。治宜分辨虚实。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从大便性状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虚痢等。详见各条。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

痢疾

病名。见《济生方》。《内经》称肠澼; 《伤寒杂病论》将其归属于下利,是泄泻的通称。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特点。多发生在夏秋季。古代也称滞下。

痢疾

痢疾

中医病症名。古名“滞下”、“肠澼”。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急性传染病。多因肠胃内虚,又食生冷不洁之物,积滞于肠中所致。临床表现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根据临床特点和诱发因素等,又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风痢、暑痢、湿热痢、赤痢、白痢、赤白痢、脓血痢、噤口痢、虚痢等。治疗分虚实。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痢疾一病,包括了西医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及某些肠道疾病。

☚ 疟疾   霍乱 ☛

痢疾dysentery

系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总称。病变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其中由痢疾杆菌引起者主要病变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全身急性感染的症状;由痢疾杆菌引起者全身症状、肠道症状、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均较重。便中查病原体可确诊。细菌性痢疾可用黄连素、痢特灵、磺胺、链霉素等;阿米巴痢疾首选灭滴灵,亦可用四环素、吐根碱等药物。

痢疾

病名。古称“肠癖”、“滞下”。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特征。有流行性、传染性,多发于夏秋季节。因感受湿热、疫毒之气、饮食生冷,损伤脾胃肠腑所致。暴痢多实,以湿热痢为多见,治宜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寒湿痢则宜温化。久痢多虚,治宜滋阴清肠,或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痢疾lì jí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8 卷铅丹(12)。病证名。为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疾患之一。多因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泻下黏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见《济生方》。《内经》称肠欬;《伤寒杂病论》以痢疾和泄泻统称为下利,又名滞下。治分虚实。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本病的分类,从病因分,有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等;从大便形状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有疫疠、毒痢、气痢、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虚痢等。

痢疾lìji

病名。见《济生方》。《内经》称肠, 《伤寒杂病论》以痢疾与泄泻通称为下利。又名滞下。为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疾患之一。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 内伤饮食生冷, 积滞于肠中所致。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 腹痛, 里急后重, 下黏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治分虚实。实证用清热化湿, 凉血解毒, 消积导滞等法; 虚证用补中益气, 收涩固脱等法。本病的分类, 从病因分, 有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等; 从大便性状分, 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 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有疫痢、毒痢、气痢、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虚痢等。详各条。

痢疾

痢疾

痢疾是指腹痛,里急后重,便下粘液乃夹杂赤白脓血为特征的疾病。《症因脉治·痢疾论》:“痢疾之症,便下脓血,或赤或白或黄,或三色杂下,里急后重,欲便不得便,既便而复登厕,逼迫恼人。”痢疾多发于夏秋季节。
病名考证
痢疾一名,见于《济生方》。《内经》称“肠澼”。《伤寒论》将痢疾、泄泻混称“下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以区别于一般泄泻。《诸病源候论》称“痢病”,并列有“痢病诸侯”的专论。《备急千金要方》称“滞下”。金元时代,巳认识到痢疾具有传染性,故又有“时疫痢”的名称。《丹溪心法·痢病》:“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历代医籍还根据病因、临床表现之不同,而有“暑痢”、“风痢”、“寒湿痢”、“湿热痢”、“疫毒痢”、“休息痢”、“噤口痢”、“奇恒痢”、“劳痢”、“脾泄痢”、“虚滑痢”、“阴虚痢疾”等名称。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是由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及风、寒、湿、火等邪气内袭脾胃,肠道损伤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滞下三因证治》提出滞下有三因,将外感六淫所致的痢疾划为外因,由脏气郁结和饮食所伤或恣情纵欲而致的痢疾归为内因和不内外因。严用和又强调过度疲劳,抵抗力低下,外邪侵袭而致病。《济生方·痢疾》:“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役过其疲,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刘河间则以风湿热立论,而又特别强调“热”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河间六书·滞下》:“脏腑泻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而下痢的颜色,乃“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谓标,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朱丹溪在前贤认识的基础上,指出阴虚可以致久痢。《丹溪心法·痢病》:“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李梴又将七情气郁,列入致痢因素之一,归为“火之实者。”张景岳认为痢病多因夏季暑热贪凉,过食生冷所致;亦有虽未即病,至秋新凉引动伏阴,寒邪犯脾而痢;又脾胃素弱者,随犯随病,最为多见。并强调本病与脾肾的关系。《景岳全书·痢疾》:“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 兹将痢疾的病因病机归纳如下:
外邪侵袭: 由于起居失常,或操劳过度,腠理疏懈,卫外不固,当风冒暑,感受风寒暑湿之邪,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受阻,外邪与食滞搏结结肠间,化为脓血而成痢疾。
感触时行疫毒: 夏秋季节,暑热熏蒸,感受时气疫毒,入胃肠与气血相搏,则化为脓血而下痢。
饮食不节:平时嗜食肥甘厚味,炙煿煎炒之物,肠胃湿热厚盛,或沾不洁之物,因而湿热秽毒蕴蒸肠道,腑气阻滞,气血凝聚化为脓血而致痢;亦有好食生冷,寒湿内蕴,或啖污染之物,伤害肠胃,大肠气机阻滞,营血伤损,致脓血俱下而痢。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与痢疾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因郁怒伤肝,肝气犯脾,皆可导致脾运失司,饮食停积,与气血胶结而成痢。
劳欲过度: 劳倦伤脾,纵欲伤肾。脾虚不能生化精微,肾虚精血亏耗,肠腑精气两虚。易受寒湿侵袭而为痢。《景岳全书·痢疾》:“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
肠与胃密切相连,疫毒、湿热之气上攻于胃,或脾胃虚弱,胃阴亏损,则不能纳食,而为噤口痢;若病情迁延,邪恋正衰,脾气虚亏,则成久痢,或为时愈时发的休息痢。痢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不但损伤脾胃,更进而影响及肾,导致肾气虚惫。湿热之邪,留恋日久亦可耗阴液,而为阴虚痢。
分类
《诸病源候论》以痢色,症状,寒热分别定名为赤痢、白痢、脓血痢、杂痢、休息痢、冷痢、热痢等。《备急千金要方》把痢分成四种:“冷、热、疳、蛊。”谓冷则痢色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涩;蛊则纯痢瘀血。《医学入门》分为虚痢、实痢两类。《辨症玉函》以阴阳分类谓便血腹疼后重噤口为阳痢;腹不痛,以手按之而快,无血白痢者为阴痢。《证因脉治》分为外感痢疾和内伤痢疾。
目前多分为暴痢和久痢两大类。暴痢包括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风痢、暑痢、噤口痢、奇恒痢;久痢包括休息痢、阴虚痢、脾泄痢、虚滑痢。
辨证要点
首先应分清暴痢、久痢。其次须辨寒热、虚实,一般暴痢多实,久痢多虚。暴痢多为感受外邪或行毒时疫所致,故可见邪实的证候。如失治、误治,或邪气太盛,可出现厥逆神昏等危重证候。久痢多因暴痢迁延日久而成,故临床多见虚象或虚实夹杂之证。《景岳全书·痢疾》:“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
古代医家还极重视辨痢色以判断痢疾之轻、重、寒、热。《景岳全书·痢疾》:“下痢脓垢之属,无非气血所化,但白者其来浅,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来深,由脂膏而切肤络也;下纯血者,多以血为热迫,故随溢随下,此其最深者也。”并谓紫红、紫白者,则离位稍久,其下不速而色因以变,为阴凝血败。并注意痢下之物腥臭与否,指出色深而秽臭者为热证,色淡不甚臭而或兼腥酸者系寒证。
病证鉴别
痢疾应与泄泻鉴别,两者虽均有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以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特征;而泄泻则大便溏薄,或如水样,泻下爽利,可伴有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并无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等证。《局方发挥·滞下》:“泻痢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混,虽有痛、不痛、大痛之异,而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
治疗原则
当根据发病的暴久,证情之属虚,属实,属寒,属热,而后决定治疗方法。因暴痢多实,久痢多虚,实证以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温化寒湿;清暑利湿,甚则泻阳救阴等法为主。虚证以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为主,邪盛正虚者,又宜扶正与祛邪同用。但无论虚证、实证、调气、行血、消积、导滞则为基本治疗原则。《河间六书·滞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医宗必读·痢疾》提出治痢:“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 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医门法律》还提出“逆流挽舟”一法。《临证指南医案·痢》认为“治痢大法,无过通塞二义。”《类证治裁》提出治痢:“郁热者清之,芩连芍药汤;寒滞者温之,香砂枳术丸,香砂异功散;湿胜者泄之,四苓散白术改苍术;宿食者消之,保和丸;积滞者导之,小承气汤,熟大黄丸;腹痛者和之,芍药汤加木香;气陷者举之,补中益气汤;虚滑者摄之,赤石脂禹余粮丸;脂液涸者润之,猪脏汤,阿胶丸;久不愈者,补而固之,八珍汤,加炮姜、肉桂、木香、肉果、乌梅、牡蛎;痢之后调之,参苓白术散。”《顾氏医镜》则提出治痢四忌:“一忌温补”、“一忌火下”、“一忌发汗”、“一忌利小便”而唯清热一法无忌。这些论述对临床实践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痢疾患者的饮食宜忌,历代医著极为重视。《备急千金要方》:“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并提出盛暑之月,要薄滋味,无食肥浓厚味。痢疾初愈,要慎口味,节制饮食,重者百日,次者一月。
本病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肠病。其它如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食物中毒等,出现上述临床症状时,也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 遗矢   暴痢 ☛

痢疾

痢疾

痢疾是疫邪落入小肠,引起小肠刺痛和泄泻的一种急性疫病。
病因 成因与瘟疫相同,特别是肝热落于下腹,激起疫邪、黄水、赤巴热邪猖狂,几种病邪共同为因,引起小肠刺痛、吐泻。
症状 分一般症状和分证症状。
一般症状 脉细数,寸脉下角搏动微小,有时颤动。尿液红黄、气味臊臭,蒸气大,浑悬物厚,乘热收缩。头和四肢关节疼痛,恶寒怕冷,小肠刺痛、泄泻,泻量少而疼痛异常,泻下血、脓粘液粪便。
分证症状 痢疾分脏痢、腑痢、重度痢疾、轻度痢疾4种。
(1) 脏痢:痢疾病邪降入脏器引起泄泻,症状为疼痛剧烈,泻量较少,泻物如血似烟汁,奇臭。
(2) 腑痢:病邪落入腑器引起泄泻,症状为疼痛小,泄泻次数少,泻物色红黄,或呈粘腻状,但不甚臭,脉与尿液热象不太显著。
(3) 重度痢疾:泻物如烟汁,带有肠粘膜,壮热,泄泻次数多,疼痛剧烈。或发病后马上脉搏弱小,疼痛剧烈,如击中要害样迅速消瘦无力者,属严重痢疾,特别是眼视物不清,眼神无光,眼睛发黑深陷,时发呃逆等,病热已属严重,预后不良,除此之外,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以治愈。
(4) 轻度痢疾:症状比较重度痢疾轻,泄泻次数少而疼痛小。
治疗 重度痢疾,痢疾未成熟之前服用药物,容易造成病邪散布,为治疗带来困难,因此首先要促使疾病成熟。药物饮用宽筋藤、诃子、茜草汤,以促进成熟,收敛扩散和分离病邪与正精。之后,首先要保护胃肠粘膜,其次要熄灭赤巴热,摧毁疾病,阻截肝渗水,最后要进行止泻。保护粘膜的方剂为藏红花、岩精、小檗内皮共研,加翼首草、熊胆或黑芝麻浸汁中撒入兔子脑浆、猞猁小肠(均为未腐烂的干粉)、熊胆各等份制成散剂,多服几次便能保护胃肠粘膜。或者饮四味止泻木子汤也有效。熄灭赤巴热的方剂,熄灭腑热则用十一味牛黄散或七味藏红花散,按热势情况以四味止泻木子汤(四味恩扎汤)为引内服。摧毁疾病的方剂为多服几次“智琼”丸和治痢疾的十五味勇士散。阻截肝渗水则用断漏九味红花散之上,如泻物色红加蓝翠雀花,色黄者加止泻木子,黑紫汁样者加白砂生槐子,色紫加骨碎补,粘腻者加白豆蔻等内服。或十味硇砂散上面按泻物颜色加减对症的药物内服。最后服用止泻药,出现热邪消失,病势减弱,脉象平缓,尿液色青,胃肠鸣响,泻物臭气减小,疼痛缓解,泻痢间隔时间逐步延长等症状,说明已到止泻阶段。宜内服五味黄连散、七味胆粉散加“达周”、木橘、青杠果等散剂,忌食热食物。另外壮年赤巴偏盛者,禁食4天;儿童培根偏盛者禁食3天;老人隆偏盛者禁食2天,只能饮少许凉开水。上述止泻方药仍无效者,用十三味猛烈丸下泻。体质好者按上述天数进行禁食,之后饮少许温稀面粥,或新鲜跗骨汤。再后按身体和隆邪盛衰情况进食少量新鲜肉和牛奶,并按摩隆穴。等到大便如脑浆样变硬,脉与尿象趋于正常者为泻痢结束,但还要注意饮食和起居,直到完全恢复为止。
轻度痢疾,以甘青乌头幼苗为主药,加与主药等量的角茴香、黄连共研,以雪水冲服。其次,主药加獐牙菜、甘青乌头、无茎芥、藏黄连四药,量为主药的三分之一,用汤或凉开水冲服。最后热邪消失,等到止泻时候,主药加小檗花,量为主药的三分之一,用隔年产犊的牦牛奶冲服。或者十味密陀僧丸为主药,按泻物颜色加减其他药内服。迁延半月以上的疫痢疾,内服七味胆粉散、四味止泻木子汤(四味恩扎汤)等,热邪消失后,用早车前、海韭菜、蓝翠雀花三药熬汤加莎木面、“达周”木橘、青杠果研粉内服,每次少量可止泻。对于泄泻过度,腑器失温者,服五味石榴散,并灸大小肠穴。饮食宜进绵羊、黄牛、野生动物新鲜肉汤,每次少量,忌食蔬菜、变质肉类等。宜进调有新鲜酥油的米粥等性轻而易消化的饮食。起居,须穿暖,在安静之处休息,禁止晒日、烤火、着风、睡午觉等。

☚ 胃绞痛   丹毒 ☛

痢疾

dysentery

痢疾lì jí

dysenter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