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痕迹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痕迹理论 痕迹理论henji lilun探索痕迹生理实质的各种科学假说。痕迹这一比喻性说法,是人们用以解释记忆现象生理机制的基本概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过蜡板假说,认为大脑接受印象的方式,与某个尖的物体在蜡板表面移动造成刻痕的情形类似。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推测,假如经验在心理的白板上书写,那么这个经验的痕迹必定存在于心理的某处。只是随着现代神经生理学的发展,痕迹或称记忆痕迹的生理实质才得以逐步揭示。一般认为,痕迹的存在主要是大脑神经细胞群之间暂时性机能联结的建立和巩固。一些研究用大脑神经细胞群之间返响环路的电活动说明这种联结。有证据表明,在刺激作用下大脑某一部位的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继而依次传递到其他神经细胞,然后又返回到该细胞,构成神经细胞群之间的返响环路;而且可以引起神经细胞的自我充电现象,使这种返响连续不断,一再循环地传递这一兴奋性信息。一般认为,返响环路的电活动作为记忆痕迹的生理基础,只在短时记忆中起作用。记忆信息引起的神经兴奋在神经细胞环路上不断重演,可以导致参与活动的神经细胞上的突触发生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如突触数量、体积和效能的增长,突触间隙变窄,突触内生化成分改变等,从而使突触间传递更加容易。随着突触这种半永久性或永久性变化,神经细胞间的机能联系更加持久,记忆痕迹愈加巩固,最终形成特殊的机能通道。因此有人认为,突触的改变是长时记忆的基本生理机制,记忆信息正是通过大量神经细胞突触的变化储存在大脑的大片网络上。关于大脑神经细胞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指出,记忆痕迹可能是神经细胞内核糖核酸(RNA)分子结构变化的反映。RNA是个体记忆的生理基础,刺激神经细胞可以提高其中RNA的含量,并留下持久的生物化学痕迹,从而使它具有对熟悉刺激物的重复作用发生共鸣的能力。 ☚ 记忆方法 学习规律 ☛ 痕迹理论 痕迹理论trace theory亦称“痕迹消退理论”、“消退说”、“衰减说”。遗忘理论的一种。认为记忆过程就是信息在大脑留下痕迹的过程,若这些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消退乃至消失。记忆痕迹的被动消退导致遗忘。该理论虽然没有独到之处,但因与常识接近,故为众多学者所接受。因为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的确有因未被注意或复述而遗忘的现象。但该学说亦有两个明显的缺点: (1) 很难用实验证实,因为既无法排除学习后其他心理活动对记忆痕迹的干扰,也无法保证神经组织中的记忆痕迹仅随时间消退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2) 与一些观察事实不符,如老年人对刚发生的事情可能转瞬即忘,但对过去的某些事情则保持鲜活的记忆。 ☚ 遗忘 消退说 ☛ 痕迹理论 痕迹理论即“痕迹消退理论”。 ☚ 痕迹消退理论 记忆容量有限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