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病毒性脑膜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病毒性脑膜炎virus meningitis

系多种病毒性脑膜炎性疾病的总称。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引起本病的病毒很多,如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灰质炎病毒、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虫媒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淋巴脉络膜炎病毒等。病理改变:脑膜有炎性改变,多较轻;亦可波及脑实质或神经中枢其他部位;有的伴有其他器官与组织损害。临床表现:发病经过较轻,中等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改变较轻,细胞数少且以淋巴细胞居多、糖与氯化物多正常,细菌培养阴性,病毒培养可为阳性,免疫学鉴定可细分类。治疗:可应用抗病毒类药物及大青叶、板蓝根、双花、连翘、黄连等中药;对症、加强护理。预后多良好,无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

是多种病毒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通常病程短,呈良性经过,少有并发症。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征。各种病毒所造成的脑膜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脑积液改变均无显著差异。多预后良好。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因多种特异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及颈、背呈抵抗的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量正常或轻度增加,糖含量正常,细菌培养阴性。通常病程短而呈良性经过。本病虽由多种特异病毒所引起,但不同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常无显著差异,且不易与具有特效疗法的结核杆菌、新形隐球菌、钩端螺旋体及未经充分抗菌药物治疗的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脑膜炎相鉴别。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血清免疫学试验。
病原学 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见表,但其分离的相对阳性率则世界各地有所不同。在温带地区,肠道病毒是重要的病原,如美国1971年报告的5176例病毒性脑膜炎,能明确病原者仅739例,其中肠道病毒611例(82%),腮腺炎病毒90例,二者共占95%。单纯疱疹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者不常见,Epstein-Barr病毒引起者更为罕见。不同虫媒病毒引起的脑膜炎,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并在流行中常同时见有症状明显的脑炎病例。腺病毒(主要为1、2、3、5及7a型)及脑心肌炎病毒亦可引起脑膜炎。很多病毒可引起脑膜炎,也可引起脑炎,有的表现脑膜炎多,有的则以脑炎多。目前认为单纯疱疹病毒是散发性脑炎的重要病原。

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

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1、2、3型
柯萨奇病毒A组1~11、14、16~18、22、24型
B组1~6型
埃可病毒1~9、11~25、27、30~32型
肠道病毒71型
腮腺炎病毒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虫媒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Epstein-Barr病毒
腺病毒1、2、3、5、7a
脑心肌炎病毒

接种狂犬病、牛痘等疫苗或继麻疹、风疹、水痘和甲型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后亦可发生脑膜脑炎,其中少数轻型病例呈脑膜炎型,一般认为是因感染后变态反应所致,而非原发病毒所侵袭。
发病机理与病理 病毒在人体的原发繁殖部位与其侵入途径和宿主细胞的特殊受体有关。血行散播可能是大部分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途径。肠道病毒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腮膜炎病毒经呼吸道感染。这些病毒首先在侵入部位繁殖,然后进入血流产生首次病毒血症,而虫媒病毒则系直接注入血流。病毒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进一步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产生第二次病毒血症,然后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2型病毒主要通过血行播散,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 而其1型病毒则沿感觉神经到达三叉神经节内复制,然后通过神经轴索侵入脑部,因而以引起脑炎为主,但病毒亦可通过筛板沿嗅神经入脑。
病理变化主要是局限于脑膜的炎症改变。当发生脑炎时,脑膜也呈炎性反应,但以脑实质的神经原损害为更显著的病变,并以颅神经受损、意识障碍、惊厥及昏迷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称为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
诊断 临床上如遇可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要迅速确立其特异病原比较困难。诊断时首先应尽早排除那些有特效疗法的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脑脓肿等,以免延误病情。应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并尽早采取病人的血液,尤其是脑脊液等标本进行微生物学、细胞成分及理化等检查和血清免疫学试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1) 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 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多发于儿童及年轻成人,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以15~40岁为多,单纯疱疹脑膜炎主要见于幼儿及成年人。肠道病毒感染主要在中夏及早秋季节,8、9月达高峰,与乙型脑炎及钩端螺旋体感染的发病季节相符。流行性腮腺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于冬末及春季。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则以晚秋及冬季为多,与田鼠于此时移居栖居场所有关。单纯疱疹脑膜炎则呈散发。如一次流行中出现很多瘫痪病例,且脑膜炎的发病率亦高,则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可能性大。柯萨奇和埃可病毒在家庭或幼托机构的流行中,大多呈亚临床感染,且可同时发现有多例低热、出疹性综合征、咽峡炎、胸痛或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周围或附近有流行性腮腺炎发生,或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出现腮腺肿大、颌下腺肿大或睾丸炎,有力地提示系腮腺炎病毒所致。但腮腺肿大亦见于柯萨奇B3型和埃可病毒感染。
病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嗜睡和轻度神志障碍,但不似细菌性脑膜炎严重,尚能诉述自己的症状。颈或背部抵抗是病毒性脑膜炎最具特征性的脑膜刺激征,但其强直程度一般不如细菌性、真菌性脑膜炎或蜘蛛膜下腔出血明显,持续时间亦较短。一岁以下患儿常无典型脑膜刺激征,前囟突出,有助于诊断。眼结膜下充血、小腿肌痛等应疑及钩端螺旋体病。
(2) 脑脊液检查: 病毒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外观清亮或微混,细胞数自10~3000/μl而以30~300/μl为最多,超过1000/μl则多见于流行性腮腺炎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约有75%病人在病程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但6~12小时后重复腰穿,淋巴细胞可迅速达80~90%以上,这与化脓性脑膜炎持续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有别。但埃可9型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其中性粒细胞偏高可持续8~12天。脑脊液糖量低于血糖50%,常有助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 但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在病程早期脑脊液糖量也可低于40mg/dl。病毒性感染脑脊液的蛋白量为30~150mg/dl,高于150mg/dl则病毒性的可能性极小。
细菌性脑膜炎的早期,尤其是未经充分抗菌药物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与隐球菌脑膜炎、脑膜邻近组织的感染(如乳突炎、鼻旁窦炎、脑脓肿等)及钩端螺旋体感染等,其脑脊液变化可能与病毒性脑膜炎相似而致误诊。对可疑病例可先按细菌性脑膜炎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及脑脊液的细胞成分、生化改变、尤其是微生物学检查等作仔细的动态观察。
白血病、淋巴瘤和一些癌症(如乳房癌、胃癌、肺癌、黑色素瘤等)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有时亦可累及脑膜而产生类似病毒性感染的脑脊液变化。
细菌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溶菌酶及乳酸的水平,均高于正常人及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且不受抗菌药物治疗以及脑脊液中细菌培养转阴的影响,因而认为是区别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的一种可靠辅助诊断方法。如病人的脑脊液经鲎细胞溶解物试验为阳性,即可诊断为革兰阴性细菌感染而排除病毒性感染。
(3) 病毒分离与血清免疫学试验: 由于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种类繁多,因而对病毒分离与其抗原检测及血清免疫学试验,应分析病人情况,尽早选择性地采取脑脊液、血液、咽拭液、粪或肛拭、尿等标本,参照不同病毒的特点,将标本接种于敏感的细胞培养、动物或鸡胚等进行病毒分离。将接种标本的细胞培养在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可达到快速诊断目的。新近发展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已应用于检出风疹、麻疹、单纯疱疹、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和EB病毒等的抗体或其感染细胞培养中的抗原,认为具有特异、灵敏与快速等优点。
☚ 流行性腮腺炎   肠道病毒脑膜炎 ☛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为病毒侵犯脑膜引起的炎症,表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白细胞增多,病程较短,并发症少,为自限性疾病。以往称之为急性良性淋巴球脉络膜脑膜炎、流行性浆液性脑膜炎或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者,其中2/3的病例已可确认为某种病毒所引起。病毒侵犯脑膜常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侵犯脑实质,故有脑膜脑炎之称,但亦可单独累及脑膜。
常见的引起脑膜炎的病毒为埃可病毒4、6和9型,柯萨奇病毒A7、 A9及B1至B各型,随着此类肠道病毒分离出的亚型增多,引起脑膜炎的病毒的类型亦将增加。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腺病毒(主要是1、2、3、5、7各型) 次之。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则较少见,偶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带状疱疹及可能传染性肝炎并发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多为散发性,见于世界各地,偶有小规模流行。好发年龄则视病毒种类而异。大多数经病毒血症侵犯脑膜。
不论何种病毒,其临床表现大都相同。通常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剧烈头痛、发热、颈项强直及咽痛、恶心呕吐、倦怠、眩晕、颈背痛、畏光、感觉异常、肌肉疼痛、腹痛、寒战等。某些肠道病毒引起者尚有皮疹。年龄越大,症状越重。体温常在39℃以上,除颈轻度强直,并有克尼格征,布鲁金斯基征阳性外,多无其他体征发现。血象正常。脑脊液白细胞增加,10~3000不等,起病数小时内,多为中性白细胞,以后则主要为淋巴细胞。蛋白稍增加,糖、氯化物正常。除作病毒分离可能获阳性结果外,查不到其他致病原。病程通常历数日至十数日。患者通常痊愈,无后遗症,但亦偶有迁延数月、数年、反复发作、甚至死亡者。
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可以确诊为本病,有些则只能依靠血清学(如补体结合、中和、血凝抑制、抗体测定)澄清诊断。鉴别诊断包括各种邻近脑膜的化脓性感染引起的脑膜反应,细菌性脑膜炎、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其他感染性脑膜炎(如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真菌、原虫等);机械性或化学性、中毒性脑膜损害、癌性脑膜病以及脑血管疾病; 通常凭仔细的病史,原发病的确定,以及对病程转归的观察可使诊断得以澄清。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为对症治疗,抗病毒药物,疗效尚难肯定。

☚ 结核性脑膜炎   真菌性脑膜脑炎 ☛
000117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