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基本知识
中医病因学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规律及证候特点,把导致疾病的因素分为外感性病因、内伤性病因两大类。
外感性病因。此类病因是外界气候变化异常产生的,如六淫和疠气。六淫即正常气候淫盛而成,其致病特点是与季节、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久居湿地多湿病;多联合致病,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其侵犯部位先在肌表、口鼻,由外入内;在发病过程中,一种邪气可转化为另一种邪气,如寒邪入里化热。六淫致病特点
❶风:属阳邪,其性开泄使人多汗,最易伤头面、阳经和肌表等属阳的部位;风为百病之长,其他邪气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如风热、风温;风性善行而数变,风病部位多移动无定处,同时发病迅速,症状变幻无常,如风疹瘙痒。
❷寒:属阴邪,易伤阳气,出现恶寒、四肢厥冷等失于温煦症状;寒性凝滞,使气血阻闭不畅,是疼痛的常见病因;寒性收引,皮肤收敛则无汗、发热、脉络拘挛则身痛。
❸暑:属阳邪,其性炎热而出现一系列热性症状,如高热,面赤等;其性开散,毛窍开张,伤气耗津而多汗,口渴,乏力,甚至昏倒;暑多夹湿。
❹湿:属阴邪,其性重浊粘滞,症状沉重困倦,排泄物粘腻不畅,如痢便粘液脓血,白带,同时病缠绵难愈;其性趋下,如水肿在下肢;易阻滞气机,出现胸腹痞闷,尿涩,便下不爽。
❺燥:其性干涩,多致皮肤官窍缺少津润症状,如口鼻干燥、尿短便结。
❻火:属阳邪,其性炎上伤神,见心烦、神昏;易耗津动血动风,见口渴、失血、抽风,易致肿疡。疠气是一类强烈传染性的外来邪气,导致疫病,发病急,病情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每一种疠邪发生一种疫病,如疫痢、白喉、烂喉丹痧等。
内伤性病因。此类病因直接伤及内脏血气,不需从外向内传变。主要有以下几种:
❶七情太过:先伤脏腑气机,久而不解导致脏腑精气耗夺,其规律是暴怒伤肝,气机上逆而见头晕、目赤、呕血,甚至昏厥;大喜伤心,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而迷惑,甚至失神狂乱;过度悲忧伤肺,肺中精气消烁而影响气血敷布,出现气短、心悸,甚则四肢痿弱;思虑不解则脾气结聚而胸腹胀闷,食欲不振;大惊卒恐伤肾,肾中精气下陷而滑泄,大小便失禁等。同时,七情太过又可加重已经产生的疾病,影响预后。
❷饮食失调:饥饱不时伤肠胃而消化不良;偏食伤五脏,久而导致五脏气化功能失常,出现五脏病证;过冷过热和不洁食物则伤胃肠。
❸过劳:一是神劳伤心脾而心脾虚弱,引起失眠健忘、心悸纳呆;二是体劳伤气,抵抗力降低;三是房劳伤精,不仅引起生殖系统病变,如性机能减退,也能导致全身病证,如肝肾不足的神萎、眩晕等,还能加重原有疾病。除上述外感、内伤病因外,外伤如刀枪水火毒物损伤,以及虫毒伤等,也是常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