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疰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疰夏

病名。又名注夏。
❶指有明显夏令季节发病特点的一种病证。见《丹溪心法》卷一。《时病论》:“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治宜益气阴,消暑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麦冬、五味、黄柏,生脉散等。
❷劳病之一。《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烦热,寒精自出,脚酸削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可用黄芪建中汤。
❸夏痿之别称。《医碥》卷三:“痿发于夏者,俗名注夏。”《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疰夏,脾胃薄弱病也。然虽由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湿热及留饮所致。昔人谓痿发于夏,即名疰夏。以疰夏之证,必倦怠四肢不举,羸瘦不能食。”参见暑病条。

疰夏

疰夏

又称注夏,是春夏之交所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或伴发热为特征。本病发生以元气不足,脾胃素亏为基础;暑湿侵袭,内阻脾胃为条件。本病预后良好,若病程迁延,调护失宜,或感染它病,亦可变为疳证。辩证论治:湿困脾胃者,兼见身热不扬,两足萎软无力,时或泛恶,舌苔白腻或微黄,脉濡数。以藿朴夏苓汤(藿香、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理脾化湿。
❷脾胃虚弱者,兼见口中无味,饮食少思,面色少华,目光少神,形体消瘦,舌苔薄白,质淡、脉濡。以清暑益气汤(黄芪、人参、橘皮、当归、甘草、苍术、白术、葛根、炒神曲等)健脾益气。推拿治疗:
❶捏脊疗法,患者俯卧,露出后背,术者两手握拳,两食指抵脊骨,两拇指垂直,自尾骨端的长强穴沿督脉向上捏拿至大椎穴。共捏六次,捏第四次时提捏一次,捏完在两肾俞穴按揉2—3下即可。
❷推拿,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方,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调护:
❶增强小儿体质,注意合理喂养,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夏季气候炎热,注意住房通风。
❷注意清洁卫生,不过食生冷,以兔损伤脾胃。

☚ 鹅口疮   小儿夏季热 ☛

疰夏

病证名。
❶也称夏疰、注夏、夏痿。是儿童夏季出现的一组纳呆食减、腹胀便溏、肢体痿软、羸瘦面黄,与消化吸收不良有关的证候群。因季节性强,故名。
❷劳病的一种。《杂病源流犀烛》:“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烦热,寒精自出,脚酸削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

疰夏

疰夏zhuxia

疰夏又称注夏,是江南地区常见病。是春夏之交所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为特征。其病因是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病后体虚,元气不足,不耐夏令暑气薰蒸,郁阻脾胃,中阳失展,健运失职,清浊升降失常所致。若饮食不振,精神倦怠,足软无力,大便不调,小便色黄,舌苔白腻,脉濡数,为湿困脾胃。治宜醒脾化湿。可用藿朴夏苓汤。常用药:霍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苡仁,白豆蔻,豆豉,泽泻,猪苓;若精神萎靡,嗜卧倦怠,口中无味,饮食少思,肢软乏力,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濡细,为脾胃虚弱。治宜健脾益气。可用清暑益气汤加减。常用药: 黄芪,人参,陈皮,当归,甘草,苍术,白术,泽泻,升麻,葛根,神曲,五味子,麦冬,生姜,大枣。在炎热天气里,要注意消暑预防,增强小儿体质,并合理喂养。当小儿食欲不振时,不要强求进食,可选择一些清凉可口的食品。

☚ 中医治暑热症   小儿湿温 ☛

疰夏

病名。又名“注夏”。发于夏令的季节性疾病。《时病论》:“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多由体弱气虚,暑热伤气所致。治宜益气阴,清暑热。

疰夏zhùxià

病名。
❶又作注夏。见《丹溪心法》卷一。因有明显的季节性, 每于夏令发病, 故名。多由脾胃虚弱或气阴不足, 不能适应夏令炎热所致。患者常于春夏之交忽发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等。治宜益气阴, 解暑热。用白虎加人参汤, 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 加白芍、黄柏等。
❷劳病之一。《杂病源流犀烛》: “劳之为病, 其脉浮, 又手足烦热, 寒精自出, 脚酸削不能行, 小腹虚满,春夏剧, 秋冬瘥, 谓之疰夏病。” 选用黄芪建中汤等。

疰夏

疰夏

疰夏是素体气阴不足,感受暑热之气而发的病证。每于春末夏初发生身热,头疼,脚弱,饮食减退,有明显的季节性。疰夏的名称见《丹溪心法》。又称“注夏”,或称“夏疰”、“夏痿”。《时病论·疰夏》:“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沈金鳌认为是劳病之一,《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心烦热,寒精自出,脚削弱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疰夏病一般是由于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素体阴虚,元气亏损,夏季炎热,感受暑热之气而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差异与发病后的病情变化不同。临床常见的主要有暑热炽盛,脾胃虚弱等,病至后期,常呈上盛下虚证。
(1) 暑热炽盛:症见身热午后增高,有汗或无汗,口渴喜饮,小便量少;后期身热稽留不退,消瘦,肢体疲乏,精神萎靡,苔燥,脉虚等。是由阴虚元气不足,感受暑热邪气而病。治宜健脾清热为主。用清暑益气汤加减。如暑热之邪伤于肺胃二经,症见发热,口唇干燥,渴而喜饮,多尿,汗闭,烦躁较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等。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用清暑益气汤合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之。药用党参、黄连、生石膏、竹叶、西瓜翠衣清暑益气;沙参、麦冬、石斛、知母养阴生津;甘草和中。
如因日长暴暖,受时令暑热侵袭,脾肺气阴两虚,又因水衰不能上济于心。症见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脉虚等。治宜滋养肺肾。用金水相生法(《时病论》方)治之。方中人参、麦冬、五味清补肺脏兼能敛肺;知母、元参清滋肺肾;甘草调和诸药。眩晕甚者加菊花、桑叶;头痛甚者加佩兰、荷叶;疲倦身热者加党参、川斛;心烦多汗者加浮小麦、莲子。
(2)脾胃虚弱:症见肢体无力,胸脘不适,懒言,纳呆,便溏,苔薄,脉虚等。或因迁延日久,异常羸瘦,下肢逐渐萎软无力者。因素体脾胃虚弱,感受夏令暑热之气而致。治宜运脾化滞,佐以清热。用健脾丸治之。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益脾胃;山药、木香、砂仁补中和胃健脾;神曲、麦芽、山楂消食导滞;肉蔻温中涩肠;黄连清热。
(3) 上盛下虚:症见发热,口渴多饮,汗闭,精神萎靡不振,面色少华,虚烦不安,食欲明显减退,小溲清长而多,大便多稀薄。虽发热而下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微细而数。因肾阳不足,而又心火有余而致。治宜温肾清心。用温下清上汤加石斛、孩儿参。药用附子温补肾阳;黄连上清心火;龙齿、磁石潜阳;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白莲须温肾固涩,收敛小便;西洋参、孩儿参、石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 暑病   暑秽 ☛

疰夏

疰夏

疰夏又称注夏,每至夏季而发,秋凉后常自趋全愈,故有“春夏剧、秋冬瘥”的发病特点。本病主要因小儿体质虚弱,或病后体虚,又遇夏令时节,日长暴暖,暑气熏蒸,脾胃受困,中阳不足,健运失司,以致脾胃气虚所致;或因小儿体素阴气不足,感受暑气,夏日土火较旺,制克金水,以致肺肾阴亏而得病者;亦有因夏令暑热炎盛,暑邪伤气,且暑必夹湿,暑湿内伏,耗伤津气,以致暑热内蕴肺胃而得本病者。其主要症状为怠惰、乏力、纳呆、嗜卧、大便不爽等。根据不同病因和症候表现,临床分为脾胃气虚、肺肾阴虚与暑热内蕴三证。
脾胃气虚 证见精神软弱,面色苍黄,饮食少思,口中无味,嗜卧身热,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而数。治宜益气健脾,气血双补。治疗方法: 补脾经600次 清补大肠各400次 运八卦300次 揉板门400次推三关300次 推六腑100次 按揉脾俞100次 按揉胃俞100次 捏脊5遍 摩腹揉脐各50次 按揉足三里50次。
肺肾阴虚 证见身热消瘦,头痛眩晕,身倦脚软,发热食少,呵欠频作,心烦汗出,苔少舌红,脉沉细而数。治宜滋补肺肾,金水相生。治疗方法: 补脾经600次 补肺经500次 补肾经500次 揉肾顶100次 运八卦100次 揉二马150次 分推膻中100次 摩中脘100次揉肺俞60次 揉肾俞60次 揉三阴交30次 揉涌泉30次。
暑热内蕴 证见身热口渴,精神烦躁,或头昏嗜卧,神软汗出,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舌苔薄腻或兼微黄,脉数少力。治宜清暑益气,健脾化湿。治疗方法: 补脾经600次 清肺经300次 清补大肠各400次 清小肠300次运八卦100次 揉板门100次 揉小天心100次 清天河水300次 按揉天枢60次 按揉足三里60次。

☚ 夏季热   夜啼 ☛

疰夏zhu xia

a summer disease,usually contracted by children with symptoms of fever,loss of appetite,lassitude,etc.

疰夏注zhùzhù xià

summer consumptive diseas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