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疫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疫病

疫病

疫病是感受戾气,造成流行的急性传染病的总称。临床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传染性强,每易引起大流行。《素问·遗篇·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病名考证
疫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疫,《说文》云:“民皆疾也。”疫者,役也;犹徭役之谓。司马光《类篇》引《字林》云:“病流行也。”《内经》称“疫”、“疫疠”。《诸病源候论》卷十认为“皆由一岁以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上气,故云疫疠病。”唐时称疫病为“天行”,如《外台秘要》引《小品》说:“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疗之疾; 天行温疫是毒气之病。”并提出了治疗疫病与治疗伤寒应有不同的方法。宋元时已观察到疫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某一季节能流行某一种疫病,《世医得效方》故称“时疫”。明清时进一步地观察到某些疾病虽有一定的季节性,而无传染性,则称为“时病”。《时病论·凡例》说:“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作也。”时病从时疫中分离出来,另立一类。
目前认为温病、疫病、疫疠、天行、时行、时疫、温气、时气、时毒、温(瘟)疫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温病是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疫病是指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包括具有传染性的属于热性病的温疫,以及属于伤寒的寒疫。疫疠则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可造成大流行的疾病,是疫病的一种,有严重的危害性。天行与疫病的概念相类似,是指流行性疾病。时行、时疫,则属在一定季节或节气内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温气、时气、时毒亦指疫,同时又指疫的致病因素,即与疠气、戾气等概念相同。
病因病机
古代巳提出“疫疠”的概念。如《论衡·命义篇》说:“温气疫疠,千户灭门。”关于疫疠的属性,汉就明确提出疫不是由于鬼神之作。《太平御览》疫疠条引曹植《释疫气》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之所作。失罹此者,……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压之,亦可笑也。”历代医籍对疫病的产生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1)气候失常:春时应温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冷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戾气发生的气温条件。同时还认识到暴风疾雨,雾露弥漫,也是戾气产生的湿度条件。此外,与地理条件亦有密切关系。《辨疫琐言》卷一说:“疫为地气,岁不常有,此气一行,病则少长率皆相似,沿门阖户,互相传染。”
(2)社会动乱: 疫病的流行与社会的动乱有密切关系。如《温疫论·伤寒例正误》说:“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多见于兵荒之岁,间岁亦有之,但不甚耳。”
(3)戾气感染:是疫病的病源因素。戾气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杂气等。戾有乖张,不正常之意。因此,戾气致病具有一般致病因子不同的特性,《温疫论》论述详细。认为戾气是有物质基础的,如《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篇说:“夫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气即是物,物即是气。”戾气有多种,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病。如《温疫论·杂气论》说:“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戾气具有种属感受的特异性。如《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篇说:“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并观察到由于戾气毒气之不同,可产生大流行和散发流行。《温疫论·论气盛衰》篇说:“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又曰:“至于微疫,似觉无有,盖毒气所钟有厚薄也,其年疫气衰少,里闾所患者不过几人。”戾,又有劲疾、猛烈之意。因此,戾气致病则发病急剧,病情发展险恶。戾,还有罪恶的意义。则戾气致病则受害面广(可造成大流行),死亡率高。
分类
历代是根据病因的性质,而分为温疫和寒疫两大类。如《医学心悟·论疫》:“夫在天之疫,从经络而入,宜分寒、热。”根据发病和流行的情况,又可分为大疫和常疫。所谓大疫即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所谓常疫即传染性较弱,呈散发或流行面局限。如《类证治裁·疫症》:“疫为时行厉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一偶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疫病又可根据传染的性质和途径,可分为在天之疫和在人之疫。所谓在天之疫,病邪由经络而入者;在人之疫病邪由口鼻而入者。如《医医偶录·疫痢疟肿论治》说:“疫有由天时者,有由人染者,由天时则邪从经络入……。由人染则邪从口鼻入。”《医学心悟·论疫》中还指出在天之疫来势凶,发病快,流行广;而在人之疫,由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等。临床上如鼠疫、疫斑等则属在天之疫;如疫黄、疫痢等则属在人之疫。亦有根据疫病发病之季节不同,又可分“春瘟”、“时疫”(指狭义时疫)、“秋疫”、“冬瘟”等。《辨疫琐言》卷一曰:“世之宗瘟疫论者,……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曰冬瘟。”
此外,还有《内经》之五疫,是古人借五行而分为“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五种。所谓木疫,即具有肝症状的疫病;火疫,即具有心症状的疫病。即是以五脏症状相配而成五疫。
辨证要点
首先应分清温疫还是寒疫。温疫必有热证。若头面肿大如斗者为大头瘟;咽喉肿痛,颈项肿胀者为虾蟆瘟;腮部肿胀,连及下颌者为颅鹚瘟;两足萎软,步履不便者为软脚瘟;腋、胯起核,而鼠先死者为鼠疫;以上皆属于温疫。寒疫必有寒证。《时病论·附论》说:“大概众人之病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此又与瘟疫之疫,相悬霄壤,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也。”
治疗原则
因疫病均是属外感之病,虽有温、寒之分,但以热为多见。如《外台秘要·天行》:“天行多热者也。”有表证者,均应解表祛邪。温疫是表热为主,治宜清热解表,疏风解表为主,常用的有普济消毒饮等;寒疫是表寒为主,治宜辛温解表,疏风解毒,常用的方剂有荆防败毒煎等。温疫可以传里,寒疫亦可郁而化热,宜分疾病之在气、在营、在血。在气者以大清气热为主,可用白虎汤;里实者以通腑攻下为主,可用承气汤;在营者以清营解毒为主,可用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在血者以凉血解毒为主,可用犀角地黄汤等。
预防及护理
当疫病流行时应作好预防工作。如《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叙疫论》说:“夫疫病者,……谓之天行是也。……还以天地所生之物而防备之。”预防方法应根据疫病的不同性质而采用相应的措施,见“大头瘟”条。疫病具有传染性,亦可广泛流行。因此,必须做好隔离消毒工作,患疫病后宜休息,多饮开水,宜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冷瘴   寒疫 ☛

疫病

疫病

藏医将感受疫疠之气和微形病虫(病菌)造成的急性传染病统称为疫病。《四部医典》:“病气如云弥漫空气中,天母疠疫、白喉、痢疾病,炭疽、天花、流感接踵至……秽气蔓延传染称瘟病。”从例举疾病来看,《四部医典》将瘟病和疫病笼统概括在一起,统称为瘟疠病。把许多疫病甚至放在其他疾病中进行阐述,如疫黄放在赤巴病,丹毒放在自生疮疡病,肺炎放在紊乱热等。但成书于公元18世纪的德司·桑杰嘉措的《四部医典秘诀补遗》又将瘟病和疫病区分开来,认为瘟病主要指感受污秽之气,包括病气,如病人呼出的气和身体气味、烟尘、瘴疠之气、毒气以及从发生传染病地区吹来的空气等,主要有瘟热病、痘疹、麻疹、流行性感冒等。疫病主要指微形病虫传染的疾病,一般发病急、病势严重、疼痛剧烈,能立即致人死亡。八邦焕·嘎玛丹增赤烈热杰的《四部医典释难》:“疫病是身体中固有的病虫与外界“巴日巴达”毒虫相遇,侵入人身七正精和三秽物中,引起的一种即刻夺去生命的凶猛疾病。”《四部医典》喉蛾、炭疽章中说:“(喉蛾、炭疽)是存在于血中七种毒虫所引发,毒虫色如红铜看不见。”七种毒虫色红,状如钢针,极小肉眼看不见,窜行极快,弹指间能从头窜至足心。《秘诀部补遗》:“巴日巴达毒虫体形如蛇,头如石龙子,口大身长,多足如蜈蚣,长有风翼,到处飞窜,随空气进入人体毛孔而发疠疫病。”此外,还有“哲哲合”病虫、“亚马”病虫等多种。
疫病按所引发病虫和发病部位不同大体分为18种。如发于头部称脑急痛(脑膜炎)、发于喉部者为白喉、发于胸部者为短刺痛(肺炎)、发于胃部者为胃绞痛、发于小肠者为痢疫、发于皮肤者为丹毒、发于关节者为肉核病(淋巴结炎)、发于鱼肌者为霍乱转筋、发于肌肉者为炭疽,发于肌肉、骨、脉道者为疖痈,发于脊髓者为角弓反张(破伤风)、发于胆者为疫黄、发于命脉及脏腑者为内炭疽,还有瘰疬、凹凸疽、痄腮、“安木如”等。瘟疫病的症状、治疗及饮食起居宜忌,同瘟热病见该条。藏医对病菌病毒和传染病的认识基本同现在医学相符合。早在公元八世纪,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是不可思议的,它说明了藏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深邃的观察力,也证明了藏医学的科学性。

☚ 紊乱热   瘟热病 ☛

疫病

epidemic diseas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