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疫疹一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疫疹一得温病类著作。清余霖撰。两卷。霖字师愚,安徽桐城人。少屡试不第,遂弃儒攻医。擅长以石膏疗温疫,并创制良方“清温败毒饮”,活人甚多,在温病学上有一定贡献。本书撰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卷上论疫疹病因症状辨认,运气主病,指出病从口入。卷下论述疫疹差后诸症的治疗,疫疹诸方析义。以为治疫不宜表下,主张重用石膏以清热毒为法,并提出疫疹形色的鉴别辨治。后附余氏十一例疫疹重症验案。认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故立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为疫疹的治疗大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温疫治法。其法延用至今,仍有实用价值。有乾隆五十九年手抄本,光绪五年(1879)刻本,光绪二十六年坊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道光延庆堂本影印本。程宝书《浅谈余霖对温病学的贡献》( 《浙江中医药杂志》 1982.7.304)可供参考。 疫疹一得疫疹专书。2卷。清·余师愚撰于1794年。作者因其父患时疫,为群医以伤寒法误治而死,后究心于疫疹的临床研究,颇有心得,著成本书。全书重点论述疫疹证治,余氏擅长用石膏治疫疹、温病,曾有“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的临床见解,并创用了清瘟败毒饮等效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疫疹治法。在发病方面,书中较多地谈到运气主病。建国后有影印本。 疫疹一得书名。清·余霖(师愚)著。1 ( 2 )卷。撰于1794年。本书主要述叙某些发热病,尤其带有皮疹的传染病的治疗经验,并强调石膏在治疗燥热证中的作用。现代中医治疗乙型脑炎重用石膏,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余氏的经验。在发病方面,较多地谈到了运气主病。现有排印本。 疫疹一得二卷。清余霖(生卒年不详)撰。余霖字师愚,桐城 (今属安徽)人。少业儒,攻科举,屡试不第,遂攻医学。博览医书,长于治疗疫病。因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乃发愤著书立说。见当时治疫所用不外伤寒之剂,因研读本草,见石膏性寒,有解肌表热、胃热、泻实热之功,乃恍然大悟,试用石膏重剂治疗瘟疫,取得良效。后游京师,时值瘟疫流行,用石膏治之,活人甚众。余氏积多年临床经验撰成此书。专论热疫斑疹,热疫不同于一般热病,疫疹亦不同于一般疫病,故治法也有其独特之处,而热疫斑疹,交相传易,病同症同,故其治亦同。余氏对疫疹证治颇有发明,而自谦“千虑之一得”故以名书。上卷论疫疹病源、症状辨认,阐述运气主病,肯定病从口入;下卷论述疫疹差后诸症及治疗方法,疫疹诸方析义。以为治疫不宜表下,主张重用石膏以清热毒为法,并提出疫疹形色的鉴别辨治。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论斑疹,论治疫,论治疹,论疹形治法,论疹色治法,论发疮,论妊娠病疫,论闷证,论疫疹治验等。后附“疫疹条辨”共七十条,前五十条为热疫正病、正治之法,重点通过清瘟败毒饮一方,随证加减;后二十条是疫后调理法。余氏认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故立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为疫疹的治疗大法。余氏为温疫治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创制的温疫治法亦为后世所沿用。有乾隆五十九年 (1794)手抄本、乾隆年间原刻本、光绪五年 (1879)刻本、光绪二十六年 (1890)坊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疫疹一得yìzhěnyīdé疫疹专书。2 卷。清·余师愚撰于1794 年。作者重点论述疫疹证治, 颇多临床心得, 余氏认为“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其创用清瘟败毒饮等方,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疫疹治法。在发病方面, 书中较多地谈到运气主病。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印本。 疫疹一得 《疫疹一得》《疫疹一得》系温病学著作。清·余师愚(即余霖)撰。初刊于1794年(乾隆59年)。本书专论热疫斑疹,热疫不同于一般热病,疫疹也不同于一般疫病,故治法也有其独特之处,而热疫斑疹,交相传易,病同症同,故其治亦同。余氏对疫疹证治颇有发明,而自谦“千虑之一得”,故以名书。经王孟英节取删润的《疫疹一得》主要内容有: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论斑疹,论治疫,论治疹,论疫疹之脉不宜表下,论疹形活法,论疹色治法,论发疮,论妊娠病疫,论闷证,疫疹治验等。后附“疫疹条辨”凡70条,前50条为热疫正病、正治之法,重点通过清瘟败毒饮一方,随证加减; 后20条是疫后调理法。该书对后世治热疫、发斑,影响颇大,特别是热疫发斑紫黑者,用“余氏清瘟败毒饮”有时可收良效。原书初刊后,又经王孟英删润,将其收入《温热经纬》卷4,作为该五大论之一。 ☚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