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读音·iu(ˊ),为iu韵目,属ou—iu韵部。羽求切,平,尤韵。
❶一种皮肤病,俗名“瘊子”,不痛不痒。

上一条: 下一条:

〔you〕bid lieut gud:手背长~。baot doul mex bidlieut gud.

{}4350见「疣子」

疣yóu

一种皮肤病。症状是皮肤长出小疙瘩,表面干燥而粗糙,不疼不痒。通称瘊(hóu)子。

疣肬

也叫瘊子,皮肤上的黄褐色小疙瘩,不痛不痒:赘(zhui)~。

疣yóu

一种因病毒产生的皮肤病,主要症状是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不痛不痒。
【提示】又称“肉瘤”、“赘疣”、“瘊子”。

疣yóu

皮肤上长的赘生物,俗称“瘊子”。《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县~。”(县:同“悬”。)

*you

F0E0
皮肤病名。皮肤上出现小突起,多发于面部或手背:扁平~/寻常~。

皮肤

皮肤

皮(~毛;~表;脸~) 肤 肌
皮肤的表里:肤革
人体的皮肤:革(肌~充盈)
皮肉的薄膜:
皮肤的深层:真皮
皮肤以内:皮下(~出血)
皮肤破裂:绽(肉绽)
皮肤干燥裂开:燥裂
皮肤受冻裂开:皴(皴裂;皴皵;手~)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龟(龟裂;~手)皲(皲裂;皲坼;手~)
手足皮肤因摩擦而生的硬皮:茧(老茧;脚~) 趼(趼子;老趼) 胝(胼胝;肐胝儿) 跰胝 膙子(手起~)
由于久行,足上磨出厚厚的硬皮:累茧累趼
皮肤上长有颜色的新生物:痣(蓝~)
黑色的痣:黡(黶子;黶记;黑黶) 黬黑子 黑痣
凸起的痣:痦子
皮肤上有颜色的印子:斑(雀~;黄褐~)
出生就有的深色斑痕:记(胎记)
老年人皮肤上长的黑斑:寿斑
疮口或伤口留下的痕迹:疤(伤疤;大~)瘢(瘢痕)
疮伤愈合留下的痕迹:疮疤
皮肤上生成或突起的硬块:子(青春~;热肺~) 疙瘩
伤口或疮口的块状物:痂(~皮) 疮壳
皮肤上起的小疙瘩:癗 疱(脓~)
受冷或惊恐而起的疙瘩:银粟 鸡皮疙瘩
皮肤上的一种突头状物:疣 瘊(~子)
皮肤丰满:丰颀
脸颊或肌肤丰满:丰盈
全身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体无完肤 体无完皮

另见:肌肉 肌理 纹路

☚ 皮肤   肌肤 ☛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病名。出《灵枢·经脉》,生于体表的一种赘生物。即疣疮。又名千日疮。详该条。

病名。出自《灵枢·经脉》。又名千日疮、疣赘,俗称子。多为病毒通过接触传染引起的皮肤小赘生物。为肝虚血燥,筋脉不荣所致。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丝状疣等。

疣you

一类由病毒感染的皮肤病,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而分为: (1) 寻常疣: 为米粒大或豆大的角质增生的半球形隆起,表面粗糙灰黄色,多发生在面部、手指、手背等处。治疗可外用鸦胆子或电烙、冷冻等。(2) 扁平疣: 青少年多见,好发于面部、手背等处,为半粒米大小的扁平丘疹,淡褐色或正常皮色,表面平滑、境界清楚、稍硬,皮疹可散发或密集。可服薏仁米、乌洛托品、维生素B2等进行治疗。(3)跖疣: 为生在跖部的米粒大、豆大的角质增生斑块,粗糙不平,境 界清楚,中心稍凹,去掉表面角质可见乳白色角质软芯和小黑点,压痛,治疗可冷冻或外用鸡眼膏。(4) 传染性软疣: 好发于躯干,四肢为米粒大或高梁米大的半球形隆起,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心有脐窝,挤之内有乳酪状物,为软疣小体,有痒感。治疗措施为挑破,并挤压软疣小体,然后外用碘酊。(5) 尖锐湿疣: 好发外生殖器和肛门。现 将其列入性传播疾病,为淡红色或污秽的菜花样隆起,有渗出,发恶臭,可用冷冻治疗。

☚ 癣   痤疮 ☛

中医病名。又称赘疣,俗称千日疮、瘊子、饭蕊。是指生于手背、手指或头面部的某些小的赘生物。多由风邪搏于肌肤,或肝血不足,失于濡养所致。临床症见初起小如粟米,逐渐大如黄豆,突出皮肤表面,赘生物表面粗糙,状如花蕊,色灰白或污黄。疣的数目多少不定,或一个,或数十个,一般无自觉症状,挤压时则略有痛感,碰撞或摩擦时容易出血。治疗采用外治方法,先治疗原发疣(俗称母瘊),待原发疣治愈后,其他的疣往往可以自行消退。

☚ 褥疮   胼胝 ☛

疣you

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但传染性甚小。儿童期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寻常疣,好发于手背、手指、足部、甲周。为小米粒至豌豆大小,质略硬,表面干燥,顶端可呈花蕊样或刺状,无痛痒感。扁平疣多骤然发生,见于颜面、手背,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明显,常因搔抓而自身传播,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多无自觉症状,可自行消退,但可复发。寻常疣可行冷冻、激光、电灼等治疗。扁平疣可经局部用药治愈。

☚ 丘疹性荨麻疹   褶烂 ☛

疣wart

系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多由病毒感染而致。病理改变是以细胞增生为主的增生性改变。大体见有扁平状疣,大小不等,小米粒大至绿豆粒大,圆形或不规则扁平状;寻常疣,多分布在手背部,以近关节处居多,呈圆形突起,表面粗糙、质硬;跖疣,好发于足底,角质增厚、隆起、表面粗糙有压痛;外生殖器与会阴部易发生尖锐湿疣,为性病的一种。各种疣并非一种病毒感染,应分别治疗之。发生在面部及手部疣均可自愈;足底疣可用腐蚀药膏贴附或手术切除;尖锐湿疣按性病管理与治疗。我国生产的疣敌,对多数疣有效。

病名。俗称“瘊子”。指生于皮肤浅表的小赘生物。小如粟米,大如黄豆,表面粗糙如花蕊,色灰黄,触之坚硬,有压痛感,摩擦或碰撞易出血,常发生在手足及头面部。多因风热毒邪搏于肌肤,或肝旺血燥,筋气不荣所致。内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潜镇;外治有外敷、熏洗、推疣、针灸等法。


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病。常见的有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和尖锐湿疣。寻常疣俗称瘊子;跖疣即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呈粗糙不平中央凹陷的斑块;扁平疣为帽针头大小的扁平丘疹;尖锐湿疣又称“性病疣”,好发于会阴、肛周等处,呈乳头状、蕈样或鸡冠样增生。均采取局部治疗。

疣yóu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瘿瘤疣痣(螳螂)(77)。病证名。即疣赘,又名千日疮,生于体表的一种赘生物,出《灵枢·经脉》。

疣verruca

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以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组皮肤良性赘生物。这种病毒只感染人,通过接触传染,但传染性较小。临床上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

疣yóu

病名。出《灵枢·经脉》。生于体表的一种赘生物。又名千日疮、疣赘、癞子。详千日疮条。

疣是病毒引起而以细胞增生反应为主的一类皮肤良性赘生物。人疣病毒称为人乳头瘤病毒,它对于任何动物不致病,仅有组织学检查能证实其存在。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染,但传染性甚小。潜伏期1~20月,平均4月。细胞免疫缺陷,可促发疣的感染,甚至使其向全身播散。
疣分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四种。它们由不同的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在电镜下不能区分,但免疫血清检查反应各有不同。
寻常疣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手背、手指、面、足等处。为针头至黄豆大或更大的角质增生性丘疹,半圆形或多角形,质硬,灰褐色或正常肤色,顶端可分裂成花蕊状或刺状,基底及周围无炎症。初发仅1个,可由自身接种而增多,一般无自觉症状。其发于甲缘者称甲周疣,有触痛,易发生裂口而感染。若疣表现为丝状突起,称为丝状疣,多见于眼睑、颈部,其高度一般不超过1cm。若疣在共同的基底上呈多指状,称为指状疣,多见于头皮趾间。
跖疣
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初发为略有光泽的米样丘疹,由于足底部经常受压,故不能形成明显的乳头状突起,而表现为与表皮平行的直径约4~5mm或更大的黄色角质增厚,表面粗糙呈小点状,中心略凹陷,周围呈环状角质增厚。如以刀削去角质,则可见乳白色软芯的疣。有时在跖疣中心有黑色小点,系由于乳头血管破裂出血所致。跖疣一般为单侧发生,数目多少不定,有压痛,妨碍行走。
扁平疣
或称青年扁平疣,为针尖至绿豆大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扁平丘疹,褐色或肤色,境界明显,好发于颜面、手背,大都骤然发生,散在或密集,或由于搔抓而呈串珠状。无自觉症状或微痒,多见于青少年。
尖锐湿疣
又称尖锐疣,大多见于湿热易受摩擦处,如外生殖器和肛周,其次是腋窝、乳房下、趾蹼间等处。包皮过长或妇女白带较多而卫生习惯较差者易患。初起损害为淡红色丘疹,渐次增大加多,融合成乳头状赘疣,如菜花状,色暗红、灰白或灰黄,表面湿润、柔软,有恶臭,基底常有蒂。久后可形成更大的肿瘤状,称巨形尖锐湿疣,有少数病例可并发表皮原位癌。
组织病理显示寻常疣表皮有乳头瘤样增生和角化过度,间有角化不全,钉突延长,在疣的周围向内弯曲指向中央; 棘层和粒层内有大的空泡化细胞,其核内充满均质性嗜碱性物质,电镜下含有大量的球形病毒颗粒;在空泡化细胞的胞核内或胞浆中尚含有圆形的嗜酸性小体,可能是一种变形产物。跖疣的组织病变类似寻常疣,但角层更为增厚。扁平疣有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但无乳头瘤样增生; 粒层均匀增厚,角层呈网篮样外观,增厚的棘层上部有许多空泡化细胞,有一些核呈深嗜碱性;在电镜下嗜碱性的核中有病毒颗粒。尖锐湿疣的棘层高度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钉突延长、分支形成假癌性增生,有大量核分裂相;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空泡化,体积较大,具有透明的胞浆,中央有圆形深染的胞核;真皮有明显的细胞浸润,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电镜下深嗜碱性的胞核中有病毒颗粒。
除尖锐湿疣外,疣在两三年之内大多可自然消失。但有不少病例常此愈彼起。有的治愈1~2个初发损害后,其余也随之消退,消退期疣常可有一些预兆如: 突然瘙痒; 基底部发生红肿,损害突然增大;损害趋于不稳定,有个别消退或细小的新疣发生。
治疣的方法按其机理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物理、化学方法破坏疣组织或外科刮除; 二是局部使用抗病毒的化学药物以抑制疣病毒的繁殖及宿主的细胞增殖而使疣得到破坏; 三是暗示疗法。
寻常疣:
❶明显高起而基底较小的疣,可用压舌板或棉花棒以30°角度用力向前推除,然后涂以碘酒,压迫、止血,或先在压舌板或棉花棒上浸35%氯化铁溶液,推疣后可免出血。
❷局麻下用刮匙刮除,电灼或二氧化碳激光烧灼,冷冻或用棉棒蘸液氮点涂。
❸腐蚀性药物如纯石碳酸、三氯醋酸、水晶膏(20%氢氧化钾浸泡糯米数小时后,搅拌成糊状)、去疣粉(纯碱和生石灰各等份,研细调匀,临用时滴数滴2%普鲁卡因溶液调成糊状)。可先贴剪有1小洞的胶布以保护疣周围皮肤并暴露疣体,然后直接涂水晶膏或冰醋酸糊于疣的表面,厚约0.2cm,再用胶布或纱布封包,于8~24小时除去药物,疣体即被软化脱落。
❹用20%氯化钠0.5%普鲁卡因溶液、4%阿糖胞苷生理盐水溶液、或0.1%争光霉素盐水溶液0.1~0.2ml注射于疣损害内,2~4周可脱落,如无效可重复1~2次。后二者溶液应新鲜配制或放在冰箱内保存。
❺20~40%碘苷 (IDU) 乳剂或霜剂外用加局部封包。5~10%氟脲嘧啶软膏(面部用1%)局部涂敷或加封包。或先将疣泡软,略划破,再用雅旦子仁搽擦。
跖疣: 局部用药参见寻常疣,一般可用争光霉素或阿糖胞苷作疣损害内注射,或用40%水杨酸软膏局部敷贴。
扁平疣: 数目不多时,可用雅旦子仁,无色碘酊 (碘5.0、碘化钾3.0、浓氢氧化铵10.0、水40.0、乙醇加至100.0),5~10福尔马林溶液、5%酒石酸锑钾溶液、0.05~0.1%维生素A酸的酒精溶液,1%氟脲嘧啶软膏、5%氟脲嘧啶二甲基亚砜涂剂,或0.2%争光霉素二甲基亚砜液等药。皮损多时除外用疗法外,可内服乌洛托品(0.3~0.6每日三次,10~14天)、氧化镁(0.4每日三次,10~14天)、薏苡仁(30~50每日一次,10~14天)、肌注10%水杨酸铋(2ml每5~7天1次,10次为1疗程) 或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日一次,共15~20次),亦可用1%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第1次3ml,以后5ml,每周2~3次,10~12次为1疗程。此外,还可用液氮棉棒点涂或喷雾,应分批进行。
尖锐湿疣: 较小者可用10%足叶草脂酒精,25%足叶草脂石蜡液、5%氟脲嘧啶乳剂,但应注意保护周围健康皮肤,较大者应手术或激光刀切除。

☚ 挤奶员结节   传染性软疣 ☛

生在皮肤浅表的小赘生物,称为疣。见于《灵枢·经脉》。又称疣目、疣子。多为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怒动肝火,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气血凝滞,郁于肌肤而致。正如《薛氏医案》谓:“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证见疣体小如粟米,或大如黄豆,呈颗粒状,散在或簇集成群,部位不同,疣状不一,多突出皮肤表面,粗糙不平,或光滑,或质硬增厚,其形状如花蕊、粟米、半球状、肉丝样不等,色呈灰黄、灰褐、污秽色或正常肤色。疣体数目多少不一,少则一二个,多则数十至百。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碰撞或摩擦后易于出血,发于阴部者,有时可发生恶臭气味。
临床一般以外治为主,对于多发性疣,则宜内治。外治,可选用推疣法、鸦胆子油外敷、艾灸、针刺、结扎及耳针等方法。

☚ 蛇串疮   寻常疣 ☛

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赛阿力勒,是指生在皮肤浅表的小赘生物,并称之为疣。病因多由在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体液失衡,血液质偏盛,或浓性体液增多,尤甚为过浓黏液质或过浓黑胆质流入毛细血管,滞留于肤表所致。症见疣体小如粟米,或大如黄豆,呈颗粒状,散在或簇集成群,部位不同,疣状不一,多突出皮肤表面,粗糙不平,或光滑,或质硬增厚,其形状如花蕊、粟米、半球状、肉丝样不等,色呈灰黄、灰褐、污秽色或正常肤色。疣的种类较多,一般分为公疣和母疣两类,前者数目为单一;后者多则数十至百。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碰撞或摩擦后易于出血。多见于青少年。有好发于手足部的,也有好发于颜面、颈部、眼睑、躯干、足底、外阴及肛门的,甚至也有传染性等等。治宜清血排毒,稀化浓性体液,祛疣为主。若血液质偏盛者,方用马欧力 欧苏力 煎汤加热维改尼 巴达木 油内服;排毒,方用买提布合 艾非提 汤内服;稀化过浓体液,方用清除过浓黏液质和黑胆质的排泻剂,宜用湿性药物和制剂,并多食生湿性食物。祛疣,宜用黑种草子、困都西、硫磺、胡杨碱或柽概实、琥珀、胡杨碱、橡子等研成细粉与陈旧葡萄醋调成糊状外敷于疣上。用药疗效不佳,头大蒂较小并明显高出皮面的疣,可用马尾巴毛或细丝线等结扎疣的根底部,使疣体坏死面脱落。若疣为母疣者,并数目较多者,连根割除疣,则子疣自行脱落。无论敷药外治或手术治疗,应注意避免发生局部感染。

☚ 肛裂   皮下囊肿 ☛

疣yóu

{医} (肉赘) wart
◆疣病 verrucosis; 疣状 excipuliform

wart

疣yóu

verruca; wart

疣yóu


❹ 附赘悬

疣yóu

9画 疒部 一种皮肤病,症状是皮肤上出现小疙瘩,不疼不痒,多长在面部、手背等处。也叫肉赘,俗称瘊(hóu)子: 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