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疟疾针灸治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疟疾针灸治法

疟疾针灸治法

疟疾,俗称“打摆子”,系感受“疟邪”所致。现代医学证实,是以蚊虫为媒介,疟原虫侵入血液而发生的传染病。临证以寒战、壮热、汗出和休作定时为特征,以一日一发或隔日一发为多数,亦有三日一发者。本病常发于夏秋两季。如来势凶猛,病情严重的称“疫疟”;发于岭南且寒热不清者,称“瘴疟”;病久形体消瘦,遇劳即发者为“劳疟”;长时间发病并在胁下已形成痞块的为“疟母”。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外感风寒暑湿,或起居失节,或劳累太过,或饮食伤中生痰致正气虚弱者。针灸治疗本病效果显著。间日疟比恶性疟效果为好,定时发作者比不定时发作者效果好,在高发病区,当地病人比外来病人效果好。实验表明,于发作前2~3小时针刺,疟原虫裂殖子处于游离状态,可见白细胞吞噬机能增强;如在非有效时间针刺,对疟原虫则无明显影响。针治疟疾效果和血清补体值有一定关系。耳针也有效。
通治法 以截疟为原则。选督脉、手厥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腧穴,如大椎、合谷、后溪、解溪、内关、曲池、间使、液门、足三里、侠溪和委中等,每次2~4穴,于发作前2小时用毫针行泻法,留针20分钟左右。督脉的陶道和至阳穴,效果亦佳。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正疟 临床证候典型,开始毛孔竖起,继则寒战鼓颔,肢体痠楚,随之而来的是壮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终则汗出,热退身凉。以后每日或间日定时发作,或隔两日发作。舌苔腻,脉弦。治宜和解截疟。选穴略同通治法。一般用毫针行泻法。如疟已发作,才开始恶寒时,可刺十宣穴放血。
温疟 包括瘴疟。热多寒少,或只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解表截疟。选穴略同通治法,用毫针行泻法,一般不用灸法。
寒疟 寒多热少,或寒而不热,胸胁痞满,神疲肢倦,口不渴,舌苔白腻,脉弦迟。治宜温寒去邪。选穴略同通治法,针灸并用。
疫疟 发病骤急,寒热不清或寒热往来,或一日数次发作,头痛剧烈,时有谵语,甚者嗜睡乃至昏迷、惊厥。治宜截疟开窍。选百会、上星、水沟、素髎、合谷和内关等,用毫针行泻法,或酌情配合灸法;也有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放血。
劳疟 疟邪久留,使正气耗伤而成,表现为面黄乏力,纳少自汗,舌淡脉弱,劳累则疟疾发作,但寒热不甚显著。治宜以补血益气为主,并调和营卫以驱疟邪。选大椎、胃俞、脾俞、中脘、气海、足三里、间使、陷谷等,用毫针行泻法或平针手法,并适当配合灸法。对本型疟疾,强调在间歇期进行补益性治疗,以扶正气,可防止发作或缓解发作。如已形成疟母,可选章门穴针灸兼施。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腧穴注射法 选大椎、内关等穴,于发作前2~3小时注入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每穴1~2ml。
耳针法 选脑、下屏尖、肝、脾等穴,在发作前1小时针刺,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

☚ 流行性乙型脑炎针灸治法   痢疾针灸治法 ☛
000017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