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Malaria)
安徽民间俗称疟疾为“痺寒”、“打摆子”、“打老瘴”,久已流传“涝得痺寒旱生痢”等俗语。由此推知,省内流行疟疾的历史久远,但有关流行的资料不详。
1949年以来,安徽为全国重点发疟省之一,几乎每年都有疟疾流行,发病人数高达几百万。1960年和1970年流行最剧,发病人数分别高达800万、459万,为历史上疟疾发病的最高峰和次高峰。全省均为疟发区,淮北平原为间日疟流行区,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以间日疟为主,存在恶性疟和三日疟。疟疾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秋季(8—10月)。
蚊子为疟疾的传播媒介,据1949年后调查资料,安徽蚊类计有8属75种,其中按蚊属16种,传播疟疾的主要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嗜人按蚊是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
对疟疾的防治,主要采取灭蚊和普查普治等措施。1970年以后,全省建立1400多人的疟疾防治专业队伍和7个疫情监测点,并制订《安徽省疟疾防治工作暂行办法》。1978年起,每个县均设3~4个疟原虫镜检站,对发热病人均做镜检查找疟原虫,镜检疟原虫阳性病人一律给予治疗。防治经费全部由省财政安排,每年约为500万元。
1974年起,安徽与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毗邻4省,由国务院牵头,联合防治疟疾,开展大规模群众性防治工作,采取“两根治(休止期和现症病人根治)一预防,大力开展灭蚊”的综合性措施。
80年代以后,安徽疟疾发病人数逐年下降,发病率降至1%以下(1960年全省发病率高达26.29%)。由于蚊子分布广,灭蚊工作十分困难,消灭疟疾的工作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