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砌於祠堂、墓室及石闕等處之裝飾性圖像磚。始於西漢,風行於東漢,南北朝之後漸少。其產生與發展同漢盛行厚葬有關。圖像題材廣泛,内容多表現封建貴族宴樂、車馬出行等生活,反映當時勞動生產者亦較多。兩漢以後,佛教藝術也影響着畫像磚。南朝大面積拼砌磚畫超過了初期之單磚獨幅畫,内容亦增加了人物像及裝飾圖案等。其表現形式爲陽刻綫條、陽刻平面、淺浮雕等相結合,一般以木模壓製,亦有直接刻於磚上者,并施加彩繪,多爲方形或長方形。主要分佈於四川、河南、甘肅等地,長江中下游地區南朝墓中也有發現。磚刻構圖富於變化,造型簡練生動,爲中國古代陵墓雕塑藝術種類之一,同畫像石並稱爲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之瑰寳,對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建築、風俗等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