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畜牧业生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生产

养猪业 安徽是全国10个重点养猪省份之一。经过多年培育饲养,已形成皖南花猪、定远猪、绩溪黑猪、圩猪等地方优良品种。从60年代起,全省每年都有大批商品肥猪供应外调和出口。为了保护地方良种资源,全省从70年代起对省内猪种的培育、引进品种的选育、开展杂交优势的利用、人工授精的推广进行了全面部署,经过不断选育,品种改良工作得到了健康发展,地方猪种的优良性状得到恢复。全省“三化”(公猪引进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杂交猪一代化)养猪,由点到面展开,80年代后期已推广到79个县市,年饲养量达300万头以上,良种繁育体系已显雏型。为了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从1985年开始,全省规划共建阜阳、蒙城、利辛、颍上、宿县、灵璧、泗县、濉溪、五河、凤台、淮南、寿县、霍邱、肥东、肥西、长丰、太湖、望江、定远、凤阳、天长、当涂、歙县等23个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从良种繁育、防疫灭病、技术推广等方面入手,按照实际条件,分批投资建设。到1990年,23个基地县已有7个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天长县被评为农业部先进基地县;良种母猪比例比建设前提高21%,商品瘦肉猪产量增长4.4倍,商品猪调出率增长了50%以上。
大牲畜饲养 安徽省大牲畜饲养向来以牛为主,骡、马饲养量较少,仅局限于淮北的部分地区;驴的饲养范围分布较广,80年代末这3种役畜饲养总数约40余万头。
1.黄牛。黄牛是安徽农村的主要畜力。1952年全省存栏量为140.2万头,占当年大牲畜存栏总数的53.2%。为了提高黄牛的役用效能,50年代开始,安徽省引进国内著名的役牛品种进行改良,建立了多处种牛场。农村改革以后,养牛业迅速发展,养牛由单纯解决耕作动力开始转向役肉兼用,重点向生产商品肉牛方向发展。1986年以后,宿县、怀远、灵璧、砀山、蒙城5个县被农业部列为中原肉牛生产基地。1990年沿淮、淮北5个地市黄牛存栏量达322.4万头,占全省牛存栏总数的64.3%;当年出栏肉牛81.3万头,占全省出栏肉牛数的90%以上,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商品牛生产区。灵璧、蒙城、砀山县被评为农业部先进基地县。
2.水牛。水牛为安徽省水稻产区的主要畜力。省内的“东至水牛”曾列为我国水牛优良品种。1952年全省水牛存栏量为61.36万头,占当年大牲畜存栏数的23.3%,1988年发展到129.43万头,占大牲畜存栏数的24.7%。在大牲畜饲养量中仅次于黄牛。
3.奶牛。安徽奶牛饲养起步较迟。为解决城市鲜奶供应,从1978年起着手发展奶牛业。进入80年代后,建成合肥中德奶牛示范场。淮南农场发展成为奶牛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联合企业。80年代后期,全省奶牛发展到近1.5万头。到1992年全省奶类总产已达2.66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4.26倍。
养羊业 1949年安徽省羊存栏数为25. 8万只,1988年发展到416.25万只。淮北地区是全省山羊集中产区,饲养数量占全省80%以上。安徽白山羊为地方优良品种,其板皮拉力强,弹性好,久负盛名。绵羊饲养主要分布在萧县、砀山等地,地方良种为小尾寒羊。50年代起,安徽开始进行羊的改良工作。70年代初,半细毛羊的育种改良全面开展,萧县建立了绵羊改良试验站,固镇建立了育种场,经过10多年的选育,半细毛羊的生产性能大大提高。1988年在绵羊毛主产区萧县建设绵羊毛生产基地,扩建县绵羊改良站和区、乡人工授精站,全面进行羊种改良。1990年基地县绵羊存栏数已达8万多只。为了提高白山羊的优良性状,提高板皮质量,扩大优质板皮生产,1982年在亳州建立了羊种改良试验站,霍邱建立了白山羊保护区,开始对白山羊进行选育工作。1986年,农牧渔业部和外贸部联合选建阜阳地区和濉溪、宿州、萧县、灵璧、泗县、怀远、霍邱、寿县等18个县为山羊板皮出口生产基地。经过数年的本地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板皮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省除原皮继续出口外,皮草制品出口数量大大增加,使畜产品创汇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养兔业 安徽原有的养兔基础比较薄弱,80年代以前,全省存栏兔数常年保持在100余万只。1980年以后,省农牧、外贸部门先后从国外引进良种长毛兔,在阜阳、阜南、固镇等地办种兔厂,经过扩群繁殖,向农户推广,使全省养兔业得到迅速的发展,1985年全省养兔达923.97万只。1986年以后,省农牧部门调整了养兔生产布局,加强品种改良,提高兔毛质量,兔的存栏数保持在500万至600万只,兔毛出口量逐年增加,1988年上升到716吨。长毛兔的主产区为阜阳地区,该区养兔数量和兔毛产量均占全省的80%左右。目前,兔毛为全省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宗畜产品以及加工产品之一。
家禽业 安徽家禽饲养有数千年的历史。家禽业为畜牧业中仅次于养猪业的第二大饲养业。地方优良品种有淮南鸡、天长鸡、巢湖麻鸭、寿霍白鹅等。家禽业中养鸡占有很大比重,历史上以农户散养为主。1978年以后,安徽省开始在合肥、淮南、淮北、铜陵等市兴办工厂化养鸡场。进入80年代,全省以国营鸡场为骨干,带动了工矿企业、农民集体和专业户的养鸡生产,形成了一批规模不等的蛋鸡、肉鸡饲养场,其中5万只以上规模的蛋鸡场、10万只以上的肉鸡场已达15个。优良品种和配合饲料等技术的推广,初步改变了单一户养的落后状态,促进了养鸡生产向企业化方向发展。养鸭在全省家禽饲养业中仅次于养鸡,年饲养量超过家禽总存栏数的10%。1978年庐江县成立了巢湖麻鸭育种场。1986年农业部、中国牧工商联合总公司与安徽省联营,在巢湖地区建设水禽生产基地,开展水禽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在养鸭业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全省养鹅业发展迅速,鹅的饲养量占水禽饲养量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年饲养量已接近家禽总饲养量的10%。水禽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全省禽肉产量的提高,目前,水禽肉的产量占全省禽肉总产量的60%以上。水禽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江淮丘陵区。继巢湖地区之后,六安地区开发皖西白鹅获得成功,霍邱县建立了皖西白鹅保种群,该地区利用草场条件优越,大力发展养鹅生产,鹅的饲养量已跃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优质羽绒的重要生产基地。80年代末全省羽绒产量已近1000万公斤,1990年全省羽毛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以上。家禽业的发展,使全省蛋类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1992年全省蛋类产量达36.2万吨,比1978年的9.25万吨增长了2.91倍。
养蜂业 安徽养蜂历史悠久,蜂产品质量上乘。1949年全省养蜂为3万群。1978年发展到6.96万群,增长了1.3倍。1979年以来,养蜂业发展迅速,1988年已达到27.5万群。目前,全省养蜂专业户已达5000多户,养蜂20余万群;养蜂初步形成区域化生产,涌现了歙县、阜南、临泉等养蜂重点县。全省养蜂业已由单纯养蜂采蜜向养、购、加工一条龙体系方向发展。1990年全省产蜜8000吨,居全国第4位,蜂王浆等各种蜂产品的产量也有很大增长。1990年全省出口6个蜂蜜产品共计6500吨。

☚ 畜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建设 ☛
000015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