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弹huǒjiàndàn〈名〉 靠火箭发动机推动的非制导弹药。火箭弹按战斗部类型分为主用弹、特种弹和辅助弹。按作战使用和所配属兵种分为地面炮兵(野战)火箭弹、单兵反坦克火箭弹、航空火箭弹、海军火箭弹等。按稳定方式分为尾翼式火箭弹和涡轮式火箭弹。 火箭弹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非制导弹药。按其飞行稳定的方式分为尾翼(非旋转)式和涡轮(旋转)式两种。尾翼火箭弹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翼组成,安装有在发射前折叠而在发射后飞行中能自动张开的尾翼,弹长可达弹径的20倍以上。涡轮火箭弹是利用倾斜(15°~20°)的喷管使弹旋转以保持飞行稳定,弹长一般为弹径的5~7倍。火箭弹的弹道分为主动段(火箭发动机工作段)和被动段(火箭弹成为自由飞行体)两段。在主动段末端火箭弹达到最高速度1000米/秒。火箭弹的加速比较平稳,弹的轴向过载系数,仅30~60 (普通炮弹达数万),可以将大量炸药或其他装料装入战斗部。 火箭弹 火箭弹huojiandanrocket一种用火箭炮或火箭发射装置发射的、依靠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非制导的弹药。通称无控火箭弹。一般均由战斗部(含引信)、发动机(含固体火药与点火具)和稳定部组成。火箭弹实质上是一种具有炮弹功能的火箭。 火箭弹按其功能和对目标的毁伤作用分为杀伤、爆破、杀爆燃、子母弹、布雷、扫雷和化学等火箭弹。按飞行稳定方式分为尾翼稳定和涡轮式两种。按使用范围和配置分为地面炮兵火箭弹(或称野战火箭弹,一般不包含地面远程战术火箭弹)和航空火箭弹等。 涡轮式火箭弹没有尾翼,依靠火箭发动机后端多个斜喷管喷射出高能火药气体,产生旋转力矩,使火箭弹高速旋转(达15000r/min以上)以保证飞行稳定。这种弹结构较简单,密集度较好,但全弹长受稳定飞行限制(一般弹长为7~8倍口径),因此射程较近。尾翼式火箭弹弹长不受稳定方式影响(可使弹长达20倍口径以上),由于发动机长度增长,提高了推进剂装药量,因此使射程有很大的提高。两种火箭弹发动机内的推进剂一般均为固体火药。装药结构是火箭弹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一般由燃烧室内的通气参量来确定和设计固体火药的内孔形状(如星孔或圆孔等)。 火箭弹是摧毁集群目标的压制武器,通常都采用多管联装或集束发射。涡轮式火箭弹因无尾翼全长较短,对贮运、装填和发射都较方便,但最大射程仅15km左右。由于其射程受制约,因而各国使用较多的是尾翼式火箭弹。但射程增大难以避免射击散布较大,改善办法是采用消除推力偏心的措施及在战斗部前端装阻力环。 中国于12世纪中叶就发明了用于军事的火箭,13世纪传入欧洲。至1940年,美、英、法、德和苏联等国都加强火箭弹的研制,迅速推进了火箭弹的发展。其中尤以苏БМ-13 (喀秋莎)火箭炮与弹最为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了很好的效果。战后苏联又发展了射程20km由40管发射的БМ21~122mm火箭弹、射程40km由16管发射的БМ27-220mm火箭弹及射程达70km由12管发射的БМ30-300mm火箭弹。该弹采用了射流简易控制和子母弹战斗部,威力与精度都属国际先进水平。美国研制了M270式227mm火箭弹,射程32km,每发子母弹战斗部装有644个子弹,12管一次齐射具有极大的毁伤威力。中国在抗美援朝期间开始仿制苏БМ13火箭弹;1963年开始装备自行研制的107mm与130mm涡轮式火箭弹;以后又装备了40km的273mm尾翼火箭弹;90年代,在БМ-21火箭弹基础上,研制成射程为30km的122mm火箭弹。为对付武装直升机,中国自行研制了90mm杀爆与破甲航空火箭弹和130mm杀爆航空火箭弹等。 火箭弹未来发展趋势是:发展子母弹技术,它是提高火箭弹威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发展可自寻的和自锻破片技术;减小推力偏心和各种干扰因素,提高射击密集度;采用高命中精度的简易自控技术。 ☚ 炸药 深水炸弹 ☛ 火箭弹rocket shell(/project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