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頭 > 甲首 甲首 jiǎshǒu 披甲兵士之頭顱。其稱始見於先秦典籍。《左傳·桓公六年》:“鄭太子忽帥師救齊。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於齊。”杜預注:“甲首,被甲者首。” 甲首科举考试用语。指同榜及第者之第一名。亦称“甲头”。 甲首 甲首官名。低级管民官。明代里甲制度编定民户。10家设1甲首以统之。《明史·食货一》: “洪武十四年 (公元1381年) 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100户为10甲,甲凡10人。岁役里长1人,甲首1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 嘉州防御使 甲长 ☛ 甲首清代台湾高山族村社头人之一。亦称甲头。据《台湾府志》:“次于土官者曰甲头,凡差拨之事皆其经理”。通常每一村社设一人,由土官或通事委任,但有由理番厅给领戳记者。主要职责是协助正、副土官办理公务,约束社众遵守社规。每年可由社租中获得若干石辛劳谷。 甲首职役名。宋代有甲头,亦称甲首。明代里甲制度,一甲共十人,推一人为首,称为甲首。参见“里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