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甫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甫田徐稔,字乐三,号甫田,清浙江海盐人。幕游京师,馆于香松道人德普家。善书、画,谙音律。 甫田 甫田❶《诗经·齐风》篇名。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刺齐襄公“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朱熹《诗集传》以为“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均与诗意不符,故姚际恒认为是“影响附会之论”《诗经通论》)。今人多认为是怀人之作,但关于诗中主人公的身份亦众说纷纭。闻一多认为是“女词”,可备一说。全诗三章,章四章。前二章为叠章,写女主人公怀人时心情的烦乱,“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虽为兴句,亦是比喻。末章写女主人公心情烦乱的原因,闻一多说:“男子二十而冠,亦二十而娶,突然见人家戴弁了,不免有哑然自失之感。”(《风诗类钞》) ☚ 南山 卢令 ☛ 甫田无田甫田, 维莠骄骄。 无思远人, 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 维莠桀桀。 无思远人, 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 总角兮。 未几见兮, 突而弁兮! 不要去耕种那大块的土地,看那野草在田地里长得茂盛极了。千万不要想念远方的亲人。想念白白地带来忧愁。 千万不要去耕种那大块土地,看那野草在田地里长得高大极了。千万不要经常思念远方的亲人,想念会带来许多忧愁。 少小年纪长得多么娇美,头上的双丫角多好看。几天没有见面,忽然已经戴上成人帽子了。 《甫田》三章,章四句。这是一首女子思念征夫的爱情诗。可是《诗序》说:“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这是牵强附会之说,没有实据。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无田甫田也,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无思远人也,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朱子不从序说,认为本诗“未见其为刺襄公之诗。”吴闿生也认为 “此诗殊不似刺襄公。”尽管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批评朱子之说“勉强串合,终非自然”,我们还是认为朱子的看法接近诗义。方玉润也不同意何楷的“刺鲁庄公”之说,却赞同姚际恒的“未详”之见,认为“意旨所在,则不可知”,还认为姚氏“识过诸儒远矣”,所以“从之”。为什么凡诗“必有所指”呢?找不到“有所指”,就认为是“未详”吗?我们还是应该坚持文学艺术是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观点,不必去追究“远人”到底是何人,“思远人”的人是哪家女子。 今人高亨先生认为: 这首诗是写“农家的儿子尚未成年,竟被统治者抓去当兵派往远方。他的亲人思念他,唱出了这首歌”。此说符合诗意。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感情变化为贯穿全诗的主线,先写她思念意中人却又长时间未能见面的怅惘、忧伤,后写见面后的喜悦和欢畅。感情的变化跌宕起伏,使诗歌显得生动而富有感情。 这首诗的前两章是写一个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拿耕种的耗费劳力比喻思念亲人的耗费心力之事。这个女子与儿童时已经结识的男友离别之后,多年不见,又是想他又是恼他,越是恼他越是想他,使这个女子愁肠百转,无法排遣,“劳心忉忉”、“劳心怛怛”两句便形象地描绘出这种思念之情。几乎到了坐卧不安,不思茶饭、夜不能寐的地步。 第三章是写这个女子与心上人的重逢。朝思暮想的亲人终于回来了。可是站在自己面前的人,几年前还是梳着双髻的英俊少年,而今突然戴上了弁冠,已经长成为一个翩翩美青年了。突如其来的重逢,使这个姑娘惊喜交集,感慨万千,激动不已。他们毕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以想见此时这个女子的喜悦之情,羞赧之态,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如在咫尺,清晰可见。 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二: 一是比兴手法,二是叠字。 前两章在写这个女子思念亲人的时候,用了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田”、“莠”,然后引起所咏之辞——思人、劳心。是说农家女子眼前的景物是一片大田,田里杂草丛生,正喻思念的愁绪犹如丛生之杂草。这种叙事写景而又含比意的起兴,在诗中起到了烘托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作用。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这三章都是“比也”,他对第三章的理解是:“言总角之童,见之未久,而忽然戴弁以出者,非其躐等而强求之也,盖循其序而势有必至耳。此又以明小之可大,迩之可远,能循其序而修之,则可以忽然而至其极。若躐等而欲速,则反有所不达矣。”后人多从此说。 第二个艺术特点是叠字的运用。“维莠骄骄”,《说文》:“骄骄者,扬生挺起之状。” 《尔雅·释诂》:“乔,高也。”《诗集传》:“骄骄,张王之意。”虽说法不尽相同,理解也不一致,但多数还是认为有“生长高大”之意的。这里借写杂草丛生,来喻女子的思绪烦乱正如芜杂的野草一样而坐卧不安。“维莠桀桀”,《集疏》:“桀桀,田中特立之貌。”《诗集传》曰:“桀桀,犹骄骄也。”多从此说。这里借写杂草生长得高大茂盛,来喻女子的思绪绵绵不断。另一组叠字是“忉忉”和 “怛怛”,《集疏》曰:“《传》: ‘忉忉,忧劳也。’思远人。”“怛怛,犹忉忉也。”《诗集传》也认为忉忉是“忧劳也”,怛怛是“犹忉忉也”。“忉忉”和“怛怛”也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写女子久不见意中人而内心惆怅和忧伤。表现出女子愁肠寸断,不能解脱,从而蒙生各种推测、担心的感情。这两组叠字虽然各自意思相近,但是,每一组的后一个词义总是要比前一个词义更深一步,更能真实地表达出这个女子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感情,增强了艺术效果。 另外,我们还看到本诗和《东方未明》一诗的章数一样(三章),句数相同(十二句),字数相等(四十八字),且每句都是四言。更有趣的是结构也很相似,前两章都是用重章叠句写相同的内容,而后一章则写相关的内容。两篇如此相似,实属罕见。《郑风·子衿》和这两篇也很相似,但第一章末句是五言。 甫田
【注释】①田(diàn ):通“佃”。耕种。甫田:大田。②莠 (yǒu):杂草。骄骄:高大貌。③忉忉(dāo ):忧愁貌。④桀桀:义同“骄骄”。⑤怛怛(dá):忧伤貌。⑥婉、娈:少好貌。⑦总角:头发扎成两髻,形似角。 丱(guàn):两髻对称竖起貌。⑧未几:不久。⑨突而:忽然。弁(biàn):成人的帽子。 【鉴赏】这是哲理之诗。 全诗三章。此诗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趣味别致而耐人深思。首二章以种田、思人为喻。不要耕治大田,如果耕治大田,田中就只能长出高大的杂草。也不要思念远人,如果思念远人,心中就只会生出无限的烦恼。诗以此隐喻凡做事不要厌小忽近,贪大图远,而要从小事做起,从近处着眼,否则将会徒劳无功。末章以小孩成长为喻。一个美貌婉娈的儿童,不久前头上还扎着羊角辫髻,可是过不多时再见,他的头上却忽然戴上了成人的帽子,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诗以此隐喻凡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循序渐进,便可达到预期的目的。朱熹《诗集传》说:“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朱氏正是将它当作哲理诗去理解、去发挥的。 《诗序》说:“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此诗意在告诫时人不要贪大图远,而要循序渐进,与“无礼义”“不修德”无关,因而谓“刺襄公”未免牵强。另有“思远人”说值得一提。或说少女思少男,或说母亲思儿子。这些均为推测之词,仅可作为理解诗意的参考。 甫田
【注释】 ①无:勿,不要。田:作动词用,种田。甫:大。莠(you 友):一种野草,今名谷莠子。骄骄:同“乔乔”,草高大的样子。②远人:在远方的人。可能指去远方的服役者。忉(dao 刀)忉:忧思怀念的样子。③桀桀:与“骄骄”同义,也是草高大的样子。④怛(da 达)怛:忧伤不安的样子。⑤婉娈:年少而美好的样子。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髻叫“总角”。丱(guan 贯):两髻竖起对称的样子。⑥未几:不久。突而:突然。弁(bian 便):古时的一种帽子。男子满二十岁才能戴,标志着已是成年人。 【译文】 不要耕那大块的田,谷莠草长得密连连。不要想那远方的人,想得你心里真闷烦。不要耕那大块的田,谷莠草长得密连连。不要想那远方的人,想得你心里太不安。英俊呀,美好呀,两髻扎成对角呀!不多几时见到他,突然戴成人帽儿啦。 【集评】 清·方玉润:“此诗词意极浅,尽人能识,惟意旨所在,则不可知。《小序》谓‘刺襄公’,《大序》谓‘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率皆拟议之词,非实据也。”(《诗经原始》卷六) 今·陈子展:“《甫田》,诗人思念远人,其人忽见,惊喜而作。诗云‘突而弁兮’,则知其所思念之远人为少年男子。诗人与此男子有何关系则不可知。细玩诗意如此。倘以诗之言外之意求之,则似为母远思其子,终得相见,热泪夺眶,喜极而作。岂有关文姜与鲁庄公母子间事乎?”(《诗经直解》卷八) 【总案】 《毛序》:“大夫刺襄公也。”细玩诗意,无据。因而朱熹及清代姚际恒、方玉润等皆不从。陈子展据“突而弁兮”一句推测,“知其所思念之远人为少年男子”,而思念者为谁?他曾猜测是少年男子的母亲,似太具体,诗中看不出。 甫田
这是一首出自女子之口的情诗。 首章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第一个田字,用作动词,是耕种田地的意思。第二个田字,是名词,即田地。这两句是说,不要耕种大片的田地,(耕种的田地过多,力所不及)莠草就会丛生了。“无思远人,劳心忉忉”两句,朱熹解释说: “无思远人也,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意思是说,思念远离的情人,远离的情人依旧没有回来,只能是 “徒离忧”。从所用比喻来看,她对农业生产颇为了解,懂得“草盛豆苗稀”的道理。从这一点看,她可能是一位农家的少女。这里是她自我宽慰,聊以解忧的话。她越是这样说,就越说明她对情人爱之深,想之切,幻想情人立即回到身边亲切话旧,诉说衷肠。 第二章,与第一章的内容基本相同,打比抒情,聊以自慰。由 “骄骄”而 “桀桀”,由 “忉忉”而 “怛怛”,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以加深印象,抒发无可奈何的沉重之情。 第三章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这两句是说,年轻的时候与情人在一起,说说笑笑很是美好。由此可知她们年轻时就相亲相爱。这是她如今的回忆。前两章说,“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在这里更证明它是自我宽慰的话,不思不想他是不可能的。因为年轻时的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与情人青梅竹马的恋爱关系,使她念念不忘。从“总角”的美好,会想到他的模样,想到他的为人,想到他对她的恩爱,……年轻时的欢乐一幕幕地在眼前掠过,越想越使她难以忘怀。“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两句是说,(正是想着念着)没过多久见了面,突然变成了成年了! 忽然相见,喜出望外,其乐可见!既然感情深厚,又到加冠年龄,结婚之日将为时不远! 全诗写“无思远人”,而蕴含着深思;写回忆孩时相爱之乐,而暗寓思念之切;写“未几相见”,而暗含相见之乐。都不曾详加叙写,却收到了令人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甫田倬彼甫田, 岁取十千。 我取其陈, 食我农人。 自古有年。 今适南亩, 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 攸介攸止, 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 与我牺羊, 以社以方。 我田既臧, 农夫之庆。 琴瑟击鼓, 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 以介我稷黍, 以榖我士女。 曾孙来止, 以其妇子。 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攘其左右, 尝其旨否。 禾易长亩, 终善且有, 曾孙不怒, 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 如茨如梁。 曾孙之庾, 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仓, 乃求万斯箱。 黍稷稻粱, 农夫之庆。 报以介福, 万寿无疆! 大田呀广阔无边,每年收粮成千上万,我拿出那些陈旧的谷物,养活我的农夫,自古以来都是丰收。如今我前往那向阳的南亩去巡视,有的锄草,有的壅根。小米高粱一片茂盛,庄稼长大,开始收获,田官们向我来进献。 准备好我的粢盛,准备好我的纯色的牛羊,用来祭祀土神和四方神。我的田地种得很好,就把农夫们召来庆贺和奖赏。弹奏琴瑟擂起鼓哟,用来迎接农神,用来祈求好雨,为的是让我的庄稼得丰收,来养活我的男男女女们。 曾孙来了,碰上了农夫的老婆和孩子,她们是送饭到向阳的南亩,田官们就高兴地享用酒食。让开他的左右,亲尝酒食的滋味美不美。满田庄稼一片茂盛,长势很好,结穗累累。曾孙因此而不再发怒了,因为农夫们干活很勤勉。 曾孙的庄稼堆满场,有的像屋顶,有的像桥梁。曾孙的粮囤真正多,有的像小丘,有的像山冈。于是需要千仓粮库来储藏,于是需要万辆车子来载装。黍稷稻粱大丰收哟,把农夫们一齐召来庆贺和奖赏。神明酬报你大福气,并赐你万寿无疆。 全诗四章,每章十句。这是周王祭祀土地神、四方神和农神的祈年之歌。《毛诗序》说它是“君子伤今思古” 的 “刺幽王” 之作。郑《笺》亦附会说此诗是刺幽王时“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玩味诗意,唯见丰收之喜悦与祈祀之虔诚之情,不见“君子伤今思古”之意味,也不见“刺幽王”之影子,这显然是对诗意的曲解。 此诗结构别开生面,具有跳宕交错之美。首章先写曾孙(周王)督耕求获之事。西周实行井田制度,土地分为公田、私田两种。此外,周王还占有大批的田地,叫“藉田”(或称“甫田”、“大田”)。每到春天,周王便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到藉田中去行亲耕之礼。周王用手推三下犁,三公推五下,卿、诸侯推九下。“今适南亩”,即指周王巡视“藉田”并督促农耕之事。按理,二章应接写督耕求获之发展情况,但却笔锋急转,改写未获而先祭土地神、四方神和农神后稷诸神。《礼记·月令》说:“(春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祈谷就是祝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大雅·云汉》也说: “祈年孔夙,方社不莫。”这说明了古人对祈年之礼俗是极为重视并蔚然成风的。三章承接首章,进一步细致描写“南亩”中周王 (曾孙)、农官 (田畯)、农夫与妻子的不同情态。“曾孙来止”,“曾孙不怒”,写出了周王对农夫们种植情况的满意情状。“攘其左右,尝其旨否”,此二句细节传神,活脱表现了田官们急不可耐的餐饮状况,充满生活情趣。“以其妇子,馌彼南亩”,“农夫克敏”,等句,以白描手法写农家的质朴勤勉,语淡情深。末章上承二章,以极度夸张之笔,铺写丰收场景:“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干斯仓,乃求万斯箱。”而这一切又都归功于神佑。四章诗,一、三章重在写人事,是实写;二、四章重在写祀事,是虚写。人神交映,虚实相生,不仅体现了结构的灵动活泼之美,而且突出了“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的社会风尚。 甫田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 总角丱兮! 未几见兮, 突而弁兮! 《齐风·甫田》是一首爱情诗。 作者用回忆的文法写出女子与心上人少年时代的青梅竹马。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双方长时间未见面,女子陷入了深深地怀念。她忧伤、劳神,在生活中忍受着情感的煎熬。 春秋时期,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她们的命运系绕在男子身上,一旦男子变了心,女子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因此,诗中的女主人公用“劳心忉忉”表露内心的怅惘,伤感,说明她忐忑不安,毫无底数。 然而女主人公与所爱之人毕竟是在两小无猜时候建立起来的情感,她通过种种推测、估计、判断,想到对方不至于一去不返。可此时却未在近前,因而女子的思念之情,惦念之心,盼望重逢之迫切又在“劳心怛怛”一句中含蓄、委婉地表现出来。 第一章中“无田甫田”中第一个“田”字,音佃,当耕作讲。“甫,乃大也。”“忉忉”乃“忧伤,劳神”之意。这章译为: 没有人耕种的大田,野草出生了,长高了; 不要思念那远方的人,想起他来使人劳神,甚至忧伤。 第二章“维莠桀桀”中“桀桀”是“揭揭”的假借字。“揭揭,长也。”“怛怛”是“忧伤,悲苦”之意。这章译为: 没有人耕种的大田,野草长得更高,更茂盛了; 不要思念那远方的人,想起他来使人愁烦而更加悲苦。 以上两章重点写出女子与爱人已经建立起真挚、纯洁的感情,对不在身边的他深深地怀念。长时间不能见面,思念之情萦绕在脑际,几乎到了茶不思,饭不想,夜不眠的地步。这其中内涵的忧心忡忡,顾虑重重,情意绵绵溢于言表。 那么,为什么女子通过推测、估计、判断就能得知爱人不会不来与她晤面呢?诗的第三章写道:“婉兮娈兮,总角卯兮。”“婉”字作温和解,“娈”字是美好 (漂亮) 之意,音“栾”。这就是说,他尽管是个漂亮的小伙子,但却又是一个温和柔顺的心上人。此时女了的心情由担心而逐渐趋于放心,进而转向更加深沉地怀念则在情理之中了。 “总角”是借代修辞格,未成年男子的标志。“弁”音辨,当“冠”即帽子讲。古时候男子“加冠”,即是成年的标志。第三章译为: 未成年的男子啊,既漂亮大方,又温和柔顺; 才多长时间没见他的面啊,如今戴上个大帽子,竟然变成一名小伙子了! 第三章描写女子与心上人的重逢。可以想见此时女子的喜悦之情,羞赧之态。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如在咫尺,清晰可见。二人的新婚佳期指日可待了。这样结尾,似乎未见事情的分晓,但是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句“突而弁兮”中的“弁”字,既然表明男子行的“加冠”礼,那么,从行“加冠”礼这一行动中不难看出,本诗写的不是一般的庶民,而是“士”以上阶层的人物。因为在“周礼”中,庶民男子成年,谈不上行“加冠”礼的。由此可推之,这首诗非劳动人民之作,所写的人物也是“士”以上阶层的人物。 《甫田》在写女子思念所爱之人的时候,用了“兴”的手法。“兴”,是启发,往往放在章首,又称发端,起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之辞也。”“他物”,是诗人所见客观事物;“引起”,即触物联想;“所咏之辞”,指诗人心中潜存的本事或思想感情,即主观世界。如本诗中的女子,眼前的景物是一片大田,而高高的杂草丛生,正喻思念的愁绪犹如丛生之杂草。这种叙事写景而又含比义的“兴”,在诗中起到了女子思念远方心上人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股滋味在心头。”的作用。 《诗经》的韵律,是和谐悦耳的。因为是民歌,可能为集体之歌唱,此唱彼和,声调铿锵,有迭字、迭词,甚至迭句、迭章之音。 《甫田》中的迭字、迭词的运用比较突出。如“骄骄”、“桀桀”是写杂草生长情况的。《尔雅》云:“骄,乃‘高’也。”第一章借写杂草出生,长高,来写女子的思绪烦乱如丛生之杂草一般而坐卧不宁。第二章借写杂草由出生、长高,即而长得既长且茂,来写女子的思绪绵绵不断,从感情的内涵讲,“桀桀”显得比“骄骄”更加丰富。少女此时变得感情只专注在思念这一基点上了。 另一组迭词“忉忉”与“怛怛”,第一章写“无思远人,劳心忉忉,”第二章中“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忉忉”与“怛怛”是一组近义词,所不同的是“忉忉”中的劳神之意,表现了女子百思不得其解,从而猜想,担心都在内心蒙生的情感。“怛怛”中“悲苦”之意,表现了女子由杂乱无章的愁绪中理出了头绪,想到少年的温和敦厚,判断出他不会变心,而恨不得立刻见面来验证自己的判断。这种情感的急不可耐就表现出个人的悲苦了。 《甫田》这首诗的感情变化是一条贯串全诗的主线。第一章写女子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担心,惆怅,第二章写女子转向思念少年,渴望见面却又不能见面的悲苦,忧伤; 第三章写女子与小伙子终于见面后的喜悦,欢畅。感情的变化跌宕起伏,有起有落,又使本诗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增强了艺术效果。 甫田诗经·齐风
《甫田》是《诗经·齐风》中的一首诗。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众说纷纭,如示人进学之法说,鲁庄公念母文姜说,文姜思母说,流亡农民思念领主幼子说……但作为爱情诗,从其总体形象来看,它的抒情主人公当是一位中年妇女,全诗所表达的是她对远方丈夫的怀恋。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封拳拳家书,也可以看作是幽室思夫、托人转达的嘱告。 第一章“无田甫田,维莠(you)骄骄”,“甫”作“大”解,“甫田”就是当时领主所有的大田。“维”,助词;“莠”是野草。妻子在默念中关照丈夫:千万别去种主子的大田,那里野草密密挺挺。“无思远人,劳心忉忉(dao)”,“忉忉”是因思念而忧伤的样子。妻子又叮嘱丈夫:不要惦记我们,思念过多就会忧伤! 这一章一是劝丈夫不要过度劳累伤身,二是劝丈夫切勿过于怀乡伤神,唯愿他多多保重。妻子有谁不望丈夫思恋呢?然而她却告诉丈夫“无思远人”,为何“无思远人”?恐其“劳心忉忉”也,更可见夫妻之间情之切、爱之深。 第二章“桀桀”是高高的样子。“怛怛”(da)就是忧伤不安。这一章在表面上和第一章并没什么差别,似乎完全是一种重复,然而这重复,正象妻子对丈夫的款款絮语,表现出妻子恋夫的感情旋律,优美而动人,加重了感情的力量!它震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试想:如果丢掉这第二章,其审美效果将如何? 恐怕我们都会感到,那将是一个不完整的韵味不足的乐章。 末章的“婉”、“娈(luan)”都表示年少美好。古代少年头发左右分开扎起如同羊角,是为“总角”;“丱(guan)”是象羊的两只角的象形字,形容总角的状貌。“弁(bian)”指戴冠。古代男子二十而冠,标志已经成年。这章是说,咱们的孩子可爱极了,丫叉的束发就象羊角,不久你将见到他,突然戴上成人帽啦! 假如说前两章是以叮嘱丈夫保重自己“无思远人”来表现夫妻的恩爱;那么,这一章则是用儿子的活泼、美丽,即将长大成人来宽慰丈夫了。这样,就把思夫、恋夫的主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虽说这里再没有一句对夫妻感情的直接抒发,可是儿子的可爱形象将会给丈夫带来多少甜蜜的回忆、以及对团圆后家庭生活的遐想啊! 妻子劝丈夫不要挂念自己,可是她的生活又何尝不同丈夫一样,别有一种艰辛呢;他向丈夫报告儿子的可爱、成长,这里面又倾注了她的多少心血和操劳啊!但是,她没有丝毫怨言、丝毫诉苦,相反,却表现着一种开朗、乐观的情调——因为她的心中只萦绕着对丈夫的关切和思念。同时,本篇是表现中年夫妻爱情的,因此,以儿子成长的消息作为传达爱情的重要手段,就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介绍可以看出:《甫田》在艺术上首先是用反复叮咛的手法形成感情上层进的旋律,然后用爱情的成熟之果把乐曲含蓄地推向高潮;假如以图示意,一至三章,由下而上,渐次升华,恰好形成一个△形,它表现了崇高的爱情,也是爱情崇高的象征。其次,是以抒情主人公思夫忘已,报喜隐忧的对比手法,突现了她的高尚的爱情境界。复次,在语言的韵律节奏上,头两章基本是重复,且多用叠字,现出深沉的反复叮咛的情调;第三章说到儿子,转变语式,四句用了五个语气词“兮”,且每个“兮”字前都是韵字,现出舒缓流畅的情调;这正是三章诗歌内在情感微妙变化的形象体现。另外,本诗无论从质朴的语言格调或思夫的感情内涵上都有别于少女的恋情,从而显示了中年妇女爱情心态的鲜明特征。 甫田今薿南亩,或耘或耔,黍稷适适。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琴瑟撃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毂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 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庚,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仑, 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这是一首周王祭祀土地神,四方神和农神的祈年乐歌,亦可归并农事诗一类。《小雅》中这类作品,大抵粉饰升平,拜天告祖,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不过不能因此斥之为糟粕予以否定。因为它们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不仅能从特定的角度,折射出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而且能间接地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思想文化心理素质。在这首乐歌中,作者不是空泛地制造一种祥瑞祈祷的气氛,而是抓住了自然和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渲染,给人一种真情实感。整首乐歌,画面生动,传达出西周盛年社会生活、祭祀活动的神秘,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更值得细细品味的是,诗歌中自然流露了作者对人、社会和自然的价值判断及取问,虽不是直接的语句,我们却可以在其铺叙中获得直感,得出应有的结论。 在构思上,这首诗别具机杼,自成一格。整首乐歌,我们始终可以捕捉到两组形象——我 (曾孙) 的形象和农人的形象,也就是说奴隶主和奴隶的形象。主人的威严骄矜,农人的辛劳勤励,诗中仅寥寥数笔便活脱而出。作者的本意固然在于炫耀统治者的富贵权势,然而作为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农人的形象也因此凸现出来。其尊与卑,贵与贱的对比是如此鲜明,十分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奴隶制社会中两个基本阶级——奴隶主和奴隶的典型形象和人际关系。其客观意义,是不能以作者的阶级属性和政治态度来加以抹煞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很有特色。诗分四章,二节一组。第一层用“我”字贯之,第二层用“曾孙”穿引。第一组从大处落笔,线条粗放。首章即用概括的铺叙和速写的手法,突出了“我”出巡的威严和气势。“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倬,广阔的样子),辽阔的沃野,丰饶的物产,使作品一开始就置于一种太平盛世的氛围之中。接着一句:“我取其陈,食我农人,”便使一个富甲天下,主宰万民的统治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今适南亩,或耘或耔,”“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攸,就也; 介,长大; 烝,进也)。于是,区区几笔便完成了一幅奴隶主的素描画像—洋洋自得、前呼后拥,许多潜台词从字里行间透渗出来,却又不着痕迹。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作者用一副笔墨刻划了两种形象,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和反衬: 一面是家财万贯,仓满囤流的“我”,一面是等待主人赏赐隔年陈谷的农人; 一面是春风得意,出巡祝察的“我”,一面是锄草培土,辛勤劳苦的农人。相反相成,互相烘托,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的第二章,就象是一幅祭祀活动的写生画,有近景和远景,有动态和静态; 满盆满碗的新谷,毛纯肉嫩的羔羊,弹琴鼓瑟的农夫,虔诚祈告的祭宦……这一场景具有浓郁的民俗风采,动静相映,气象氤氲,意境古朴。 诗的第三节,从细处着墨,描摹情态,于小处见大。作者实写曾孙出巡,却舍弃了其它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主仆关系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我们仿佛看到曾孙来了,农人携妻带子,诚惶诚恐,倾其所有,尽备饮食,延客就餐,竭力侍奉的情景。“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写得最见情态。“攘”“尝”两个动词,把回宦进餐时的神态写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一个挑剔骄横的宦吏形象维妙维肖。结尾两句,则是点晴之笔:“曾孙不怒,农夫克敏。”农夫恣意奉承,殷勤劳苦,才能博得主子一展笑颜。主子的欢欣,原是建立在奴隶的恭顺之上。这在作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正统王道,然而,这却道出了西周社会阶级关系的本质,是奴隶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诗的末章,作者把对神灵的求告完全物记了。作者运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如茨如梁、如坻如京” (茨: 草房顶; 坻,小丘; 京,大丘)。“千斯仓,万斯箱”,比拟形容,语义上层层递进,造成一种庞大鲜明的视觉形象,把祈告的主题推向高峰,最后结以题旨,关合全篇,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诗经》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先河,本篇亦在此列。全诗以赋结体,兼用比兴; 缘事而发,不事藻绘; 纯用白描,诗境平易。其文质而不野,其语精而丰润,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现实主义诗篇的创作风格。 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①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自古有年。②今适南亩,或耘或耔。③黍稷薿薿, 攸介攸止,烝我髦士。④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⑤我田既臧, 农夫之庆。⑥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⑦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⑧田畯至喜, 攘其左右,尝其旨否。⑨禾易长亩,终善且有。⑩ 曾孙不怒,农夫克敏。(11)曾孙之稼,如茨如梁。(12) 曾孙之庾,如坻如京,(13)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14)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15)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注释】 ①倬(zhuo 卓):广阔的样子。甫田:大田。十千:言收成之丰。②陈:陈粮。食(si 四):拿东西给人吃。有年:丰年。③适:到。南亩:向阳的土地。或:有的人。耘:除草。耔(zi 子):给庄稼根培土。④薿(ni 你)薿:茂盛的样子。攸:语助词。介:大,这里意为长大。止:至,意为到了收获的时候。烝:进献。髦(mao 毛)士:英俊的男子,指田畯(田官)一类人。⑤齐(zi 资)明:借为“盛”,祭器中的谷物。,盛谷物的祭器。盛(cheng 成),纳物于器。牺:祭祀用的牲畜。以:用来。社:土地神,这里意为祭土地神。方:四方之神,这里意为祭四方之神。⑥臧:好。庆:赐。⑦御:迎接。田祖:神农,传说中最早教民从事农耕的人,后世祀以为神。谷:养。士女:泛指男女人们。⑧曾孙:见《信南山》注。馌(ye 业):送饭。⑨田畯:农官,监管奴隶劳动的人。攘:借为“让”。左右:田畯的属官。旨:味美。⑩易:庄稼茂盛的样子。长亩:竟亩。终:既。有:多,指丰产。克:能。敏:敏疾。(12)茨:草房顶。梁:桥梁。(13)庾:粮囤。坻(chi 池):小丘。京:高丘。(14)箱:车箱,用以运粮。(15)粱:高粱,一说旱稻。 【译文】 辽阔无边那片大田,每年收粮万万千千。我拿出那往年陈谷,养活我的那些农夫,自古至今丰年无数。我去巡视向阳的田亩,有人除草,有人培土。黍苗谷苗茂盛茁壮,庄稼长大到收获时,英俊的田官向我献上。祭器中盛满丰收的粮,加上纯色的祭祀羊,用以供奉土神、四方。种好管好我的田亩,用点粮食赏赐农夫。弹琴奏瑟敲起大鼓,用来迎祭神农田祖,用来求天普降喜雨,用来助长我黍子小米,用来养我男男女女。 曾孙来到大田里,带着他的老婆孩子,赏饭来到向阳的田亩。田官来到心中欢喜,先让他的左右随从,尝尝饭菜是否可口。满地庄稼蕃盛葱绿,长得既好颗粒又密。曾孙不再恼怒生气,农夫干活勤快尽力。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拱起的桥梁。曾孙的粮囤全都盈满,就像小丘,就像高冈。于是需要上千个仓库,于是需要上万个车箱。黍稷稻粱样样丰收,拿些粮食把农夫奖赏。报祭求神赐给大福,保佑我辈万寿无疆! 【集评】 清·方玉润:“全篇章法一线,妥贴周密,神不外散。”(《诗经原始》卷十一) 清·牛运震:“劝农兴氓事写得雍容风韵。硬接‘自古有年’,极老横,意思深长。”“和大淳古。篇幅不甚长,而税法、赈政、省耕、劝士、祀神、犒农,写来正极明备,自是大手笔。”(《诗志》卷五) 【总案】 按《毛序》的说法,这首诗还是“君子伤今而思古”,故以“刺幽王”的。但我们认为这首诗是周统治者春夏祈于上帝,祭社、方、田祖以求丰收的乐歌。这一点从诗的内容上可以看得较为明白,毛说则未免牵强。 关于求神赐福的内容,朱熹认为“言凡此黍稷稻粱皆赖农夫之庆(朱解“庆”为福庆)而得之,是宜报以大福,使之万寿无疆也。”这种说法不符合诗的本意。古人对此已提出批评,方玉润已提出:“以君王而视农夫曰‘万寿无疆’”是“悖且谬”的作法。牛运震也指出:“‘报以介福’为曾孙报也,朱《传》指农夫,不伦。”朱熹解《诗》,自有其用意。而后来的这些批评,虽然也不能完全逃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比起朱说,总算进了一步,在字句上纠正了朱说的谬误。 《甫田》维莠骄骄②。野草茂盛一丛丛。 无思远人,远方人儿别想他, 劳心忉忉③。见不到他心伤痛。 无田甫田,主子大田别去耪, 维莠桀桀④。野草长得那么旺。 无思远人,远方人儿别想他, 劳心怛怛⑤。见不到他徒忧伤。 婉兮娈兮⑥,小小年纪多姣好, 总角丱兮⑦。两束头发像羊角。 未几见兮,不久倘能见到他, 突而弁兮⑧? 突然戴上成人帽。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田(dian):上田字,动词,治,引申为耕种。无田,无人耕种。下田字,名词,田地。甫,大也。甫田,大的田地。②维:其。莠(you):一种害苗的草。骄骄:借为“乔乔”,茂盛而高的样子。③忉(dao)忉:心里忧愁的样子。④桀桀:与“骄骄”义同。⑤怛(da)怛:犹忉忉,忧伤不安的样子。⑥婉:清秀。娈:年轻漂亮。⑦总角: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髻,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做总角。丱(guan):两髻左右相对竖起的样子。⑧突而:突然,忽然。弁(bian):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应戴冠。弁是冠的一种。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历代研究者对此诗有不同的看法。《诗序》:“《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正义》释曰:“所以刺之者,以襄公身无礼义,而求己有大功,不能自修其德,而求诸侯从己,有义而后功立,惟德可以求人。今襄公无礼义无德,诸侯必不从之,其志望大,徒使心劳,而公之所求者,非其道也。大夫以公求非其道,故作诗以刺之。是齐国可以为霸,但襄公无德,而不可求耳。”按照这种看法,在结构安排上,把上二章说成是“刺其求大功”,卒章被说成是“刺其不能修德”。对此,要提出异义。从“刺其求大功”来说,上二章的头两句还勉强可以与此凑合,可是“无思远人”这样的诗句,与“刺其求大功”,无论怎样说都找不到有什么瓜葛。另 一种说法是,此诗为文姜在齐,思念其子鲁庄公,归鲁相见后而作。鲁庄公生于桓公六年,即位时年十三。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始为成年,庄公尚未成年,与“突而弁兮”不合。《诗》云“突而弁兮”,则知其所思念之远人为由少年转入成年的男子。诗人与此男子有何关系则不可知。倘以诗之言外之意求之,则似为母远思其子,终得相见,热泪夺眶,喜极而作。如果附会为文姜与鲁庄公母子间事,当然不是不可以。问题是单以本诗末章来说,还可以说得过去。如果从全诗来看,则与母子相会事没有多少共同之处。现代研究者认为这诗是一个少女怀念少年,久不相见,及相见,对方已由小孩变为成年,感而作诗。前两章写他们在别离中想念的苦恼,末章写他们别后重逢时的欢喜。少女与少男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未交代清楚。如果仅仅是幼年相识,然后分离,其想念程度不可能达到“忉忉”“怛怛”这样的强烈。无论是幼年的朋友,或者是母子关系,都不大可能对“无田甫田”做出准确的解释。这首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应为青年夫妻。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尚未成年就举行婚礼,建立了小家庭,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可是婚后不久,这位还是个总角童子的小丈夫,竟被统治者戴上弁帽,当作成年,强行拉去当兵。一去多年,久不归里。“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垄亩无东西”,一个尚未成年的柔弱女子,如何能耕种大块土地。尽管她起早睡晚,拼命劳动,但田里的狗尾草仍然长得密密麻麻,越来越多的良田变荒地,出现了诗中所说的“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情况。同时这位女主人公思夫心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思念越来越激烈,“劳心忉忉”、“劳心怛怛”,达到“箭穿心”、“心如焚”的地步。此诗上二章运用的是重叠格式,两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中间换了几个字。这两章开头一句,都是“无田甫田”,第二句末分别为“骄骄”和“桀桀”,意思相同,这两句说明这家没有男劳动力,田里一片荒凉景象。第三句都是“无思远人”,第四句末分别为意思相同的“忉忉”和“怛怛”。这里用的是正言反说的手法。本来思念无法休止,却说不再思念,可是越是说不再思念,思念得越强烈,因为征人未回,怎能不再思念。有些研究者认为上二章是讲离别之苦,末章是讲相见之欢。如果是这样,这首诗应该按时间顺序写出事情的过程,应为带有抒情意味的叙事诗,运用赋法,而此诗三章都用比法,着重在抒情。再从结构上来说,如果前为离别苦,后为相见欢,应安排四章,前后各两章,才能相称。现在写离别苦为两章,写相见欢为一章,前后不太相称。还值得一提的是,从离别苦到相见欢,研究者没有讲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本诗的主题,应为怀念征人,对不义战争表示愤恨 由于不义战争,使自己的亲人远离家乡,造成自己长年相思,田园荒芜,心力交瘁,内心的痛苦已到了无法排遣的境地。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的情况下,只好托之于梦境,让自己日夜思念的征人形象在梦中出现,离家多年的征人在梦中意外归来,夫妻二人对面不相识,妻子在惊愕之后终于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发现对方已由童年变成成年,长得高高大大,既年轻又漂亮,真是个英俊的青年。寥寥数语,把征人回来与亲人见面的情景和他们欢乐的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末章同样是运用了正言反说的手法,梦中相见越欢,越是表现现实中无法摆脱的苦,梦中相见越易,越是表现现实中征人无法归来,从而以更激愤的情绪对不义战争发出控诉。由此可见,怀念征人,对不义战争表示愤恨的主题,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全诗。 甫田 甫田〔原文〕 ☚ 南山 卢令 ☛ 甫田 甫田〔原文〕 ☚ 甫田之什 大田 ☛ 甫田 甫田大田,大块田地。《齐风·甫田》一章:“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毛《传》: “甫,大也。大田过度而入无功,终不能获。”陆德明《经典释文》:“无田,音佃,治。”王先谦《集疏》:“大田多稼,人所乐也。然必度其力能治此田,否则终于无获。无田者,戒之甚。《说文》: ‘莠,禾粟下扬生莠也。’莠能乱苗,不去莠则田不殖。骄骄者,扬生挺起之状。”扬雄《法言·修身篇》:“田甫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盐铁论·地广篇》:“今中国弊落不忧,务在边境,意者地广而不耕,多种而不耨,费力而无功。《诗》云:‘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其斯之谓与?”《小雅·甫田》一章:“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毛《传》:“甫田谓天下田也。十千,言多也。”陈奂《传疏》:“甫为大,甫田即大田。” ☚ 甫 甫甫 ☛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田宅場圃部 > 田地 > 甫田 甫田 fǔtián 大田。《詩·齊風·甫田》:“無田甫田,維莠驕驕。”毛傳:“甫,大也。”《漢書·禮樂志》:“登成甫田,百鬼迪嘗。”顏師古注:“甫田,大田也……言此迪盛,皆因大田而登成。進於祀所,而爲百神所歆饗也。”明·何景明《雨頌》:“甫田之坼,陰液膏之。”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壤地 > 甫田 甫田 fǔtián 亦稱“大田”。天下肥美之地。《詩·小雅·甫田》:“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毛傳:“甫田,謂天下田也。”孔穎達疏引孫毓曰:“甫田猶下篇言大田耳。”又,《大田》:“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鄭玄箋:“大田謂地肥美、可墾耕、多爲稼可以授民者也。”孔穎達疏:“舉肥美以與民,則自然爲天下田矣。”《漢書·禮樂志》:“登成甫田,百鬼迪嘗。”顔師古注:“甫田,大田也。”唐·白居易《許昌縣令新廳壁記》:“兵殘其民,火焚其邑;大田生荆棘,官舍爲煨燼。”一説,甫田、大田爲二物,甫田謂天下田,大田謂肥美之地,大田非天下田。 大 大大(~型;浩~;憨~;哆~) 巨(~大;~型) 冯 洪(~大) 渠 鸿(~文) 弘(~大;~裕;~图) 恢(~弘) 元(~龟) 介(~福) 丰 丘(~牛) 至 皇(~~) 湟京 甫(~田) 山(~响) 莽(~雨) 胡(~福) 郅 祁(~寒) 邱奕 弈 丕(~业) 老 夸 硕(~果) 讵 浑 粗 简 阜(~陵) 封(~羊;~豖;~狐) 俊 纯 峻肤 贲(~鼓) 坟(~仓;~烛) 垺 殷 桓 魁 僤(~怒) 訏(~谋) 重(~金;~价;~赏) 剧(~寇;~盗) 厦(~屋) 闳 宏穷 穹(~石) 都 庞 菿 斗(~胆) 嚭 懋 颙 马(~蜂;~蓼) 另见:程度 水平 形象 ︱小 ☚ 大 大小 ☛ 甫田 甫田《诗·齐风》篇名。甫,大也。从诗意看,是一首妻子思念征人的诗。全诗3节,每节4行。开篇“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写由于征人远去,无人耕田,故田地一片荒凉景象。由此想起征人,但马上劝慰自己“无思远人”,可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依旧“劳心忉忉”,思念实在无法休止。一、二节格式重叠。末节着重回忆征人之形象,从形象的记忆说明征人离家日久,无法归来,从而对不义战争表示愤恨。一说“甫田”即大田,诗中一再强调“无田甫田”,意谓不要去耕种大田。《诗序》说是刺齐襄公“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诗集传》则认为是“戒时人厌小而劳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诗序》及《诗集传》之说,大抵皆附会之论。 ☚ 李政委和他的部下 严安 ☛ 甫田即《诗经·小雅·甫田》。叙贵族田地广阔,庄稼茂盛及祭祀等事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